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享受管理:星级酒店管理行思录
10051600000015

第15章 抱怨与理解

2002年10月,上级政府有关部门为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组织调查了解企业引进资金方面的情况。G女士负责酒店行业调查,来S酒店调查了解的时候,由我接待。G女士已经去过多家高星级酒店,来S酒店是最后一家,座谈开始,她就讲:酒店大同小异,与好几家酒店都已谈过,你们这里,既已安排,就谈一谈。按照G女士的来意说明,我提出了一个既省时间又解决问题的建议:我不再做全面汇报;由G女士提出还想知道但尚未了解的问题,由我有针对性的回答汇报。G女士欣然同意。就这样,一问一答,一来一往,不觉两个小时过去,G女士还意犹未尽,兴致不减,仔细地听,还不停地做着笔记。

最后G女士讲,本以为酒店大同小异,你们酒店排在了最后,谈不谈都可,没想到听完你的介绍,才感到很值得来。你们与其他酒店不一样。

我说:“大家都是做酒店的,会有什么不同?我们还能把酒店做成个花?”

她笑了说:“真的觉得不一样!”她接着问我:“你谈了两个小时没有听到一句埋怨话,为什么?你们没遇过难事?”

我告诉她,不是不遇难事,只是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和理解不同而已。

她问我道理,我告诉她原委。

首先,大道理就应该少埋怨。作为酒店高级管理人员,应该都学过政治经济学,非常清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基本规律。按照这一原理,政治体制改革永远会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属于上层建筑,其改革属于政治体制改革范畴。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问题,是政府机关的职能作用发挥的结果。既然政治体制改革必然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那么,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问题的改善解决,也必然相应滞后于人们对于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的期望和要求。也就是说,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赶不上需要的矛盾问题,永远都会存在。这是规律决定,不单纯由于人为。如果埋怨,到死也埋怨不完。再说,如果所有的环境问题都解决好了,随便找个人都能做了,还要我们这些高级管理人员何用?我们不抱奢望,只要看到政府在不断的跟进,环境在不断改善就满足了。

再想,政府人员也有怨气,甚至也很大。能在政府做公务员者,不是没有本事,也不是不努力,那么,凭什么改革开放以来,其工资比合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低得多。说客气一点,政府工作人员是为改革开放作了贡献,说不客气点,是改革开放的牺牲品,在默默承受着改革开放的代价。他们为企业创造环境,让投资人赚钱,让投资项目的从业人员获得比较好的待遇,而自己享受的收入待遇相对较低。如果换位思考,也会心理不平衡的。我了解政府在这方面的情况,深知如此。

由于以上两条,我们对政府比较理解。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不去消极埋怨,而是积极面对。因此,比较有共同语言,就能相对减少问题的发生,减轻问题的程度,容易达成解决共识。

同时,在遇到问题寻求解决时,我们坚持三条原则:第一,我们要保证站到自己所代表的单位集体的立场上而不加进个人私利。第二,双方都必须站在各自应站的立场。第三,寻找利益共同点。在坚持三原则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深有感触。我不要求与我们合作的对方完全站到我代表的单位的立场上,我也不会完全站到对方所代表的单位的立场上。当然我会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分析、理解。同时,我也明确地告诉对方我的这种态度,并且,希望对方也能以同样的态度理解事情和处理问题。我认为,合作需要让步,让步应在原则界限以内;合作不是交易,交易可能超过原则界限。合作必须体现各自立场,着眼共同利益,即在各自立场的前提下寻找利益共同点;而交易往往更多的着眼于自身利益,有时为了达到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实践证明,站对各自立场的合作,合作者之间很容易由业务关系发展为朋友关系,由工作关系发展成为情感关系;交易不可能使业务关系发展成为朋友关系,而永远是一种利益关系和利用关系。合作的关系是长远的;利用的关系是短暂的。以合作的思路与人相处,就要准备交朋友,就会交朋友。作为朋友,就不能要求合作对方放弃其应站的立场而完全转到我自己一方。如果那样,必然要砸朋友的饭碗。那就不够朋友。合作双方一般来说都会存在利益共同点。能否合作成功,关键看愿不愿意和是否真正找到利益共同点,或者找到的这个利益共同点,是否达到进行当次合作的必要程度。

以上述心态和前提与人相处,一般不会出太多、太大的矛盾,即使出了矛盾也比较容易化解和处理。同时,事情也会越办越简单。因为通过交往的更多了解,相互之间的可信度不断提高,遇到困难问题,往往不需要回避或绕圈子,可以直面事实,共商解决办法,自然比较省事。当然,越是这种时候,越是自己说啥对方能够听啥的时候,越要慎重,因为这个时候,即使拿出错误的方案,由于对方的信任也可能照着去办。所以,这时在拿出自己方案意见以前,一定要更加注意分析清楚,必须确保不是损害对方的方案。

以上做法,企业是否吃亏呢?也没有。国家的政策永远是一个面而不是一条线。理解并处理好了,可以争取到在政策范围以内,尽量靠着相对有利于企业的一边走。

G女士感慨地说:“我知道你们为什么能做得更好了!”

后来有一次,与一位城关村的村长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到以上故事,那位村长兴趣很大。当着在座很多人的面非常感慨地说:“听了你的说法,感受很深,原来还有这个道理。我过去老是埋怨政府,动不动就给政府提意见,向政府发难,常跟政府过不去。今后不会了!”我向G女士谈我的感觉和看法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感动和激动,但是,这位城关村村长朋友的一句话,却使我感动和激动了很长时间。

在其岗,司其职,谋其事,是最好的配合,是最好的合作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