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必懂的军事知识
10073700000005

第5章 军事术语(2)

媾和通常指交战国之间缔结和约。有时指交战国间为结束战争状态、恢复和平关系所进行的系列法律活动。包括交战国一方提出媾和建议,进行谈判和达成停战协定,缔结和约等。

军事占领

军事占领是指战争或武装冲突中一国占领另一国领土的一部或全部,临时行使统治的状态。当一国领土实际上处于他国武装力量有效控制之下时,该领土就被视为占领地。军事占领并不引起被占领土的主权转移。占领可因占领者被驱逐或撤退而结束。

强攻

强攻是对防御之敌的强行攻击。是进攻战斗的基本方法之一。主要用于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或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的攻击。袭击立足未稳之敌或孤立薄弱据点之敌不成时,也要转入强攻。强攻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正确选择主攻方向和攻击点;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形成多梯队的攻击部署。担任强攻的部队,应在猛烈火力的支援下,协调一致地连续冲击,坚决突破敌人的防御,迅速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敌人。有的国家军队主张,先以战术核武器杀伤对方有生力量,摧毁其工事障碍,再以坦克、摩托化部队或机降部队迅速占领其阵地,尔后肃清坚固工事或建筑物内的残敌。

佯动

佯动是制造假象以欺骗和迷惑敌人的作战行动。有战术佯动、战役佯动和战略佯动。目的是隐蔽真实企图,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牵制或调动敌人,为实现作战企图创造条件。佯动通常在次要的方向上实施假调动、假集结、假展开、假空降等,以掩护和配合主要方向上的行动。有时,也在主要方向上实施。如以频繁的袭扰麻痹敌人,然后发起进攻,打敌措手不及。佯动手段要因敌因时而异,灵活机智,变幻莫测。如以退为进,以攻为守,以小示大,以少示众,张虚隐实,声东击西等等。佯动要求逼真,善于把积极行动与巧妙伪装结合起来,达到迷惑敌人的目的。

穿插

穿插是利用敌人部署的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或后方的战斗行动。是进攻作战的一种重要手段。目的是夺占敌纵深内的要点,分割和打乱敌人部署,为各个歼敌创造有利条件。穿插具有任务艰巨,腹背受敌,边打边插,独立战斗等特点。要周密计划准备,详细查明敌人防御间隙、薄弱部位和纵深内的兵力部署、地形、道路等情况,制定多种战斗方案。穿插部队要具有独立作战能力,正确选择穿插路线,严密组织与正面部队的协同,明确远程火炮和航空兵支援的方法。穿插可在进攻发起前利用敌防御间隙秘密进行,或打开缺口后强行实施。穿插时要灵活处置各种情况,或绕过,或以部分兵力掩护,主力不停地插至指定目标,完成预定任务。

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筑垒防御配系。以陆军部长马奇诺自姓命名。该设防工程于1928年开始施工,1929年12月马奇诺任陆军部长,经他努力,于1930年国会通过批准拔款,全面展开施工,1936年基本完成。马奇诺的防线位置自隆吉永至贝尔福,全长约390公里,包括梅斯筑垒地域、萨尔泛滥区、劳特尔筑垒地域、下莱茵筑垒地域和贝尔福筑垒地域。整个防线由保障地带(纵深4~14公里)和主要防御地带(纵深6~8公里)组成。以梅斯和劳特尔两个筑垒地域最强。萨尔泛滥区是利用天然的江河和沼泽地构成的。整个防线共构筑永备工事约5800个。重点防线各种设施很完备。

巴列夫防线

巴列夫防线是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为了长期占领埃及的西奈半岛,于1969~1971年春沿苏伊士运河东岸构筑的筑垒防御配系。以当时以色列军队总参谋长H巴列夫中将的姓命名。防线自福阿德港以南沼泽地至苏伊士湾出口,全长约160公里,纵深约10公里,山主阵地和纵深阵地组成。主阵地直接配置在运河东岸的沙堤上,筑有30余个支撑点。支撑点内筑有指挥观察所、掩蔽部、坦克掩体和火炮掩体。支撑点之间的间隔多为3~5公里,并以交通壕相连接和设有地雷场、铁丝网。抗力最大的工事可抗1000磅航空炸弹。运河东岸沙堤,经改造平均高度达20米,在45~60°的向河斜面上设置了多道铁丝网和地雷场。在希扎场和马兹麦德两个支撑点附近的沙堤内,用混凝土构筑有燃料油库,并以管道通至运河,可在运河水面上构成火障碍物。

曼纲海姆防线

曼纳海姆防线是芬兰于1927~1939年在卡累利阿地峡构筑的一永备防御工程。以芬兰元帅CGE曼纳海姆的姓氏命名。世界著名四大防线之一。防线从穆里拉至泰帕莱全长135千米,最大纵深95千米。防线内构筑有障碍物、防坦克壕、铁丝网和地雷场等,还有较完善的道路网供部队实施机动。防线构筑在湖湾边,并充分利用了地峡这一对防御有利的地理条件(森林、江河、湖泊、沼泽地)。

齐格菲防线

齐格菲防线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其西部边境地区构筑的一永备防御工程,以其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姓氏命名。德国人通常称之为“西部壁垒”,世界著名四大防线之一。1936年开始构筑,1939年8月基本建成,投入总计55万人。防线自德国靠近荷兰边境的克莱沃起,沿着与比利时、卢森堡、法国接壤的边境延伸至瑞士巴塞尔地域,全长630千米。全防线共构筑有各类永备工事14万个,有火炮、装甲机枪、指挥所、隐蔽部和弹药库等。防线内设有完善的道路网,便于部队实施机动。防御工事构筑的特点是数量多、容量小、结构简单。

长城筑城体系

长城筑城体系是中国古代构筑的以长城城墙为主体,与其它工程设施相结合的连续线式防御工程体系。是城池筑城体系的发展和运用。历史上先后有8个诸侯国和10多个王朝构筑、修缮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构筑和修缮的长城均超过、5000公里,俗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冷兵器时代规模宏伟、坚固完善的筑城设施,驰名世界的古代军事工程。长城筑城体系,由长城城墙、关隘、敌台、烽堠、障碍物和外围关堡组成。城墙高、厚、坚固、城墙上筑有敌台、雉堞等战斗、观察工程设施。关隘包括关城和外围关堡等,是筑城体系的主要防守要点。敌台用于侧射进入城墙根下的敌人,大敌台为三层,小敌台多为二层,都具有战斗、嘹望和掩蔽作用,是守堀的主要战斗工程设施。烽堠,即烽火台。是警戒和传递军情的通信工程设施,白天施烟,夜间举火传递信息。长城重要地段的外侧和关隘附近构筑有壕沟、崖壁、陷坑等障碍物。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发展总体规划于1996年制定,主要是保卫美国本土免遭远程弹道导弹的袭击,计划于2005年之前部署完毕。根据总体规划,该系统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利用3年时间继续实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初级项目的研制工作,1999年作出部署决定;第二阶段为实际部署阶段,也就是在决定部署该系统后3年内实施。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都通过了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相关法案,1999年7月2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将《1999年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法案》签署为法律,从而使部署NMD成为美国的国家政策。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为地基战略导弹防御系统,由5大部分组成:一是用于探测弹道导弹发射的预警卫星;二是用于确认预警卫星预警,预测来袭弹道导弹飞行弹道和落点的预警雷达;三是用于精确探测、跟踪和识别来袭导弹弹头并引导拦截弹的“地基雷达”;四是用于拦截和摧毁来袭导弹弹头的“地基拦截弹”;五是把各部分连接在一起并协调工作的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系统。1998年10月,美国国防部提出了两个备选的部署基地,每个基地各部署100枚地基拦截导弹。

至今,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共进行了3次初级试验,前2次失败,1997年6月的第三次试验成功。1999年10月2日,美国对NMD整个系统研制的“地基拦截弹”成功地进行了拦截试验。

战区导弹防御计划

战区导弹防御计划(TMD)是冷战结束后由美国首先提出的、由其主要盟国参与的、主要用于对付战术弹道导弹同时兼顾反空袭飞机和巡航导弹的反导弹防御。负责这一计划的机构早美国国防部下属的“弹道导弹防御局”。

美国宣称,美国面临的威胁是从射程到威力不同的多种多样的弹道导弹,而单一系统无法对付这种多样威胁。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是一个“系统族”,采用这种“系统族”式的防御部署能够保护美军的防御“纵深”。美军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低层防御系统,能够拦截大气层内相对低的飞行目标;二是高层防御系统,主要对付大气层外的导弹目标。

TMD的核心项目有三个:陆军“爱国者Ⅲ”型导弹,海军区域防御系统和陆军战区高空防御系统;其他项目包括海军战区防御系统、空军助推阶段拦截系统和中距增程防空系统。

美国确立了以亚太地区为重点,以战区导弹防御为核心的导弹防御战略。该计划已引起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极大兴趣,而且合作也跨出了东亚地区,以色列是美国实施战区导弹防御计划的主要伙伴之一。战区导弹防御计划在亚太地区的实施,不仅影响到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关系,而且直接影响到地区乃至世界的安全与稳定。1997年11月6日,美国众议院以301票对16票的结果,通过了《美国与台湾反导弹防御法案》,公开提出要在亚太地区建立包括台湾在内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矛头直接指向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