书城科普采撷科学世界的明珠(科普知识大博览)
10076200000078

第78章 释迦牟尼之谜(2)

这天晚上,夜深人静,释迦牟尼悄悄起身准备逃出王宫。他偷偷地来到他妻子的房间。此时一盏点着香油的灯正燃着。他走近耶输陀罗的床前,看着正在熟睡的妻子及儿子,想要抚摸他们,但又怕惊醒他们,使自己的出逃计划失败,于是他便向门外走去,途中透过沉睡中的宫女们的睡姿,使他彻底参透了人体的丑恶。他牵着自己的爱马从北门出了城,离开了养育了自己多年、给自己带来过无数欢笑的家乡迦罗卫城。出城后,释迦牟尼向天起誓:如果不能够看破生死,不能够斩断情丝,不能够成为佛陀,就绝对不会再回王宫,不会再与父亲、乳母及妻儿相见。他的仆人紧紧跟着他,苦劝他回城。而为了表示出家修道的决心,释迦牟尼决然地用利剑剃掉了自己的须发,孑然一身走向林子深处。相传,邪恶王曾经想用伟大的王国来诱使释迦牟尼放弃修道出家的决心,但释迦牟尼抵挡住了他的诱惑。

可以说,作为佛教创始人的释迦牟尼四出城门,见到生灵互相残杀,见到生老病死,产生人生是苦海的想法,且迫切想寻求解脱是他走上出家修道道路的个人主观因素。

当然,除了主观因素外,释迦牟尼走上出家修道的道路还有其客观因素。释迦牟尼生活的年代正是印度各种矛盾极其尖锐、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残酷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整日提心吊胆、惶惶不安。为了逃避社会现实、躲避战乱,许多人躲进了深山老林,借修道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些人当中不乏公子王孙与达官显贵,释迦牟尼就是其中的一个。因此,可以说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是释迦牟尼走上出家之路的客观原因。

婆罗门教在印度曾一度具有神权地位,统领着人们的精神领域。但到了释迦牟尼的时代,婆罗门教已逐渐失去了它的统治地位,人们不再信奉它,于是“沙门”思潮蔚然成风。修道方式也层出不穷,多以苦行修道方式为主,如披树皮、吃草木、睡荆棘,或自饿、水淹、卧尘、火烧、暴晒等。释迦牟尼开始修道之时也采取了当时盛行的苦行修道方式。

释迦牟尼首先来到了跋伽仙人的修行处。在这里,他看到了许多正在苦行修道的出家修道者。释迦牟尼问这些苦行修道者如此修炼想得到什么样的回报。他们都说想脱离人间苦海,升入天界为仙。而在释迦牟尼看来,这样根本无法逃脱轮回之苦,无疑是在以苦行求苦报。于是,他便辞别了这些苦行僧,继续寻找得道高僧。

经过一路跋涉之后,释迦牟尼来到了摩揭陀国。摩揭陀国素来文化发达,数论派的先驱郁陀迦罗摩子与阿罗逻迦罗摩就住在此地。释迦牟尼当然不会放过何求取佛理的机会,于是,他便拜访了阿罗逻迦罗摩。阿罗逻迦罗摩更是倾心相授,他告诉释迦牟尼要想解脱生死痛苦就必须修炼禅定。但当他讲到脱离苦海所要达到的“离于种种相,入非想非非想处”的最高修炼境界时,释迦牟尼产生了疑义,他并未因为阿罗逻迦罗摩很权威而一味听取,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只有把“我和自我的所想”全部抛开,舍弃一切,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就这一问题,他又请教了郁陀迦罗摩子,但是仍旧没有得到使他心悦诚服的答案。

虽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但释迦牟尼仍旧依照阿罗逻迦罗摩的指点来学习禅定与苦修。他来到了一个叫Vravela的四周都是草堆及村庄,内有溪水流过的美丽的树林里,开始了他极其严格的苦行生活。当时,印度正流行瑜伽功,于是他便练起了瑜伽功,一练就是六年。他拒绝了净饭王送来的粮食,借青草和果子为生。有一段日子里,甚至靠吃粪便度日。他开始以自饿的苦行方式修道。逐渐减少食物。开始时每天吃一点点饭,到后来7天才吃一点点饭,以至于骨瘦如柴。他还采用其他苦行方式来修道。他卧在荆棘上,长期地站立,穿毛布,并不惜忍受拔去胡须及毛发的痛苦来折磨自己,以求得到解脱。

经过6年的苦行修道,释迦牟尼不但没有得到解脱,反而使身体日渐衰弱,大不如前了。也许是因为过度的饥饿,或者是一些寂寞的回忆萦绕在他心头,释迦牟尼突然意识到自我苦修的修道方式也许并不得当,因为它在磨炼人的意志的同时,可能磨灭了一些原本可能产生的神圣,于是他决定停止苦练修行,另辟蹊径。当然,他的首要任务是养好身体。于是他便走入林中的小溪里洗净了全身,上岸之后他便开始进食。不久,他的身体便恢复了健康,同时,他也恢复了往日旺盛的精神。一天,他来到了菩提伽耶这个地方,在一棵毕波罗树下静坐。他平心静气,一动不动,陷入了沉思。他下定决心,如果悟不出大道的话,他就要一直坐在这个地方。他自问,人们为什么会忧愁,为什么要受苦受难,为什么会有衰老、疾病甚至死亡?突然之间,在他的脑中出现了生与死不断延续的幻想,每一个死亡都被一人新生所代替,而新的欲望、新的忧伤、新的失望则被每一个平静与喜乐所平衡。就这样,在经过了七天七夜的冥思苦想之后,他终于想明白了人生的真谛,真正地大彻大悟,修成了正果。释迦牟尼在这七天七夜的苦苦思索中,总结了他35年来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于总结中豁然开朗,悟出了道的真谛,终于“功行圆满”,得道成佛。而菩提伽耶的毕波罗树,后来便被人们称为菩提树,作为释迦牟尼顿悟成佛的象征,被佛门中人视为佛教圣树。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出人生真谛,得道成佛之后,便在印度北部恒河流域一带广收门徒,传布佛法。他以慈悲的胸怀向人们传道,到他80岁逝世为止,历时45年之久。

在菩提树下坐地成佛后,释迦牟尼首先在波罗奈城的鹿苑中宣讲佛法。多年前被净饭王派来追随照顾释迦牟尼的骄陈如等5人成了他的第一批听众。他向这5人讲解了他所悟出的“无上正觉”中最基本的教义——人生“四谛”,讲了生老病死等四苦及求不得苦、爱别离苦等等。

他讲完第一遍,骄陈如便悟出其中道理,成了释迦牟尼的第一弟子。在释迦牟尼讲完第三遍时,其余4人也纷纷觉悟,成为释迦牟尼的座下弟子。佛门中称这5位弟子为“五比丘”。后来人们常称的“初转法轮”或“三转法轮”最初指的就是这次鹿苑宣法。在此,释迦牟尼创建厂僧伽,第一个佛教团体诞生了。

鹿苑讲法之后,释迦牟尼便游走四方,开始了他长达45年之久的传教生涯。他全心向善,慈悲为怀。他的丰张为当时饱受战乱之苦的不同阶级的人提供了精神出路,因此极受欢迎。一时间,无论王公贵族,还是穷苦农民都纷纷信奉佛教,皈依佛门。在传教的过程中,释迦牟尼广收门徒,声望日增,被人们视为圣哲。他的声望逐渐传遍了印度北部的各城市。曾经因他的出走而悲痛欲绝的净饭王获知释迦牟尼的成就后也颇感欣慰。在佛教经典里有一幅释迦牟尼的神情愉悦的画像,据传这幅画画自他返回家乡,见到亲人之后。当释迦牟尼回到迦毗黎国传教时,净饭王便派使者请他回故乡暂居一日。从父亲的口中,释迦牟尼得知了妻子的忠贞,原来自他出走之后,他的妻子就一直厮守在家中,一直默默地与释迦牟尼保持一致,同甘共苦。现在,妻子更是将他奉为神明,在他返回之前因兴奋而跌伤了脚踝,见到释迦牟尼后则跪倒在地,头碰到了他的脚,以示尊重。释迦牟尼非常高兴,祝福她后,便到另外一个城市继续传教了。

释迦牟尼的施教方法相当独特,他常常采用苏格拉底式的询问方式、礼仪上的抵触或简洁的公式来传教,并于幽默之中,向弟子们言传身教。释迦牟尼共收500入门弟子,号称“五百罗汉”。他主张平等,宣传人生苦海以及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影响了后世。释迦牟尼四处处云游、沿路化缘、坐禅及宣讲佛法等活动内容,成为佛门的生活规则。

公元前485年,释迦牟尼逝世于拘尸那迦城郊娑罗林中,享年80岁。他给他的信徒们留下了最后的遗言:“啊!众徒们,我告诉你们,顺服于死亡就是众生,当为真实而奋斗。”释迦牟尼死后,佛身被众弟子火化后结成白、黑、红三色的舍利。后释迦牟尼的舍利被分成数千份,送给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迄今为止,他的舍利仍被世界各地的人建塔供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