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曾文正公嘉言钞
9798100000021

第21章 附 曾文正公国史本传原文(1)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①,授检讨②。二十三年,大考③二等,升侍讲④,充四川正考官,文渊阁校理⑤。二十四年,充教习庶吉士⑥,转侍读。二十五年,历迁右庶子、左庶子⑦、翰林院侍讲学士⑧,充会试同考官,日讲起居注官⑨。二十六年,充文渊阁直阁事⑩。二十七年,大考二等,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八年,稽察中书科。二十九年,擢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

三十年,文宗登极。国藩奏言:

“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育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一。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有为。将来一遇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今遽求振作之才,又恐躁竞者因而幸进。

① 庶吉士:明清两朝翰林院的短期职位,择进士中有潜质的人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

② 检讨:唐宋设置,掌修国史,位在编修之次。明清属翰林院,从七品,常以三甲进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馆者担任。

③ 大考:清朝时翰林、詹事的升级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最优者超等升擢,其次酌量升级或遇缺提奏,再次分别降调、罚傣、休致、革职。

④ 侍讲:唐朝始设的官职,主要职责是讨论文史、整理经籍、备皇帝顾问。

⑤ 文渊阁校理:校理一职执掌校勘整理宫廷藏书。唐置集贤殿校理,宋因之。元、明废。清置文渊阁校理,掌注册点验。

⑥ 教习庶吉士:清朝科举,每科殿试后,除一甲三人分别授翰林院修撰、编修外,另外设立教习庶常馆,从二甲、三甲进士中选取优秀者为庶吉士入馆学习,称之为“馆选”。每届馆选之后,吏部按例疏请简用大臣二人,为教习庶吉士领教习事,至散馆时解任。

⑦ 右庶子、左庶子:明清时的左右庶子,秩正五品,主要从事皇子或内务服务以及文学侍从,为翰林迁转的阶梯。

⑧ 侍讲学士:清侍讲学士秩从四品,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主要职责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等。

⑨ 日讲起居注官:顺治十二年(1655)置日讲官,康熙九年(1670)置起居注馆,满、汉记注官皆以日讲官兼摄。开始时日讲官与起居注官为二官,后来合为一官,凡皇帝有重要活动,都有日讲起居注官跟随侍班。

⑩ 文渊阁直阁事:乾隆四十一年(1776)设置于文渊阁,由内阁学士、少詹事、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兼任,品等依照原官。其主要职责为看守、清查、搜补宫廷内府藏书、典籍。

内阁学士: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仿宋制设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正五品。顺治十六年(1659),将文馆与内三院统一更名为内 阁,内阁设学士,秩从二品。

文宗:咸丰帝庙号。

颟预[mān hān]:糊涂马虎。

臣愚以为欲令有用之才不出范围之中,莫若使从事于学术,又必皇上以身作则,乃能操转移风化之本。臣考圣祖①登极后,勤勤学问,儒臣逐日进讲,寒暑不辍。召见廷臣,辄与往复讨论。当时人才济济,好学者多。康熙末年,博学伟才,大半皆圣祖教谕成就之。皇上春秋鼎盛,正符圣祖讲学之年。臣请俟二十七月后,举逐日进讲例,四海传播,人人向风。召见臣工,从容论难,见无才者,则勖②之以学,以痛惩模棱罢软之习。见有才者,则愈勖之以学,以化其刚愎刻薄之偏。十年以后,人才必大有起色,此转移之道也。

内阁、六部、翰林,为人才荟萃之地,内而卿相,外而督抚,率出于此。皇上不能一一周知也,培养之权,不得不责成堂官③。所谓培养,有数端:曰教诲,曰甄别,曰保举,曰超擢④。堂官于司员,一言嘉奖,则感而图功;片语责惩,则畏而改过,此教诲不可缓也。榛棘不除,则兰蕙减色;害马不去,则骐骥短气,此甄别不可缓也。嘉庆四年、十八年两次令部院各保司员,此保举成案也。雍正间,甘汝来以主事而赏人参,放知府;嘉庆间,黄钺以主事而充翰林,入南斋,此超擢成案也。盖尝论之,人才譬若禾稼,堂官之教诲犹种植耘耔也。甄别去稂莠,保举犹灌溉也。皇上超擢,譬之甘雨时降,苗勃然兴也。堂官时常到署,犹农夫日在田间乃熟穑事。今各衙门堂官,多内廷行走之员,或累月不到署,自掌印、主稿⑤外,司员半不识面。譬之嘉禾稂莠⑥,听其同生同落于畎亩之中,而农夫不问。教诲之法无闻,甄别之例亦废。近奉明诏保举,又但及外官,不及京秩。培养之道,不尚有未尽者哉!

顷岁以来,六部人数日多,或二十年不得补缺,终身不得主稿。内阁、翰林院人数亦三倍于前,往往十年不得一差,不迁一秩。而堂官多直内廷,本难分身入署,又或兼摄两部,管理数处,纵有才德俱优者,曾不能邀堂官之顾,又乌能达天子之知?以数千人才近在眼前,不能加意培养,甚可惜也!臣愚,欲请皇上稍为酌量,每部须有三四堂官不入内廷者,令日日到署,与司员相砥砺⑦。翰林掌院,亦须有不直内廷者,与编检相濡染,务使属官之性情心术长官一一周知。皇上不时询问,某也才,某也直,某也小知,某也大受,不特属官优劣粲呈,即长官浅深亦可互见。旁考参稽,而八衙门之人才同往来圣主之胸中。彼属官者,但令姓名达于九重,不必升官迁秩而已,感激无地。然后保举之法,甄别之例,次第举行旧章。皇上偶有超擢,则楩楠⑧一升,而草木之精神皆振,此培养之方也。

① 圣祖:即康熙帝(1654—1722),1661年—1722年在位,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② 勖[xù]:勉励。

③ 堂官:明清两朝各部长官如尚书、侍郎的通称。

④ 超擢:越级提拔。

⑤ 主稿:清朝各部负责办理文牍的人,各部从所属的司官中选派熟悉部务的人担任。

⑥ 嘉禾稂莠[lánɡ yǒu]:嘉禾指生长茁壮的禾稻,稂莠指危害禾苗的杂草。

⑦ 砥砺:勉励。

⑧ 楩[pián]楠:黄楩木与楠木,都是大木,栋梁之材。

古者询事考言①,二者兼重。近来各衙门办事,小者循例,大者请旨,本无才猷②可见,莫若于言考之。而召对陈言,天威咫尺,不宜喋喋便佞②,则莫若于奏折考之。国家定例,内而九卿科道,外而督抚藩臬③,皆有言事之责。各省道员,亦许专折言事。乃十余年间,九卿无一人陈时政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利病,科道奏疏无一言及主德隆替,无一折弹大臣过失。一时风气,不解其所以然。本朝以来,匡言主德者如孙嘉淦④,以自是规高宗⑤,袁锐以寡欲规大行皇帝⑥,皆优旨嘉纳。纠弹大臣者,如李之芳劾魏裔介⑦,彭鹏劾李光地⑧,后四人皆为名臣,至今传为美谈。直言不讳,未有盛于我朝者也。

皇上御极⑨之初,特诏求言,而褒答倭仁⑩之谕。臣读之至于忭舞感泣,然犹有过虑者。诚见皇上求言甚切,诸臣纷纷入奏,或条陈庶政,颇多雷同;或弹劝大臣,惧长攻讦。臣愚,愿皇上坚持圣意,借奏折为考核人才之具,永不生厌斁之心。涉于雷同者,不必交议而已;过于攻讦者,不必发抄而已。此外则但见有益,不见有损。今考九卿贤否,凭召见应对;考科道贤否,凭三年京察;考司道贤否,凭督抚考语。若人人建言,参互质证,岂不更为核实乎?此考察之法也。”

① 询事考言:通过询问事务和考察言论来对官员进行考核。

② 便佞[pián nìnɡ]: 巧言善辩,阿谀逢迎。

③ 督抚藩臬:督抚,总督、巡抚,为地方上最高行政官员,同时兼理军政、刑狱。藩臬,藩司和臬司,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并称。

④ 孙嘉淦:孙嘉淦(1683-1753),山西兴县人,是康乾之际著名敢言直谏、刚直不阿的大臣。

⑤ 高宗:乾隆帝庙号。

⑥ 大行皇帝:皇帝死后谥号未立前的称呼。这里指道光帝。

⑦ 李之芳劾魏裔介:康熙九年(1670),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主持会试,康熙帝亲定二十七人为庶吉士。御史李之芳弹劾魏裔介收受贿赂,私定上卷二十四人,并与鳌拜的党羽班布尔善朋比为奸。 李之芳的弹劾并不属实,但魏裔介自动引咎辞职,康熙帝加以宽宥,命供职如故。

⑧ 彭鹏劾李光地:康熙三十三年(1694),顺天学政、侍郎李光地遭母丧,按照礼制,李光地应丁忧三年,而他只乞假九月。时任工科给事中的彭鹏因此劾李光地贪恋禄位,不请终制,应将光地解职,留京守制。

⑨ 御极:登极,即位。

⑩ 倭仁:倭仁(1804—1871),乌齐格里氏,字艮峰,蒙古正红旗人。晚清大臣,为当时著名理学家。道光九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忭[biàn]舞:高兴得手舞足蹈。

攻讦[jié]:举发他人过失而加以抨击。

厌斁[yì]:厌倦。

京察: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清代三年一察,以“四格”( 守、政、才、年)、“八法”( 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为升降标准。“八法”后去掉贪、酷,改为“六法”。

考语:对官员的工作及表现所做的评语。

奏入,谕称其剀切明辨①,切中事情,著于百日后举行日讲。国藩条陈日讲事宜:一考定日讲设官之制,二讲官员数,三每日进讲员数,四讲官应用何项人,五定保举讲官之法,六进讲之地,七进讲之仪,八进讲之时,九所讲之书,十陈讲之道,十一复讲之法,十二篡成讲书,十三讲官体制,十四进讲年数。下部议,格②不行。

六月,署③工部左侍郎。元年,署刑部右侍郎,充武闱④正考官。二年,署吏部左侍郎,充江西正考官。丁母忧⑤回籍。粤逆⑥起,犯湖南,围长沙不克,窜武昌,陷之。连陷沿江郡县,江南大震。十一月二十九日,上以国藩会同湖南巡抚办理本省团练⑦,搜剿土匪。时塔齐布尚以都司署抚标参将⑧,国藩奏称其奋勇耐劳,深得民心,并云塔齐布将来如打仗不力,臣甘同罪,请旨奖叙⑨,专令督队剿贼。会贼破金陵,逆流西上,皖鄂郡县相继沦陷。

① 剀[kǎi]切明辨:剀切,切中事理。明辨,清晰。

② 格:阻碍。

③ 署:暂代。

④ 武闱[wéi]:武科举。

⑤ 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守孝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

⑥ 粤逆:清政府对太平军的蔑称。

⑦ 团练:清朝地方的民兵制度,起源于初嘉庆年间镇压白莲教起义,当时的正规军八旗、绿营严重腐化,扰民有余,御敌不足,合州知州龚景瀚上建议设置团练乡勇,令地方绅士训练乡勇,清查保甲,坚壁清野,地方自保。经费来自民间,由练总练长掌握。

⑧ 时塔齐布尚以都司署抚标参将:塔齐布(1817—1855) ,满洲镶黄旗人,托尔佳氏。初为火器营鸟枪护军,后从曾国藩镇压太平军,屡为军锋,官至湖北提督。后攻九江,呕血死。都司,绿营武官,秩正四品,位在参将、游击之下,县府守备官之上。抚标参将,绿营武官,位次于副将。凡参将之为巡抚统理营务的,称抚标中军参将。

⑨ 奖叙:奖励。

上以国藩所练乡勇得力,剿匪著有成效,谕令驰赴湖北剿贼。国藩以为贼所以恣意往来者,由长江无官军扼御故也。乃驻衡州造战舰,练水军,劝捐助饷。四年正月,督师东下,与贼接战岳州,又战靖港,皆不利。得旨革职,仍准专折奏事。时国藩已遣杨岳斌①、彭玉麟与塔齐布合击贼湘潭,大破之,复其城,贼退踞岳州。七月,国藩攻克之,毁其舟。贼浮舟上犯,再破之。遂与塔齐布水陆追击,自城陵矶二百余里,剿洗净尽。赏三品顶戴②。九月复武昌、汉阳,尽焚襄河贼舟。赏二品顶戴,署湖北巡抚,赏戴花翎③。旋以国藩力辞,赏兵部侍郎衔,办理军务,毋容署理巡抚。

国藩建三路进兵策,奏言江汉肃清④,贼之回巢抗拒者,多集兴国、蕲州、广济诸属。自巴河至九江,节节皆有贼船。拟塔齐布由南路进攻兴国、大冶。湖北督臣派兵由北路进攻蕲州、广济,自由江路直下,与陆军相辅为进止。上命如所请行。国藩扬帆而下,连战胜贼。蕲州贼来犯,再破之。会塔齐布复兴国、大冶。时贼以田家镇为巢穴,蕲州为声援,自州至镇四十余里,沿岸筑土城,设炮位对江轰击,横铁锁江上,以阻舟师。南岸半壁山、富池口均大股悍贼驻守,舟楫往来如织。国藩计欲破田镇,当先夺南岸。十月,罗泽南⑤大破贼半壁山,克之。国藩部署诸将分战船四队,一队扼贼上犯,二队备炉剪椎斧前断铁锁。贼炮船护救,三队围击之,沉二艘,贼不敢近。须臾,熔液锁断,贼惊顾失色,率舟遁。四队驶而下追,及于邬穴,东南风大作,贼舟不能行,官军围而焚之,百里内外火光烛天,浮尸蔽江。陆军自半壁山呼而下,悉平田家镇、富池口营垒,蕲州贼遁。是役也,毙贼数万,毁其舟五千,遂与塔齐布复广济、黄梅、孔垅口、小池驿,上游江面肃清,进围九江。

① 杨岳斌:杨岳斌(1822-1890),湖南善化(今长沙)人,苗族。行伍出身,随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因镇压太平军有功,授陕甘总督职,赏一等轻骑尉世职,加太子太保衔。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率军至台湾,驻军淡水,以抗法军。1890年,病逝于家。

② 顶戴:清朝用来区别官员品级的帽饰。红宝石级别最高,其次为珊瑚、蓝宝石、青宝石、水晶、砗磲、素金、镂花阴文金顶、镂花阳文金顶。

③ 花翎: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的大臣,以孔雀翎缀于冠后,作为冠饰,称为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有单眼、双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圆花纹)之别,除贝子、固伦、额驸因其爵位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外,品官须奉特赏方得戴用,一般为单眼花翎。

④ 肃清:清平,太平。

⑤ 罗泽南:罗泽南(1807—1856),字仲岳,号罗山,湖南省双峰人。太平天国起事后,以在籍生员的身份率生徒倡办团练,协助曾国藩编练湘军。率湘军转战江西、湖北、湖南,战功卓著,官至道员(加按察使衔)。1856年在规复武昌之战中中弹身亡。

十二月,上以国藩调度有方,赏穿黄马褂,赏狐腿黄马褂、白玉搬指①、白玉巴图鲁②翎管、玉靶小刀、火镰各一。国藩遣水军攻湖口、梅家洲,以通江西饷道。大小十余战,锐卒二千人陷入鄱湖,为湖口贼所捍,水军分为两。

五年,贼窜武昌,分股乘夜由小池口袭焚国藩战舰,战失利。越数日,大风复坏舟数十。国藩乃以其余遣李孟群③、彭玉麟及胡林翼所带陆师回援武汉,亲赴江西造船募勇,增立新军,连破贼姑塘、都昌,进攻湖口,大败之。七月,塔齐布卒,国藩驰往九江,兼统其军。八月,水军复湖口。九月,补兵部右侍郎。

九江不下,国藩以师久无功,自请严议。上谕曾国藩督带水师,屡著战功,自到九江后,虽未能迅即克复,而鄱湖贼匪已就肃清,所有自请严议之处,著加恩宽免。

六年,贼酋石达开④窜江西,郡县多陷。国藩驰赴省城,遣彭玉麟统内湖水师退驻吴城,以固湖防。李元度⑤回剿抚州,以保广信。诸将分扼要地,先后复进贤、建昌、东乡、丰城、饶州,连破抚州、樟树镇、罗溪、瓦山、吴城之贼。会同湖北援师刘腾鸿⑥、曾国华⑦等,大破贼瑞州,复靖安、安义、上高,自江西达两湖之路,赖以无梗。七年正月,复安福、新淦、武宁、瑞昌、德安、奉新,军声大振。不一岁,石逆败遁,江西获安,曾国藩力也。

① 搬指:又称扳指、班指,射箭时戴在大拇指上勾弦用的工具,后来用作装饰品。

② 巴图鲁:清朝的一种荣誉封号,满语意为“勇士”。

③ 李孟群:李孟群(1830—1859),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人。先在广西对抗太平军,后投效湘军,转战湘、鄂、皖,官至安徽巡抚,后为陈玉成部俘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