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格萨尔王传
9797200000003

第3章 记述先秦两汉时期的史书(1)

中国的历史,可以看成是一部中国的王朝史,通过王朝的更替,延续历史的进程。先秦两汉时期,指的是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下到东汉末曹丕称帝,从公元前两千多年一直到公元220年。这期间的历史朝代是:夏朝、商朝、西周、东周、西汉、东汉。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西周是中华礼乐文化大发展的时期,经历夏商周三朝,中国形成了系统的文化体系,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完善。春秋战国时期,指的是西周末到东周这段历史,它并不是朝代,只是历史时段的代称。春秋时期,西周分封制度贵族政权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地区性中央集权形成,土地兼并,逐步走向统一。周王室的势力不断衰微,群雄并起,诸侯争霸,中原一片混战,政局动荡,然而在思想文化上却是宽松自由的,诸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量召集聘请贤能之人,于是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阴阳家各家并存,士人活动异常活跃,不论身份地位,只要有才能,奴隶、平民、商人,甚至乞丐都可以成为高官王侯,呼风唤雨。帝王诸侯把他们列为上宾,贤能之人的地位在历史上空前提高,待到秦始皇统一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由于统治者的残暴无道,人民不堪其苦而揭竿而起,最后楚汉相争,刘邦胜出,建立大汉王朝,定都长安。汉武帝刘彻时期,政治稳固,经济繁荣,征讨匈奴,开拓疆土,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思想高度统一,社会渐渐稳定。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新,后为刘秀所灭,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后来东汉渐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汉献帝而自立,建立魏国,东汉灭亡。

《二十四史》中记载先秦两汉时期历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

《史记》作者司马迁(约前145年或前135年—?),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出生在史学世家,家学渊博。他的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太史令就是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活动的官员。司马迁勤奋好学,10岁便能诵读《左传》《国语》等先秦古文书籍,后来跟随当时著名的学者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跟随董仲舒学习《春秋》,二十岁左右开始游览天下名山大川,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南、四川、云南、甘肃等省份的好多地方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可以说他游遍了当时西汉的内土。他对历史遗迹、旧闻传说、风俗民情,以及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作了实地的考察,掌握了大量可靠翔实的历史资料,为后来《史记》的撰写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汉代的史官制度是可以父死子继,元封元年(前110年),他的父亲司马谈病故,临死时哭着留下遗愿,希望司马迁一定要完成他记录一部通史的事业,司马迁痛哭流涕,在他父亲面前发誓,一定将先人事迹全部记录下来。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可以饱读国家珍藏的典籍,在太初元年(前104年)完成制定“太初历”(相当于我们今天使用的农历)的工作后,便开始遵父遗志写史书。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史书的创作进入了第六个年头,这年秋天,汉武帝任用宠姬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主将出兵酒泉,任命李陵为贰师将军的副将,出兵居延(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汉武帝本想借胜利为李广利封侯,结果李陵所率部队被匈奴包围,与匈奴大战直到弹尽粮绝,救兵不到,最后兵败被匈奴俘虏,朝廷震怒,本来有李广利指挥不当的过错,但是朝臣不敢得罪他,便把责任都推给李陵,司马迁为了替汉武帝宽心解忧,便陈说李陵做事为人,兵败实属无奈,功过兼有,希望武帝正视现实,不要过分忧伤,然而武帝错会司马迁之意,认为他在诋毁李广利,污蔑李将军,欺辱圣上,这可是死罪!汉代有出钱赎罪的规定,但是司马迁家贫,收入微薄,无力赎己,亲戚朋友也没有人愿意帮助他,为了完成史书的创作,他忍辱放弃自杀而入狱接受宫刑,这不仅是对身体的摧残,更是对人格精神的侮辱。三年后(前96年)被赦出狱,担任中书令,汉朝宫中有好多中书令,并且都是由宦官担任,这无疑是把司马迁当成太监,是对他的又一次侮辱。这便是“李陵之祸”。司马迁在整个事件中是无辜的,汉武帝是司马迁遭受“李陵之祸”的直接制造者,在这之后,他认清了封建帝王的残暴专横本质,看透了世态炎凉,认真思考了人生存在的价值,经过痛苦的重生,他完善了自己的思想,树立了更高的人生奋斗目标。如果说司马迁开始著史书是为了继承祖业,接受父命,尽职尽责的话;那么在遭受“李陵之祸”后,他便是以史寄情言志,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揭示古今社会变化的规律,成立一家之说,把史书的著述当成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寄托和追求。“李陵之祸”是司马迁人生的极大不幸,但对《史记》来说却成为升华的直接动因。到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司马迁基本完成了这部史书的著述。历经14年,他用他的前半生去准备,用自己的后半生去书写一生的心血,在《史记》完成后几年,司马迁就去世了,汉宣帝时,由司马迁的外孙杨恽传布出来。

《史记》原来是一切史书的通称,司马迁曾官至太史令,太史令刚开始名为太史公,所以司马迁自称“太史公”,《史记》最初名为《太史公书》,后来记为《太史公记》,再后来称为《太史记》,在东汉宣帝之时始称《史记》,此后“史记”二字就专指司马迁所作的《史记》了。

《史记》记事始于传说时代的黄帝,终于汉武帝太初年间,记载了约二千六百多年的史事,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十二本纪当中,年代久远的以朝代为主线,例如《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其余的都以帝王为主,按照年代记载大事,例如《高祖本纪》《孝文本纪》。十二本纪可以看成是全书的总纲。在十二本纪当中值得注意的是《项羽本纪》,项羽本不是帝王,司马迁也把他位列本纪当中,秦朝灭亡后,项羽掌握大权,自立为霸王,实际上处于统治地位,有关楚汉相争的故事最精彩的一段“鸿门宴”就是记录在《项羽本纪》当中。在《项羽本纪》中真实地展现了项羽其人,他气吞山河,英勇盖世,同时又残暴刚愎,而死前的绝响“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至今仍被人传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责任感,乌江自刎的英雄末路,司马迁对项羽是充满同情与惋惜的。

十表里把重要的时事、人物按年代区域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等。其中有些分事件按年记述,有些记叙人物分国家按年记述。表的好处就是那些没有列入本纪、世家、传记的人物事件可以在表中找到,方便又快捷。

八书,把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事情分类记载。《史记》第一次创立了这种体例,如《平准书》主要记录汉初的经济情况,可以看出汉初采用休养生息制度,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渐渐强盛,到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同时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导致连年用兵,加重了赋税,也破坏了生产,人民生活困苦。

三十世家中,包括周代和汉初分封的许多诸侯,而且有一些地位相当于诸侯却并没有封侯的人也把他们位列世家,如《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孔子一生为王业奔波,讲学和教育子弟,私学的兴盛孔子是有很大贡献的,但是孔子的思想却没能得到当时诸侯的认可,用后人的评说就是,孔子没有得到诸侯的称号而依然把他列入世家当中,是因为孔子是有德行的人,他把教化当做人生的目标,还有兼济天下的胸怀,虽然没有爵位,但是其实际地位不亚于诸侯,所以把他列入世家。陈涉是反对秦二世残暴统治揭竿而起的农民,司马迁没有贬斥他而是把他和诸侯等同,不仅是因为陈涉的功绩,更是司马迁个性的体现,是他敏锐独特的选史眼光的反映。

七十列传中包括《太史公自序》一篇,列于列传之末,司马迁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和撰写史书的目的、写作的经过,以及全书的篇目、主要内容等。在《自序》中司马迁是孤独的,在叙述中有一种深沉浓郁的悲哀,正是他的学识和经历让他给予了那些在逆境中成功的人高度的赞扬,这也成为他自己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每个人心中都要怀抱一盏灯,不论前路如何艰难,都能勇敢地走下去,《太史公自序》是读《史记》务必要读的,也是第一篇就应该读的,这样能对全书有一个大体的把握,更好地理解司马迁的写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