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样说别人才会愿意听 这样做别人才会重视你
9929300000009

第9章 做人须守信,做事勿忘利(3)

这封信就是这位老妇人写的,而她正是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当这位年轻人收拾行装准备去苏格兰时,他已升为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这个例子是报酬增加规律的最佳写照,而报酬增加的原因,就是他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礼貌。

爱人者人亦爱之

法国启蒙思想家强调:平等、自由、博爱。

在天真做人中,“博爱”不仅是一种社会伦理,更重要地,它还是一种让你的人生更快乐的法则。只有“博爱”的人,才能胸襟开阔,才能真正做到待人热情、友善、乐于助人,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永立不败之地。

人们放弃对暴力的信仰,实在是太慢了。暴力是野蛮人的普遍逻辑。我们是否已经明白,如果我们希望使人们生活得更好更幸福,那么就必须求助于一种更伟大、更仁慈的力量——博爱的力量呢?爱默生说:“博爱将给这个可怕的旧世界一张新面孔。我们像一个陌生的敌人在这个世界里已经生活得太久了。”大城市的贫困记录:“这是一种近似野蛮残酷的无情,与耶稣的无情,相距何止千里之遥!”

自从霍华德投身于他孜孜以求的监狱改造工作以来,12年过去了,他访遍了欧洲大小城镇的监狱,走过了4.2万公里以上的行程。他为拯救囚犯、病人和无助者,花掉了3万英镑之多!

他访问了欧洲,一头扎进地牢里;他深入医院,与传染病搏斗;他探察不幸和痛苦的“大厦”,测量悲哀、沮丧和耻辱的“深度”;他记着被遗忘者,照顾被忽视者,问候孤独的人。

在他所到的国家,他拯救了众多的痛苦者。

霍华德先生亲眼目睹了同情心和人类之爱,在把那些可怜的罪犯从他们已经陷进去的痛苦深渊中拯救出来方面,他可以有多么大的作为。

献出你的爱心,你也同样会得到爱的回报,我们都在渴望着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美丽,如果,大家都在用爱心去浇灌这个世界,那么,地球就是一个天堂,我们都是圣徒。

是的,如果你是真心地希望世界成为天堂,那么,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的爱心。

一个富翁忧心忡忡地来到教堂,祈祷之后他去请教牧师。

“我虽然有了金钱,但我感觉我并不幸福,我甚至不知道应该用自己的金钱做些什么?它能买来欢乐和幸福吗?”他问。

牧师让他站在窗前,看着外面的街上,问他看到了什么,富翁说:“来来往往的人群,多么美妙啊!”

牧师又把一面很大的镜子放在他面前,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我看到了我自己,我很沉闷。”

牧师道:“是啊,窗户和镜子都是玻璃制作的,不同的是镜子上镀了一层银粉,单纯的玻璃让你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美丽的世界,没有什么阻拦你的视线,而镀上银粉的玻璃只能让你看到你自己,是金钱阻拦了你心灵的眼睛,你守着你的财富,却忘记了博爱,像守着一个封闭的世界。”

富翁得到启示,就尽可能地去资助那些困难的人,把自己的博爱带给他们,而得到帮助的人则用无尽的感激和祝福报答他,富翁从中不断地得到欢乐,心情也变得开朗了。

心灵的眼睛一旦被金钱所蒙蔽,就只能看见自己而看不见别人,这样心中当然没欢乐了。

朋友也要分等级

朋友相交以诚,此乃至理,那为何又要分等级?那不就是不诚了吗?朋友要分等级,这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有个绅士,朋友无数,三教九流的都有,他也曾向人夸耀,说他朋友

之多,天下第一!有人问他,朋友这么多,他都同等对待吗?他沉思了一下,说:“当然不可以同等对待,要分等级的!”他说他交朋友都是诚心的,不会利用朋友,也不会欺骗朋友,但别人来和他做朋友却不一定是诚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高尚的朋友固然很多,但想从他身上获取一点利益、心存坏意的朋友也不少。“对心有坏意,不够诚恳的朋友,我总不能也对他推心置腹吧!”这位绅士说,“那只会害了我自己呀!”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况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级,计有刎颈之交级、推心置腹级、可商大事级、酒肉朋友级、点头之交级、保持距离级等等。他就根据这些等级来决定和对方来往的亲密度和自己“心窗”打开的程度。“我过去就是因为人人都是好朋友,受到了不少伤害,包括物质上的伤害和心灵上的伤害,所以今天才会把朋友分等级!”他说。把朋友分等级听来似乎太过现实无情,但听了那位绅士的话,才觉得分等级的确有其必要性,这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要把朋友分等级其实不容易,因为人都有主观的好恶,因此有时会把一片赤心的人当成一肚子坏水的人,也会把凶狠的“狼”看成友善的“狗”,甚至在旁人提醒时还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非等到被朋友害了才如梦初醒。

所以,要绝对客观地将朋友分好等级是十分难的,但面对复杂的人性,你非得勉强自己把朋友分等级不可。心理上有分等级的准备,交朋友就会比较冷静客观,可把伤害降到最低!

要把朋友分等级,对感情丰富的人可能比较难,因为这种人往往在对方尚未把他当朋友时,他早已投入感情;而且把朋友分等级,他也会觉得有罪恶感。

不过,任何事情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慢慢培养这种习惯,等你到了一定年纪,自然热情冷却,不用人提醒,也会把朋友分等级了。分等级,可像前述那位绅士那样分,也可简单地分为可深交级和不可深交级。

可深交的,你可以和他分享你的一切;不可深交的,维持基本的礼貌就可以了。这就好比客人来到你家,真正的客人请进客厅,推销员之类的在门口应付应付就行了。

另外,也要根据对方的特点,调整和他交往的方式。但有一个前提必须记住,不管对方智慧多高或多有钱,一定要是个好人才可深交。也就是说,对方和你做朋友的动机必须是纯正的。不过人常被对方的身份和背景所迷惑,结果把坏人当好人,这是很多人无法避免的错误。如果你目前平平淡淡或失意不得志,那么不必太急于把朋友分等级,因为你这时的朋友不会太多,还能维持感情的朋友应该不会太差。但当你有成就了,手上握有权和钱时,这时你的朋友就非分等级不可了,因为这时的朋友有很多是另有所图,不是真心的!也因此到了你把朋友分等级的时候了。有两个年轻人在旅途中相遇了,相同的兴趣使他们很快成了朋友。一个年轻人说:“我们已经是朋友了,我们应该相互帮助。”另一个也说:“是的,朋友的友谊是人间最宝贵的财富。”他们行走在山间的树林中,正说着这些热切的话,突然从远处走来一只庞大的熊。第一个年轻人叫了一声“不好”,便迅速地爬到了身边的一棵树上。

另外一个人不会爬树,他想让自己的“朋友”拉自己一把,而“朋友”却只顾自己的性命,而不去理会他。熊越来越近了,他急中生智趴在树下装死。

熊来到树下,看到树下的“死人”,用鼻子在他耳边嗅了好半天,才慢慢离开了。

看到熊走远了,树上的人才下来。他很疑惑地问:“刚才熊用嘴在你耳边干什么?”树下的那个人说:“它是在告诉我,并不是每个朋友都是真心的,只有分清了朋友的等级,才能避免自己被伤害。”这就是为什么要把朋友分成等级的道理所在。

好朋友要保持距离

人从小到大,都会交一些朋友,这些朋友有的只是普通朋友,但有的则是可称为“死党”的好朋友。但是我们也常发现,一些死党到后来还是散了。有的是“缘尽情了”式的散,有的则是“不欢而散”式的散,无论怎么散,就是散了。人能有死党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散了,多可惜啊!而死党一散,尤其那种不欢而散的散,要再重新和好是相当不容易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再见面的可能。人一辈子都在不断交新的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种损失,因此机智做事特别强调:既要交新的朋友,也不能失去老朋友,好朋友要保持距离!这话是有些矛盾,好朋友才应该常聚首呀!保持距离不就疏远了吗?问题就是常聚首!很多死党就是因为一天到晚在一起,所以才散了。

为什么呢?

人之所以会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之所以会有死党的产生,是因为彼此的气质互相吸引,一下子就越过鸿沟而成为好朋友,这个现象无论是异性或是同性都一样。但再怎么相互吸引,双方还是会有些差异的。

因为双方彼此来自不同的环境,受不同的教育,因此人生观、价值观再怎么接近,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当二人的“蜜月期”一过,便无可避免地要碰触彼此的差异,于是从尊重对方,开始变成容忍对方,到最后成为要求对方!当要求不能如愿,便开始挑剔、批评,然后结束友谊。

很奇妙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类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我有一位朋友,他和租同一栋房子的房客成为了朋友,后来因为对方一直不肯倒垃圾,他认为他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于是愤而搬出去,二人至今未曾再来往过。

所以,如果有了好朋友,与其太接近而彼此伤害,不如保持距离,以免碰撞!

人说夫妻要相敬如宾,如此自然可以和谐相处;但因为夫妻太过接近,要彼此相敬如宾实在很不容易。其实朋友之间也要相敬如宾,而要相敬如宾,保持距离便是最好的方法。

何谓保持距离?简单的说,就是不要太过亲密,一天到晚在一起。也就是说,心灵是贴近的,但肉体是有距离的。保持距离就会产生礼,尊重对方,这礼便是防止双方碰撞而产生伤害的海绵。有时太过保持距离也会使双方疏远,尤其是商业社会,大家都忙,很容易就忘了对方。因此对好朋友,也要打打电话,了解对方的近况,偶尔碰面吃吃饭、聊一聊,否则就会从好朋友变成朋友,最后变成只是“认识”了!也许你会说,好朋友就应该同“穿一条裤子”,彼此无私呀!你能这样想很好,表示你是个可以肝胆相照的朋友,但问题是,人的心是很复杂的,你能这么想,你的好朋友可不一定这么想;到最后,不是你不要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朋友不要你!更何况,你也不一定真的了解你自己,你心理、情绪上的变化,有时你也不能掌握!

所以,为了友谊,为了人生不要那么寂寞孤单,好朋友应保持距离!在一个飘雪的冬天,森林中有十几只刺猬冻得直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却因为忍受不了彼此的长刺,很快就各自跑开了。

可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又想要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时的刺痛,又使它们不得不再度分开。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在受冻与受刺两种痛苦之间挣扎。

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可以相互取暖而又不至于会被彼此刺伤。

距离是一种美,也是一种保护。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彼此需要有一些空间,有时太过亲近,不小心失了分寸,口无遮拦,就会造成彼此的紧张和伤害。

避免落入他人圈套

在人生“丛林”中,时常训练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力,提高观察事物的敏锐度,一旦面临了险阻,就能够迅速地作出反应,让自己脱离险境。

一个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在一次期考时对系里的同学说:“这次期考只测一个实验项目,由我带头你们跟着做,然后写报告告诉结果就行了。不照着做,或是最后报告写出来不对的人,全算零分。”

系里的同学战战兢兢地跟着教授走到实验室,在实验室中央的台子上放了4个盛了尿液的瓶子。只见教授走向第一个瓶子伸出一只手放进去,然后抽出来将手放在嘴里尝一下,然后拿起笔来记录。接着走到第二、三、四个瓶子前面也是如此。同学们看到他尝尿,觉得一阵恶心要作呕。可是看到老师严肃的表情,也都只好一一地捏着鼻子尝尿了。报告交出来的时候,都写得满满的,什么有甜味,可能是糖尿病啦!什么色泽微黄,和肾脏又有什么关系啦!简直是五花八门。过了两天,教授评分后,将所有的报告发回来给学生。大家拿到报告后全都叫了起来,因为所有的报告全被打上了“零蛋”。教授为什么这么做呢?面对同学们的惊讶叫嚷,教授冷静地说:“我当初说的是要你们跟着我做,当我将手放进瓶内时是放入中指,拿出来后是将食指放进嘴里,你们都照做了吗?报告上的答案应该是无尿液,没有一个人答对!”说到这里只听见学生们一片哗然。接着教授清了清喉咙严肃地说:“这次测试主要是测验你们的观察力,当一个医生如果没有很好的观察力,在面对病人第一眼的判定上就不对,轻则需要再花很多的时间找出病因,重则延误病情导致病人生命的危险,你们说重不重要?”一只年老的狮子生病了,躲在洞穴中大声地呻吟。附近的一些动物听到了狮子的呻吟,十分同情年老多病的狮子,纷纷进洞探视。

狐狸听到了消息也前往探视。走到洞穴前,只听到老狮子呻吟声愈来愈大,可怜极了,正欲进洞的狐狸,忽然竖起了耳朵,收回正欲跨进洞穴的前脚,在洞穴四周来回踱步。

洞里的老狮子忍不住问道:“狐狸啊!既然来了,为什么不进来呢?”“我只看见一些向洞里走的动物脚印,没有看到走出来的脚印,我怎么敢进去呢?”狐狸回答。注意观察眼前的一切事物,并加以分析,作出最正确的判断,是使自己避免落入别人圈套的保证。

一见如故不一定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