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必知的导弹火炮
10073500000007

第7章 导弹百科(6)

“飞鱼”导弹采用触发延时和近炸双重引信,可以“发射后不用管”,全天候作战。中段采用简易惯性制导,末段采用主动雷达导引。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型,重165千克。动力装置采用一台固体火箭主发动机和一台固体火箭环形助推器。其所用固体火箭主发动机比“飞鱼”MM38导弹有较大的改进。

导弹全长58米,弹径035米,翼展1135米,尾翼展760毫米,全弹重855千克。最大射程70千米,飞行速度为马赫数093,弹道最高点不超过60米,标定值为30米,巡航高度为巧米。

1969年法国与英国曾协商过共同研制“飞鱼”导弹,但现在,法国无论有没有英国的合作,仍在继续对“飞鱼”导弹系列进行新的改进。

美国“阿斯洛克”舰潜导弹

这是一种由水面舰艇发射的近程弹道式反潜导弹,也是世界上装备最多的一种反潜导弹。该导弹于1956年6月开始研制,经过三年多的时间;进行了成功发射试验后才正式投入生产。“阿斯洛克”导弹从1961年夏天起开始装备美国海军驱逐舰、护卫舰和巡洋舰,日本的“天津风”号驱逐舰装备的也是这种导弹。

导弹弹长457米,弹径0337米,全弹重486千克,最大射程,8千米,飞行速度近似声速。导弹弹体呈圆柱形,弹体分为两段,前段是鱼雷,后段是火箭发动机,具有十字形尾翼。制导与控制装置在导弹发射后按无控弹道飞行,由舰载声呐测定目标位置。战斗部为音响寻的鱼雷或核深水炸弹。动力装置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

在作战时,目标潜艇的航向、距离和速度由舰上计算机在声呐发现潜艇后的几秒钟内算出。八联装的标准发射架或改进的双联装“小猎犬”导弹发射架对准方向,于是,舰上司令官选定装有最合适的战斗部的导弹,并把它发射出去。在飞向目标的航线上,“阿斯洛克”导弹按预定的信号抛掉其火箭发动机。然后,绑住弹体的一条钢带被一小的炸药炸开。于是,弹体降落,让深水炸弹落入水中,或用降落伞使鱼雷减速,降至水面。

美国“捕鲸叉”舰舰导弹

“捕鲸叉”导弹是美国研制的一种亚声速全天候中程巡舰战术反舰导弹。由于该导弹具有良好的作战使用性能,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装备最广泛的反舰导弹,仅美国就有234艘战舰已装备或等候装备这种导弹。有多达16个国家已装备或等待装备该型导弹,其中亚洲国家主要集中在日本等国。它是由麦克唐纳公司、道格拉斯公司于1972年开始为美国海军研制的,1981年开始装备潜艇。整个武器研制计划由美国海军空中系统司令部管理并得到海军军械系统司令部的支持。这意味着“捕鲸叉”导弹能够从飞机和军舰上发射以攻击军舰等目标,并具有较远的射程。该型导弹已多次参加过实战。在海湾战争中,美军所有参战舰艇都装备有“捕鲸叉”导弹。

目前,已装备或正在装备该导弹的攻击型核潜艇有“鲟鱼”级、“长尾鲨”级、“一角鲸”级、“科普斯科姆”级和“洛杉矶”级。一艘战舰上装备2个四联装箱式发射装置,配备8枚导弹,个别大吨位级别的战舰有4个发射架,配备16枚导弹。1982年,潜射“捕鲸叉”导弹开始向英国、日本出售,英国还获得其生产权。导弹的单价略高于924万美元。导弹装在浮力运载器内,通过鱼雷管投射,出管速度达1524米/秒。在浮力作用卞,以45°倾斜角爬升到水面,出水时导弹助推器点火,导弹以log的加速度射出。助推器脱落后发动机启动,控制系统开始工作,使导弹转为巡航飞行。运载器长625米,直径530毫米,重400千克,净浮力为2668牛。

该导弹弹长4581米,弹径344毫米,发射质量667千克。最小射程11千米,最大射程110千米。巡航高度中段为61米,末段为15米,巡航速度为马赫数075,鱼雷管水平发射,发射深度从潜望镜深度到水下(30~50)米。采用宽频率捷变主动雷达导引头和先进的计算机逻辑电路,以提高抗干扰能力。该导弹具有末段突然跃升而后俯冲攻击目标的能力。

制导体制为中段惯性制导和末段主动雷达寻的导引。采用MK-,113或MK-117后控系统,其主动声呐定向探测距离可达65千米,全向探测距离达15千米;被动声呐全向探测距离达176千米。

战斗部为半穿甲爆破型,重约230千克,配以延迟触发和近炸引信。动力装置采用固体助推器和涡轮喷气发动机。

中国“海鹰”舰舰导弹

1967年8月2日,中国研制的第一枚舰舰导弹一“上游”1号生产定型。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游”导弹也不断改进,改进后的导弹被命名为“海鹰”舰舰导弹。从此,我国第一代舰舰导弹诞生了。

1960年初,中国海军导弹的研制跟其他军兵种同时起步。当时刚好从前苏联引进一种“冥河”式导弹正要上马,恰巧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国家陷入极端艰难的境地,然而中央军委却下令坚持用仿制“冥河”式导弹的方法来研制自己的舰舰导弹。于是,海军立即组织试验基地,南昌飞机制造厂被确定为仿制单位,李同力、吕琳先后为总设计师。他们在荒无人烟的山谷海湾里,开始了艰苦的仿制工作。

这种仿制的导弹称为“上游”舰舰导弹。1963年10月开始试制。1964年底,科研人员冒着摄氏零下20多度的严寒,在西北沙原上展开了陆上模型弹的试验,接着又进行了海上模型弹的试验、陆上全弹试验,各项试验均成功地获得了全部所需数据。1966年开始海上发射试验,主要验证一下全弹在海上发射时结构的完整性,同时检查导弹的飞行性能及控制系统,主发动机电器设备等各个系统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同年8月完成飞行试验。11月进行了定型试验,并取得9发8中的优异成绩。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海防导弹武器的历史,翻开了我国海军装备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该导弹还存在许多缺点,比如弹体笨重,液体燃料推动力小,抗干扰能力差,飞行高度等都不理想。尤其是“冥河”导弹的实战应用结果带来了一定影响。1967年10月,埃及首次使用“冥河”导弹击沉以色列驱逐舰“埃拉特”号后,而到1973年,由于以色列采用了电子干扰系统,导致埃及发射的50枚“冥河”导弹无一命中目标。为此,我国科技人员总结了国内外的经验,对仿制的“上游”导弹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这些改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为增强导弹本身的电子对抗能力,陆续研制成功并换装了多种末端制导头,因而相应地发展了几种改进型导弹;

(2)改装无线电高度表,提高了导弹的低空突防能力;

(3)把液体燃料贮箱改为承力式,以增加燃料的储量,加大动力,提高了导弹的有效射程;

(4)开展了海浪特性研究,以增强导弹适应恶劣作战环境的要求;

(5)向多种装载平台发展,以便适应岸防、舰载、机载等多种平台使用;

(6)对液体燃料预包技术进行研究,为长期有效贮存开辟新途径;

(7)火控系统采用电脑控制,从而提高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接着,我国又建立了海防导弹研究机构,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研究生产线,同时锻炼和培养了使用部队和试验部队,并装备了我国第一个反舰导弹系列。随后,我国又研制出“海鹰”1号等舰舰导弹,形成了各种型号、不同性能的舰舰导弹系列。

反舰导弹

“阿斯洛克”RUR-SA导弹是美国研制的一种由水面舰艇发射的短程弹道式反潜导弹,1961年开始装备。

该弹制导方式采用程序控制加音响寻的制导。主要由程序机构和分离机构组成。动力装置为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该弹有MK1和MK2两种类型。

MK1型弹长394米,弹径349毫米,翼展838毫米,发射重量42774千克,射程32~9千米,飞行速度为近音速,作战负荷为1枚MK17核深水炸弹,重126千克,其当量为1千吨级,能击毁离爆心3~9千米的潜艇。

MK2型弹长45米,弹径3367毫米,翼展838毫米,发射重量48625千克,射程1~8千米,飞行速度接近音速,作战负荷为一枚MK44或MK46鱼雷。MK44鱼雷重233千克,航速30节。MK46鱼雷重270千克,最大航程11千米,航速33节。

美国“龙”式反坦克导弹

“龙”式反坦克导弹是由美国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这种导弹研制之初是用来代替90毫米无坐力炮的,其射程和精度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无坐力炮。再加上其弹体短小,易于携带,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矮的导弹。

“龙”式反坦克导弹最先称为中型反坦克二突击武器。它是美军1974年装备的第二代单兵便携式、肩射反坦克导弹,主要用于中距离反坦克,可攻击坦克、步兵战车和其他装甲车辆,也可攻击野战工事。

该导弹动力装置为数对小固体火箭发动机,沿弹体周围成行排列。它的弹体呈圆柱形,弹长为074米,弹体直径为114毫米。近尾部处呈锥形,具有短卵型的头部。在导弹的尾部有三个弯曲的折叠尾翼,翼展为33厘米,在发射后可自动弹开。“龙”式反坦克导弹有足够大的战斗部,并可携带高能炸药24千克,能摧毁大多数带装甲的和其他的步兵目标。其射程为(60~1742)米,发射质量为613千克,垂直破甲厚度为500毫米。它的制导与控制由自动指令视线瞄准系统进行有线制导,并由弹体周围侧向推进器控制。

由于该导弹质量很小,只需一人即可携带并发射。发射时,步兵首先把跟踪器装在导弹发射筒上,它包括望远镜瞄准器、探测装置和屯子组件。它的玻璃钢发射筒同时也是一个导弹的密闭容器,供运输和贮存用,容器的尾部增大用来形成推进剂容器和后膛。在瞄准器捕获目标后,跟踪器就感受到导弹与瞄准线的相对位置,并及时发出信号使导弹保持或修正飞行航线。通过点燃相应的各对火箭发动机或者侧向推进器,来实现对导弹的推进和控制。

“龙”式反坦克导弹于1964年开始研制,1968年中期开始肩扛发射试验。1971年作了使用试验,直到1972年才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它主要用于装备海军陆战队和陆军。

“米兰”反坦克导弹

“米兰”导弹是第二代轻型便携式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辆和其他防御工事。这种导弹仅重665千克,是世界上最轻的导弹。它由法国航空航天公司战术导弹部和德国MBB公司组成的欧洲导弹公司研制而成。“米兰”导弹研制之初是专为步兵设计的,后来,经过进一步改进发展成车载发射装置,法国和德国分别于1972年和1974年装备部队。1983年开始对“米兰”进行改进,改进后的“米兰”称为”米兰”-2。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装备“米兰”导弹的总数已超过20多万枚,销往37个国家,导弹的销售单价为3000美元,武器系统为37万美元。它曾多次用于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实战证明十分有效。

“米兰”导弹采用光学瞄准与跟踪、红外测角技术,其设备主要有控制箱、弹架、三角架及发射点火装置。整个系统重155千克,长、宽、高分别为900毫米、420毫米和650毫米。筒装导弹长126米,导弹本身长755毫米。弹身最大直径为116毫米,战斗部直径为103毫米。翼展266毫米。弹重665千克,炸药重145千克,其中RDX弹药和TNT弹药的比例为3:1。导弹起飞质量为11。3千克,战斗部采用聚能破甲装置,重3千克。它的最大射程为2000米,最小射程为25米,导弹离开发射筒口的初速度为75米/秒,最大速度为200米/秒。射击精度按圆概率偏差计算小于05米。“米兰”原型的破甲厚度为690毫米;改进后的“米兰”-2破甲厚度为850毫米,但它抗烟雾与火光干扰的能力较差,不如“米兰”原型。

“米兰”导弹的动力装置为弹室双推力结构,外径85毫米,内装双基药。第一级增速发动机的装药燃烧13秒,可产生275牛的推力;第二级续航发动机的装药燃烧11秒,可产生108牛的推力。

在机动方面,最小转弯半径为500米。武器系统的可靠性大于95%。最大射程上的发射速度大于3发/分。“米兰”在发射前的准备时间小于50秒。飞行2000米的时间为125秒;飞行1000米的时间为73秒。它可在零下(40~52)℃的环境中使用。

“米兰”武器系统用于地面发射时,由两个人就可以完成发射任务。其中,射手带一套发射制导装置,助手携带两发弹药(其余弹药由车或直升机运输)。当该系统用于车载发射时,可将三角架装在车顶,也可装在车体内,还可利用Mcr炮塔,这三种发射方式都是适用的。当这一系统用于机载发射时,可将其装在“小羚羊”轻型直升机上。

“米兰”武器系统经过1983年第一次改进后,现在MBB公司又为“米兰”研制了一个双重战斗部,其特点是有一个可以伸缩的、保证最有力炸高酌长探针,探针前端有一个大于30毫米直径的空心装药装置。

对于整个“米兰”导弹的综合性改进方案的具体内容如下:

(1)给现有导弹装上一个固体激光近炸引信,从而可使弹径为103毫米和115毫米的战斗部的破甲性能提高25%~30%;

(2)为未来的导弹发展最佳化的3千克的战斗部,以攻击复合装甲、多层间隔装甲和反爆炸装甲;

(3)为减少对先进的自卫系统(假目标)所施放红外诱饵的敏感性,且避免导弹红外背景烟雾的影响,装备与“陶”-2相同的模块式红外信标,或装备与“比尔”相同的编码式激光二极管;

(4)用数字式设备取代现有的模拟定位器、制导指令发射装置和译码器。这样可使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增加一倍,并可提高导弹接受指令的敏感度,减少导弹及其发射装置的质量;

(5)使用无烟火箭发动机,将大大增加最低有效射程,提高自身的隐蔽性;

(6)减轻导弹贮弹箱的体积和质量;

(7)用凯夫拉或碳复合材料代替导弹发射装置的铝支架、三角架和制导指令发射装置盒,可使质量减轻22千克;

(8)采用电制冷的热成像仪,它比原来的光学瞄准具的体积小,且质量减轻1/3,还可简化后勤设备。

美国“海尔法”反坦克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