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登月传真
10072800000037

第37章 绕月运行的人造地球“孙卫星”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而围绕月球的人造天体,有的人把它叫做孙卫星。

继“月球9号”月面软着陆成功以后,前苏联的“月球”10号成为历史上第一颗孙卫星。

“月球10号”在1966年3月31日发射,4月3日以每秒25千米的速度接近月球,并从月球附近飞过,这时逆推进火箭点火,速度减到每秒125千米,于是进入孙卫星轨道。它的轨道要素如下:远月点大约1000千米,近月点大约360带米,轨道倾角71°54′,周期大约是3小时。

“月球10号”包括逆推进火箭,重16吨,进入孙卫星轨道之后,火箭部分分离,探测器本身只重240千克。在这个探测器里装有宇宙尘测器、辐射线计、磁力计、红外线计等科学仪器,但是没有电视摄象机。这个探测器使用的是化学电池,所以电池的电力一用完,电波的寿命也就终止了。

4月17日发表早期观测的结果,大略有:第一,月面的辐射线和地球上的花岗岩放出的辐射线很相似。如果扣除宇宙线的影响,月面辐射线的强度和地面玄武岩放出的辐射线相似。第二,在环绕月球飞行的5小时16分里共遇到53个宇宙尘粒,得知月球附近的宇宙尘粒的密度比行星际空间宇宙尘粒密度约大1000倍。第三,在月球周围存在着微弱的均匀的规则磁场。

以后前苏联又把“月球11号”、12号、14号送人孙卫星轨道,用来拍摄月面照片,调查月球引力场以及月球和地球的引力关系。

美国在前苏联发射“月球10号”以后的4个月也发射了孙卫星。美国的孙卫星叫“月球轨道环行器”,它是由宇航局的兰利研究中心负责研制的。这是具有4块太阳能电池板的探测器,发射的时候重390千克。在月球附近逆推进火箭点火,修正轨道。推进剂用完以后,探测器重,270千克。

在这个探测器里装有广角镜和望远镜的照相机,把月面景色拍摄到底片上,底片可以在探测器里自动显象,并且传送回地面。

“月球轨道环行器1号”在1966年8月10日发射,飞行921小时以后,8月14日进入孙卫星轨道。初期的轨道要素是:远月点1865千米,近月点188千米,轨道倾角122°,周期3小时37分。8月21日近月点降到。56千米,继而8月25日继续降到40千米。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拍摄月面的细节照片。环行器1号共拍摄了月面照片215张,此外还有2张从月球附近看地球的照片。根据地球上的指令,10月29日,探测器上的火箭点火,使探测器撞击在月面上。这是为了避免跟以后的轨道环行器的信息相混淆而采取的措施。

以后“月球轨道环行器”每隔3个月发射一次,一直发射到5号,拍摄了99%月面的照片。这些照片为制作精密的月理图和“阿波罗”登月选择着陆地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此外,在环绕月球飞行的过程中,由于月球引力的不均匀性,轨道发生偏离,由此而获得月球内部结构的新知识。

发现这个问题的是加利福尼亚工科大学喷气推进研究所的缪拉。他在分析“月球轨道环形器5号”的轨道数据的时候,发现当探测器经过圆形的“海”的上空的时候,它的速度增加。可以认为这是由于圆形的“海”,那里的引力强,探测器在这种引力的作用下增加了速度。引力强,这就是说在这部分有比较重的东西。缪拉认为“在圆形的海底也许埋有陨石吧。”根据他的分析,在雨梅、澄海、危海、酒海、湿海的底下都有这种比较重的东西。在美国把这种重的东西叫“重力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