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蒙哥马利(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9802300000034

第34章 决战阿拉曼(3)

现在,蒙哥马利已经意识到,德军的装甲部队全部集中在了北面通道的正面,第1装甲师要再从那里突破,是永远不可能的了,必须寻找改变途径。7时和8时,在相隔一个小时的时间内,蒙哥马利连续召开了两次会议,参加的人3个,除了他,另外就是利斯和拉姆斯登。蒙哥马利要求拉姆斯登撤出第10军,改为预备队,肾形山脊地区转入防御,由利斯的第30军负责,包括将来的进攻,也由第30军负责。最后,他说:

“下一次,我要另派新西兰师向西北进攻,占领西迪阿卜杜勒拉赫曼,从那里再派装甲部队向西南突击,截断敌人的补给线,阻止敌人口粮、油料和饮水的供应,这样,就可将隆美尔全线击溃。”

说着,蒙哥马利用力朝下,作了一个狠狠打击状的手势。

蒙哥马利的这一变招够灵活和聪明,也够大胆。因为以步兵担任作战,拖住敌装甲部队,而以调出的装甲部队充当预备队,尔后去实施穿插,的确超出一般战术范围,这会使以狡诈著称的隆美尔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但这一计划的成功,需要一个前提,就是他必须有足够的预备队,使新西兰师获得补充,确保它能从澳大利亚师夺取的桥头堡打出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蒙哥马利在11时又召来第13军军长霍罗克斯,提出从他的军抽调出一部分兵力,加强充实新西兰师,霍罗克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经研究,以下部队将依次加入到新西兰师中去:第151步兵旅、第131步兵旅和希腊旅。这样就能保证新西兰师持续推进,当加入的一个步兵旅已有相当损耗时,即归还第13军建制,由下一个旅递补。

然而,令蒙哥马利意想不到的是,阿拉曼前线英军装甲部队全部撤出的消息,在伦敦引起了极度的震惊和恐慌。接到这个消息后,首相丘吉尔坐立不宁,因为在“捷足”计划里,蒙哥马利并未提到要这么做,在丘吉尔看来,将装甲部队撤出,无疑就意味着英军进攻的失败,而他本人事前对这场战役是如此的寄予厚望,英国政府和人民,包括英国的盟国国家的政府和人民,也热切盼望英军能在北非获胜,彻底消灭隆美尔和他的军队,现在,英军却退出了战斗,让他如何向他们交代呢?10月29日上午,丘吉尔找到帝国参谋总长布鲁克,告诉布鲁克说,他已经准备派驻开罗的国务大臣亚历山大·凯西,去前线探察一番,然后回来再把那里的情况向他作出汇报。

“你不能那样做,这是十分不明智的。”布鲁克明确地告诫他。

“怎么才叫明智?我们正处在危机之中,危机!蒙哥马利这几天来都干了些什么?他说只需7天,便可结束这一仗,可这几天他根本毫无作为,现在更好,干脆从前线撤出部队,要使整个战役半途而废!我们究竟还有没有一位能够打一场胜仗的将军?”丘吉尔越说越激动,连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当天中午时分,应丘吉尔的强烈要求,召开了一次参谋长委员会会议。会议由丘吉尔亲自主持,几个内阁阁员也列席参加。在会上,丘吉尔继续怒气冲冲地批评蒙哥马利,而且口气越来越不客气,这使布鲁克终于忍不住,站出来为老朋友、老部下辩护:

英军坦克部队正通过莱菌河上的一座桥梁

“我看不出目前的情况有任何不能让人满意的地方,从我对蒙哥马利将军的了解,以及我所见到的每一件事,我可以保证,他撤回部队是为了编组新的预备队,准备下一场更大的打击。”

由于布鲁克的坚决支持,加之史末资陆军元帅也不同意对第8集团军司令毫无道理的指责,丘吉尔叫嚷了一会儿,也就不了了之。但他仍拒绝撤回他派往沙漠的特使。

凯西于这天上午11时15分在英国中东军队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陪同下,到达阿拉曼前线时,蒙哥马利正忙着部署作战任务,得知凯西此行的目的后,才停下来,定定地注视着他。

“你是说白厅嫌战事进展不快?”他问凯西道。

“是的,我恐怕有人这么认为,而且为此深感不安。”凯西答道。

“完全没有必要。我曾向首相说过,这场仗会持续10天,再过三四天,就要结束了。而且,最后的胜利属于大英帝国,我们必胜无疑。”

“但愿如此。”

这时,一旁的甘冈忍不住愤怒地插话道:

“我们在这里拼死拼活,白厅凭什么抱怨?回去告诉那些人,叫他们最好闭嘴。”

蒙哥马利拉过凯西,指着地图告诉他目前的战况和行动计划,他对凯西说,根据得来的情报显示,隆美尔已经在北部集中了所有能用上的兵力,并且放弃了将德军和意军交叉部署的做法,南面防线,只剩下了战斗素质不高的意军,因此,他现在决定实施一个代号叫“增压”的新计划,打算先打两军接合部的意军,然后再集中坦克兵力,对付左翼的德军,一举摧毁“非洲军团”。

凯西满意地离开了阿拉曼前线,回到开罗,随后便向伦敦白厅发去电报,对这里的情况作了积极的汇报。丘吉尔这才大大地松了口气。

“增压”计划定于10月31日夜至11月1日黎明前发动。10月30日上午,蒙哥马利撰写了整个计划的行动指示,类似这些东西,他从不让参谋或其他人代劳,总是亲自动笔。指示要求英军:一、消灭敌装甲部队;二、迫使敌军在开阔地带决战,从而使敌军在持续不断的运动中消耗汽油;三、切断敌之补给线,阻止敌之补给勤务部队的活动。四、迫使敌军放弃前沿着陆场和机场;五、综合应用以上四个方面,以瓦解整个敌军。具体任务是,第30军的澳大利亚师向北继续突击,到达海边,吸引敌军注意,然后,在北部走廊北面,以新西兰师为主,在第9装甲旅和两个步兵旅配合下,向薄弱的意军防线发起强大进攻,打开一个深远缺口,以使第10军的全部装甲部队通过,迅速进入开阔地。

澳大利亚师的表现,足以证明他们不愧是一支勇敢善战之师,该师虽遭顽强抵抗,伤亡5000余人,未能一直打到海边,但夺取了公路和铁路沿线的许多阵地,俘获了500名俘虏,并在德意军队发动的多次凶猛的反突击中,守住了阵地。虽隆美尔亲临第一线指挥也无济于事。10月31日早晨,蒙哥马利决定把“增压”计划发动的时间,推迟24小时,即改为11月2日凌晨1时。推迟的原因是因为弗赖伯格认为,步兵普遍感到太疲乏,敌情还需再侦察,另外,把不同的参战部队及其支援武器结合到一起也存在困难。蒙哥马利接受了弗赖伯格的意见。11月1日,在最后的总攻来临前,蒙哥马利忙里偷闲连写了三封信,一封写给参谋大学的格德温·奥斯丁少将,一封给参谋总长阿兰·布鲁克将军,另外一封,是给雷诺兹少校——他为儿子戴维指定的监护人,三封信里都讲述了目前的这场苦战,又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了彻底击败隆美尔的信心,在给布鲁克将军的信中,他说:

迄今为止,我一直掌握着主动,隆关尔被迫跟随我选的曲子跳舞,他的多次反攻及突击,都被我毫不费力地化解。我想,他现在已成为成熟的果实,只需再给予一次重击,就会从高处坠落,掉到地上。今夜开始,我将把所有的一切投入战场……如果成功,那时就将是隆美尔军团的末日。

11月2日凌晨1时正,“增压”计划打响了。英军的300门大炮同时喷出火苗,炮击德意军队阵地长达3个小时,接着,新西兰师在移动弹幕掩护下,开始向意军防线展开进攻,到黎明时,占领了预定阵地,并跟随第9装甲旅的坦克和战车,向西挺进。

但拉姆斯登的第10军的装甲部队再次扮演拖后腿的角色,因推进缓慢,而落在了步兵的后方。而第9装甲旅由于坦克性能不佳,摆来摆去开进时扬起的漫天沙尘导致能见度极差,在敌军猛烈的反坦克炮火袭击下,损失惨重,94辆坦克有74辆被击伤,官兵阵亡230人,最后不得不撤退。然而在蒙受巨大牺牲的同时,这个旅摧毁了敌人在西迪阿卜杜勒拉赫曼铁路防线上的35门大炮,并且幸存的坦克,仍坚持战斗了一段时间,使第1装甲师的第2和第8装甲旅得以通过走廊,顺利在开阔地上展开。

随后,这支装甲群和源源不断涌上来的步兵一起向前推进,他们击溃了1个意大利步兵团、1个德国装甲营,与此同时,开始攻击“非洲军团”的后方补给线。

隆美尔拼命组织反击,试图堵住那4公里宽的缺口,于是,11月2日上午,一场惊心动魄的坦克会战开始了。

英军在泰勒阿卡基尔附近的开阔地上集中了800余辆坦克,而德意军队坦克,只剩下区区可怜的不到100辆。英军坦克以排山倒海之势碾了过来。“非洲军团”的坦克也毫不示弱地迎了上去,并呈战斗队形立刻散开,英军坦克也立刻散开,各自扑向自己的猎物,同时猛烈开火。德意军队还击,炮兵发射大炮和反坦克炮。顿时,辽阔的沙漠空地上,炮声隆隆,尘烟滚滚,战车纵横交错,相互追逐厮杀,有的坦克被击中,片刻之间便淹没在熊熊大火之中。不一会,空中又响起了“隆隆”的马达声,原来是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机飞来了,转瞬之间,数不清的炸弹从天而降,雨点般落到敌军坦克当中,爆炸开来。几分钟之内,许多德意坦克中弹起火,有的被掀翻一旁,长长的、恐怖的火舌从座舱里窜出,在空气里燃烧得咝咝作响,然后又化作浓浓的黑烟,直冲云霄。没过多久,这些坚硬无比的陆上移动堡垒就烧成了一堆黑不溜秋的残骸,它们的周围,躺着战斗员的尸体,有的已不辨头脚和四肢,只有焦黑的一团。

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英军重创德意装甲军队,自己也伤亡惨重。到了下午,两军坦克再次会战,输红了眼的隆美尔不惜投入了全部剩余坦克,对英军进攻部队的两翼展开反扑,但由于缺少空中支援,他的坦克只能接二连三成为英军飞机练习投射的活靶子,一半变成了废品。剩下的勉强能使用的,仅有55辆,分别为德军35辆,意军20辆。而这时,蒙哥马利正在集结,准备发起最后进攻的坦克,还有数百辆。

隆美尔知道,这场仗他已经输了,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输了,毫无任何翻盘的可能。他的老本几乎已拼光,维持供应的补给线被切断,几天前意大利人派出的装满汽油和弹药的运输队,还没等送到手里,在地中海上就被英国舰队击沉,隆美尔仅存的一丝希望彻底破灭,等待他的,只是两个难堪耻辱的字:失败。

为了避免全军覆灭的命运,这天下午4时30分,隆美尔下令撤退到阿拉曼以西96公里的富凯阵地,然后便向德国最高统帅部连发了两封密电,请求允许他的军队退却,否则,2个德国和4个意大利的非摩托化师,将因为没有汽油,无法撤出,“大部分会沦为英军的俘虏”。希特勒于次日回电,命令隆美尔竭尽全力坚持到底,“决不可以后退一步,把每一支枪、每一名战士投入战斗”,“要么就是胜利,要么就是死亡,别无其他道路”。

“武器、汽油、飞机、增援部队,这一切都有助于局势,惟独空谈是无用的。”隆美尔看完电文,将它愤愤地丢到一旁,此时此刻,他已被无边的绝望和孤独所吞噬。

忠实的隆美尔还是决定按照元首的命令,死守阵地,然而,冯·托马将军却拒绝执行这一自杀性的荒谬命令。一气之下,他乘坦克前往南面战场察看情况,结果,遭到已突入这一地区的英国装甲部队的包围。冯·托马将军被迫投降。

残存的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停止撤退,继续进行抵抗。为了尽早结束战役,围歼“非洲军团”,蒙哥马利下令英军不要懈怠,全力以赴作最后一击。11月3日夜间,英军印度第4师和苏格兰第51高地师向敌人发起了两次猛烈的攻击,于次日黎明,突破了泰勒阿卡基尔的中心阵地,并为装甲部队打通了一条5里纵深的通道。紧接着,成百上千辆坦克和装甲车排着声势骇人的阵势,咆哮着一辆接一辆鱼贯而过,驶入开阔地带,迅即向西面和北面冲去。巨大的马达轰鸣声在空旷的沙漠里传出很远很远。

曙光透出了地平线,蒙哥马利面色安详地站在指挥所里,听取前方传来的捷报,对即将到来的胜利,他似乎显得并不十分兴奋。胜利,固然是每个统帅追求的终极目标,喜悦,自不待言。但当一切都在预料和掌握之中时,这份喜悦因而也就平淡了许多。蒙哥马利现在即是这种心态。听完汇报,他坦然自若地掏出日记本,写道:“我们的装甲兵终于到达敌后,可以在没有地雷的乡野,自由机动地作战了。”

11月4日下午,鉴于大部分阵地已被英军突破,心力俱疲的隆美尔只好不顾希特勒的命令,下令全线向富凯撤退,事实上,他下不下命令都已一个样,“非洲军团”已经一溃千里,成千上万的败兵争先恐后地向西逃跑,任何阻止都是徒劳的。

蒙哥马利向第8集团军发出追击的命令,他登上了指挥车,随着浩浩荡荡的胜利队伍一起出发,他的指挥车开到哪,哪里就响起一片欢呼,士兵们情绪高昂,以各种形式表达对他的热爱和敬意,他们看到,他们小而轻瘦的司令官身上,罩着一袭长绒衫,一张窄狐狸的脸孔下面,系着一条丝质围巾,手里拿着双筒望远镜,时不时地举起,向远方观察。最惹眼的是头顶上的黑色双徽贝雷帽。说起这个贝雷帽和双徽,它的出现,最初是偶然的,阿拉姆哈勒法战役前夕,蒙哥马利到澳大利亚师去视察,戴上了澳大利亚师的贝雷帽,感觉很舒服。后来又到一个装甲团视察,装甲团的士兵同他开玩笑,把一枚装甲兵的军徽别在了他的帽子上,从此蒙哥马利就戴着两个帽徽的贝雷帽出现在了部队当中,这顶独特的帽子,于是也就成了他的独家标志,人们一看到它,就知道司令官来了,这对鼓舞部队士气、增强战斗力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因为士兵们相信,自己的指挥官和他们共同战斗在一起,而非躲在安全的后方,发号施令。

11月4日晚上,蒙哥马利同被俘的“非洲军团”司令冯·托马将军共进晚餐。他们一起谈论9月间的战斗和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事。晚餐过后,蒙哥马利命人收拾餐桌,然后拿出一幅埃及沙漠地图,摊在桌上。蒙哥马利希望从冯·托马嘴里套出点口风,对他说:

“我的部队今晚就将到达富凯,你有何感想?说说,你对此会怎么处置,冯·托马?”

其实,此时英军推进的距离,连那一半还没到,冯·托马也不上当,不露声色地只是连连说:

“哦,形势非常之严重,的确非常之严重。”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形势非常严重,“非洲军团”的溃败,乃至覆灭已经指日可待。蒙哥马利向富凯方向的进击,敲响了在北非的法西斯军队的丧钟。

圣诞前夕,蒙哥马利向部下至祝福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