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研究
9802700000004

第4章 绪论(4)

江****同志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胡****同志在十六届二中全会讲话和****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中,明确把政治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同时强调:“坚持政治文明的正确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载《人民日报》2003年2月27日第1版。

党的有效领导保证了人民民主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人民民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本质;依法治国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体的民主政体,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人权和民主权利的根本手段。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体结构框架,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与本质。这个主体框架既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模式有着本质区别,又超越了过去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的新贡献。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只是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执政以后才成为现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政治和法治的传统薄弱。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和面对的国际背景也决定了我国社会各阶层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同利益和利益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然要求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核心,集中代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有能力正确处理、协调和兼顾各种社会利益关系。这个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不懂得党的领导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就不懂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真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会迷失正确的方向。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启示。削弱党的领导,脱离党的领导,放弃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不可能建设好。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政治上的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归根结底都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不能代替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和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的。共产党执政就是行使人民给予的权力,领导、组织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自身的根本利益。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本质特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追求民主与法治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然而,人民当家作主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政治原则和政治形式。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不仅要有切实可行的民主程序和民主规则,还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来保证。脱离法治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离开民主的法治也不是真正的法治,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必备条件。党的领导也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和基本准则,受法律的约束和民意的支配。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归根到底要通过法制、规范和科学的程序来实现。无论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还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制。违反社会主义法制原则,就会危害党的领导、侵犯人民的权利和自由。由此可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当家作主是核心,依法治国是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实行依法治国,保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顺利实施,三者是辩证的有机统一。这一“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思路,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

(二)发展道路方面的特点

在发展道路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点体现为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不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能发展;不发展,中国的民主政治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不稳定,改革和发展难以进行,可能会动摇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就会失去了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主要是沿着完善基本政治制度和改革具体政治体制的道路前进的,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确保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被全国人民高度认同的党,因而具有强大的动员力、组织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解放和建设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所铸就的,因而具有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进行。削弱党的领导、脱离党的领导、放弃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拥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也就不可能建设好。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中,损害、削弱共产党的领导,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后果,这方面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划清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界限,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如同现代化不等于“西化”一样,政治文明建设也不等于照抄照搬西方模式。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植根于这些国家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土壤,搬用西方模式带来混乱和失败的例子很多,如拉美国家移植西方多党制带来的政权更迭,军事政变频繁,导致经济始终低增长或负增长;20世纪90年代非洲多党制引起的混乱和冲突,给非洲各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严酷的事实教育人们,照搬西方政治体制和模式往往不能使发展中国家获得成功。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在建设政治文明方面无疑应当走自己的道路。三是采取小步、渐进的方式。人们都具有思想、思维惯性,对事物的认识有个过程。即使是好的改革措施,如果出台太快,太激进,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认识、去适应,就接受不了,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样会使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有时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所以,中国的改革总是从理论突破开始,先统一人们的思想,制造改革舆论,然后再出台具体改革政策,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指出:“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

,“实现民主和法制,同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样,不能用******的做法”。《******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一直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总是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们的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前苏联和东欧的急进改革,与中国的做法正好相反,结果都引发了社会的动荡、经济秩序的混乱及其他一系列严重后果,使社会生产力急剧下降。五是正确处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实践一再证明,对贫穷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秩序比自由更重要,纪律比民主更可贵”。这些国家,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经济逐渐发展的情况下,再逐渐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发展规范的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如果在极为贫穷的情况下,想一步到位地引进资本主义社会花了几百年时间才演进定型的民主制度,很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但建成不了民主社会,还会引发社会的极度混乱,进一步破坏国家发展经济的努力,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国的改革,避免了这种状况。中国在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现在正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扩大人们的民主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中国极为成功的经验。正如一个孟加拉国学者所指出的:“中国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一个治理有方的国家。市场经济的兴起并没有变成一种失去控制、毁掉一切的可怕力量。” 哈比卜·哈克·孔达卡尔:《透过一个孟加拉国人的眼睛看中国》,香港亚洲时报在线网站2004年10月23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其地位和职能得到加强;党的执政方式发生了变化,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实行党政分开,党政关系进一步规范;健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创了“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制度,建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城乡基层民主建设广泛展开,推广了企业职代会制度,创立了村民委员会制度,健全了城市居民委员会制度;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实行公务员制度;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等等。 宋玉华、江振林等著:《新兴大国——历史性崛起的的博弈与前景》,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0页。

尽管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应该看到,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发展中国家,民主、法制建设方面一向比较薄弱,在发展民主政治方面还有大量的“补课”工作要做:诸如需要进一步强化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观念、独立自主精神,建立民主的文明和文化;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人民代表能真正代表和反映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群众的愿望及意志;需要继续坚持党政分开的原则,以制度规范和理顺党和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使之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转变和加强政府职能,全面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继续建立和健全各项法律和法规,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健全和强化对各种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使监督具有普遍性、广泛性,消除薄弱环节,特别是不能留有“死角”。

(三)价值取向方面的特点

在价值取向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点体现为社会和谐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的进程。倡导政治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新理念,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体现。如果说物质文明建设体现了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和对富足生活的不懈追求,精神文明建设表现出人们对主观精神世界的改造和对提高全民族整体精神素质追求的话,那么,政治文明则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和谐的社会关系的渴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通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最大程度地维护和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益,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