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藏象学说的奥秘
9928700000002

第2章 藏象学说概述

早在三千多年前还使用甲骨文的时代,我国文献中就有关于“耳、目、口、鼻、首”等人体器官的记载。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了对内脏形态学的认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提到黄帝时有一位良医俞跗,相传这位以济世活人之术而名传青史的俞跗,就是数千年来中国俞姓的始祖。这位上古良医医术之高超,几乎已达到现代医学的水准和境界。俞跗治疗疾病时不仅仅限于“对症下药”,而是已经懂得使用“割皮解肌,洗涤五脏”的现代外科技术。可见当时已积累了较丰厚的解剖学知识及操作技巧,并通过解剖来观察人体,通过实践来认识五脏六腑等内脏的功能。而“藏象学说”也在此时诞生了。

一、藏象学说概述

藏象学说的核心是“藏象”。“藏象”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在剖析其内涵时一般均将“藏”与“象”分而言之,但对于内脏的“藏”和外表的“象”尚需有较全面的认识。认为“藏”的内涵有二:一是指“藏器”,即为实质器官,可以属于“形藏”,近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脏”“肾脏”等;二是指“藏气”,并非指实质性器官,而是指人体整体之气运动变化不同状态的代名词,如“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等。中医学“藏”的概念,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的概念,一个功能性的概念。同时,认为“象”的内涵有三:一是指内脏的外见形象,如心似倒垂莲蕊状等;二是指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如肝脏病患者,两胁肋下疼痛并同时引起小腹痛,而且这样的病人容易发怒等;三是指内在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相通应的事物与现象,即两者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就心的生理特性表现而言,有“心通于夏气”“南方赤气,入通于心”等。是说心与夏气相通应,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即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这种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纵观各家学说,将“藏”与“象”分开的阐述都是以追本溯源作为其主要方法,认为古代的解剖实践证实了“藏”的概念最初无疑是指有表象的实质脏器,同时受益于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将客观所见的形态与主观推理所得的认识结合在一起,构筑了藏象学说的理论。

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辨证论治及其预防等相互联系的学说。它是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以及对人体解剖初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比拟、推演,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旨在通过人体外部的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疾病预防及治疗,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象学说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活力的有机体——人。人体是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的整体功能不是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形态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互相协调,在物质代谢上互相联系,在病理变化上互为影响,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物质与代谢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这种从整体统一的观点来把握人体,是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

藏象主要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和精、神、气、血、津液、经络等方面。藏象学说是在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联属关系,把人体各部分组成为一个既分工又合作,并与外界环境相通的有机整体。脏腑之间的平衡协调,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协调统一,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因此疾病的发生、发展、形成、转归,主要和脏腑的功能状态有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中医学的病理、生理方面有机联系的观点。藏象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剂、药物、预防等各个方面,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