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激光聚焦
10072300000046

第46章 汪洋激光建牧场

在呼仑贝尔大草原上,牧民们用土墙或栅栏把一定的区域围起来,或是养草,或是放牧。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来的木栅栏换成了铁丝网,上面通上高压脉冲电流,当牛羊一碰上便被电击一下。虽然电压高,但由于电流非常微弱,所以,对牲畜没有什么危险。时间一长,牲畜由于条件反射,便不会越过围栏了。这种装置被牧民称之为“草库仑”。

那么,能不能把“草库仑”移到大海上去呢?长期以来人们尝试了许多种办法。如使用浮漂、栏栅及护网等工具,把鱼群圈在一定的区域内活动。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着维护管理困难、捕捞船带来的污染、浮漂阻碍海水交换而引起水质恶化等问题。所以“海洋牧场”的设想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途径来实现。

随着激光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一些国家的科研人员就想到了用激光在海上建立类似于电栅栏草库仑的海上养殖场。

日本某研究机构对用激光控制鱼群活动的设想进行了试验。试验分为用激光诱鱼和用激光驱赶控制鱼群两个内容。

激光诱鱼试验。这项试验在室内小面积水槽里进行,该水槽是个容量为24立方米、平均水深50厘米的正多边形水泥池,为了比较鱼群在受光刺激与不受刺激时所出现的不同,池内每隔120度角,设了三个观察面(S0,S1,S2)其中S0面装有激光刺激系统,S1和S2面则没有。

激光系统用氦-氖激光器作光源,光为633纳米的红色可见光,输出功率为5毫瓦。另配有3套平行光纤系统、反射镜及驱动装置各一台,整个试验过程由计算机控制。

激光系统启动后5小时,鱼群没有明显反应。经过连续25个小时光照刺激后,鱼群对光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反应。在激光照射后,鱼群对光产生了视认,所以被引诱到光源附近。经过后期连续的试验,并通过对获得的数据图表进行分析,发现激光在工作状态下,鱼群总是集聚在光源一定距离内游弋。继室内试验完成之后,他们便在海面上进行更大范围的试验。他们用底网、侧网等工具围成一个带有可开闭端口的9×18×2米的试验区。仍使用氦氖激光器作光源,但输出功率增加到10毫瓦,每小时耗电6瓦。使用了6组平行光纤系统。试验中没有室内水槽所用的扫描光束。进入试验后,每天下午6时后端口开放,激光系统同步工作到次日清晨6时,端口封闭,激光系统停止工作。经过3昼夜的试验后,对激光控制区域内的鱼群进行捕捞和统计。结果表明,65%以上设有标记的投放鱼群仍留在试验区内。而另一除激光系统外设备条件相同的对照组,则跑得一条不剩。这证明激光控制鱼群是有效的。

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在激光封闭和诱鱼的基础上,另辟蹊径,计划进行把鱼群赶进网内或指定海区的技术。其方法是,将激光束沿水平方向发射,形成“栅栏”,封闭一种叫真鲷的鱼群。当激光照射时,真鲷便试图避免这种刺激。利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控制和驱赶鱼群。

上述试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光在水中的衰减很大,更长时间的光照刺激会对鱼产生哪些生理影响等,都有待于在今后的试验中予以认识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