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迎接近在咫尺的革命(科普知识大博览)
10075900000060

第60章 动物喜欢搬家之谜

人类喜欢搬家,多是为了搬到自己更方便、更舒适的新地方去,自然界的一切动物们也喜欢"搬家",但它们是经年往复奔波于南北两地,这是为什么呢秋天黄叶落时,天鹅和雁联群结队向南飞,一到春天又会重返北方。鸟类做季节性长途飞行,是大家熟悉的自然现象,既明显又可预测。但并不是所有鸟类都移栖,而鸟类也并非惟一移栖的动物。如驯鹿、牛羚、象、某些鲸、蝙蝠等哺乳动物,都会做季节性移栖。鱼类也有同样习性。鳟、鲑和西鲱会逆流回游产卵。金桧鱼、海豚、螰螹冬天游到南方较温暖的水域,春天返回北方。鳕、鲭和鲱等冬天远离近岸的寒冷海域,前往较暖和的深水海域。虾和桧乌螼每天都从深处游上来,到近海面的水里,又返回深处。巨型海龟、一些青蛙和蝾螈以及若干种昆虫也有移栖的习性,就像候鸟一样。欧洲和美洲的鳗鲡在大西洋马尾藻海产卵。欧洲鳗鲡孵化后,向欧洲游去,旅程远达3000英里,需时三年完成。美洲鳗鲡则向北美洲进发,以一年时间去完成约1000英里旅程。这两种小鳗鲡抵达欧洲和美洲海岸的时间先后不一,但体型相差不大。

这时,小鳗鲡的外表十分像大鱼,鱼身修长,呈绿色或棕色,鱼嘴阔大。雄性鳗鲡会留在河口,雌性则径往上游,有时甚至滑过温草地,抵达上游的池沼或湖泊等处。几年后发育长成,又会回游返回马尾藻海,在那儿产卵和死去。

鲑是逆回游的鱼。它们在淡水中产卵,在海里成长。有趣的是,鲑能从纵横交错的支流中准确无误地找出多年前它们出生的河流。生物学家推断,每条支流都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帮助幼鲑辨别回路。在海里,鲑则靠太阳来辨认方向。许多动物向同一方向移动,表面上似是联群结队,事实上它们是各自上路的。举例来说,成千上万白鹤从欧洲飞到非洲做季节性移栖时,一起横过直布罗陀海峡或博斯普鲁斯海峡,然而一旦越过这些狭窄地点后,它们就迅速散开,各自飞往目的地。

动物联群结队上路,可让首次随行的幼雏从经历丰富的长辈那里得到教益。白天,移栖动物前后相望,以免散失;在夜间移栖飞行的鸟类,通常借鸣声来保持联络。我们要了解鸟类和其他动物移栖的情形,多半靠捕获它们后系上做了记号的金属圈或塑料带。另一种较少采用的方法是给鸟类染上特别颜色。绘制动物移栖路线图,常须观察数年之久。在数以百万计系以记号后放掉的动物中,仅有小部分再度寻获。有关的资料会送往统筹机构,以便集中处理。这些资料对我们了解动物的移栖路线和所需时间具有莫大的帮助。

利用雷达可以控测大群鸟类在晚上移栖的情形。研究人员有时把小型无线电发报器系在个别动物身上,然后放掉它们,加以追踪。发报器的声音会通知科学家动物的准确行踪。这一种方法称为生态遥感术,在短距离内追踪陆上的动物最有效,对绘制鲸、海龟及其他海洋动物移动路线图也很有用。

困于笼中的候鸟到了通常移栖的时候,就会变得焦躁不安。即使给它们供应足够饲料,居所的温度调节得恰到好处,这种情况也一样会出现。没有人确实知道什么东西激发了动物的移栖本能(虽然已知白昼的长短是重要的因素),不过它们的生理时钟非常准确,所以很多候鸟每年都几乎在同一时间动身移栖和抵达目的地。鸟类长途飞行前,要吃大量食物,积聚足够脂肪,因为脂肪是它们飞行的燃料。有些鸟类的体重可增加达50%,尤其是要在海面长途飞行的候鸟。很多鸟类主要在晚上做移栖飞行,白天则花大部分时间去找寻食物,以补充消耗了的能量。

候鸟都依照惯用的路径移栖。在北美洲,一共有4条飞行路线,两条沿东、西两海岸线伸展,另一条沿密西西比河河谷南下,最后一条则由北至南跨越中部大平原。在欧洲,候鸟多半经由狭窄的直布罗陀海峡或博斯普鲁斯海峡越过地中海往返欧洲与非洲之间,只有少数鸟类(主要是体型较小的品种)会飞越地中海最辽阔之处。在白天,很多鸟类借太阳分辨飞行方向;晚上则循星宿指示的方向飞行。一部分鸟类靠显著的地貌如河谷、山脉及海岸来认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