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地牵龙
9791900000057

第57章 五湖四海行环宇(5)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一定的角色。王玉祥从他的家乡起步,一步一个脚印的奔波跋涉在永定河畔,从一个喜欢大树的小小顽童一跃成为绿化安次、造福乡亲们的林业局长,成为鲜为人知的林业专家。所以,当记者来到永定河畔采访的时候,乡亲们都为王玉祥这个土生土长的林业局长竖起了大拇指。无疑,王玉祥在廊坊市安次区这片土地上,在植树造林绿我中华的舞台上,扮演了一个受百姓爱戴、受乡亲们赞扬的好角色……永定河泛区之所以“风起三丈烟,种子满地翻。出门一身土,抬头不见天。”其主要原因是封沙造林不利,尤其与中上游的森林砍伐有直接关系。所以要改变家乡面貌,必须优化土地,要治沙保水,必须振兴林业。只有封沙植林,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永定河畔的面貌。王玉祥认准了这个理,也认准了这条道。所以,他与树结缘,与林业结缘。

据《历史上的永定河与北京》一文介绍:永定河是海河水系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北麓,流经山西、河北两省和北京、天津两直辖市,全长680公里,流域面积47016平方公里。该文还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和指出了绿化永定河畔的重要意义,现摘录如下:永定河中上游多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历史上广泛分布着茂密的森林。但在金、元、明清时期,主要是因为北京城市建设对木材的大批需求和北京城市生活对木柴木炭的大量消费,将永定河中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殆尽。金代为了从水路攻打南宋,于天会十三年(1135年)征调燕云两路四十万人到永定河上游流域的蔚县伐木造船。元代为了打造大都城城门,派三千军卒到蔚县伐木。(元史)记载,为了修白塔寺,便伐木五万八千六百方。明代仅皇宫及内府衙门的太监们,每年就要烧掉五六千万斤木柴和一千多万斤木炭。这些木柴和木炭大都是从永定河中上游流域以及易县等地采伐和烧闷的。今石景山区的养马村本名杨木厂,门头沟区的火村本名火攒村,都是明代存放木柴的地方。东城区台基厂原是明代北京城内存放木柴木炭之处,每年有三千人在里面抬柴运柴。当年台基厂里积存多少木柴木炭,可想而知。

永定河中上游流域的森林被砍光以后,失去林木保护涵养的黄土地,被降雨、流水和大风直接侵蚀,水土流失加剧。有人依据卫星图像解译的结果统计计算,每年永定河流域有一亿一千万吨的黄土流失。仅蔚县每年的水土流失量就多达六百九十万吨。这些流失的黄土都化为泥沙,被永定河水搬运到下游淤积下来。正是因为金元以后永定河水中的泥沙大增,故元明时期的永定河名曰浑河,别称小黄河、无定河。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对永定河产生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对建材和燃料的需求,致使永定河中上游流域茂密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改变永定河的河性。第二,由于北京城市发展对水源的需求,一方面人们要修闸开渠,导引永定河水,三国刘靖所修戾陵堰和开车箱渠,金元时期开凿的金口和金口河,就是典型例证。另一方面还要拦河筑坝,修水库蓄水。1954年修成的官厅水库,主要目的就是为北京城市的发展创造稳定的水源,当然,也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但是,官厅水库修成后,严重影响了永定河下游的生态环境,致使下游河道干涸断流,两岸土地沙化。第三,为了北京城的安全,免遭洪水之患,自金元以来就注重修筑石景山至卢沟桥永定河的东岸堤防,力求坚固。这样一来,永定河水出山之后再也不能在其冲积扇上部自由迁摆,是人们迫使它只能向东南流去,固定在卢沟桥下。

历史上北京城对永定河中上游流域的索取太多,现在应当是还报的最好时机。建议北京市与河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携手,制定规划,坚持在永定河中上游流域植树造林,恢复永定河中上游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

阅读这段文字,让人们更加明白了绿化永定河畔的重要性。为了防止“风沙紧逼北京城”,党和国家倡导建设三北防护林。王玉祥与林业结缘,也从此开始。1984年,23岁的王玉祥在老家安次区葛渔城镇园艺场任场长,血气方刚的他敢闯敢干,从北京聘请专家来场培训技术员,自己四处联系业务,几年间,将占地1000亩的园艺场经营得红红火火,年收入达300万元。他因此被评为廊坊市第三届“十大优秀青年”、河北省劳动模范,并成为全市第一批优秀青年企业家。1995年底,正当园艺场蒸蒸日上时,他被调到葛渔城镇任党委委员、副镇长,后又调到仇庄乡任党委书记。从企业经理到村民父母官,王玉祥无论从外表还是从心理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从原来的西服革履到简单朴素的打扮,为的是和老百姓贴得更近;由拼命给自己赚钱到帮农民致富,为的是全区的父老乡亲。

2000年12月,上级又调王玉祥到安次区林业局任局长。上任时,正赶上安次、广阳分区,他被分到安次区林业局。他到林业局任职后,和安次区委、区政府领导分析区里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安次区由于地处永定河故道,土地贫瘠,沙荒地多,种粮产量低,而种树不但能防风固沙,还能改良土壤、提高经济效益。为了搞好发展林果的总体规划,他带领林业局工作人员深入乡镇村街,走访万家农户,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工作,既搞实地规划测量,又广泛征求群众对发展林业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认真分析国家出台的有关大力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以及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经过近3个月反复调研论证,最终制定出了安次区发展林果业的总体规划:到“十五”末,把安次建成在北方地区具有一定影响的林果大区——林地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从此把安次区建成林果大区的思路成为全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成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民致富增收的正确决策。

决策出台后,因为靠种地为生的老观念已在农民头脑中根深蒂固,有些农民不理解。为让农民认识到这个政策能给他们带来多大好处,他带着区林业局的干部职工深入乡村,向村民赠送图书,发放科技资料、举办培训班、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渐渐地,一些农民心动了,便试着种果树,但在管理上缺少经验。他得知后,就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从修剪、施肥、疏花疏果、果实套袋等管理技术,到提高果品质量为主的树体改造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他们手把手地教给果农。

王玉祥把展示才华和为乡亲们服务的平台搭在了植树造林上,细致深入的调查,逐村逐户的了解,使王玉祥对林业致富的目标充满了信心。王玉祥充分认识到,植树造林有着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优势,完全可以把这个传统的副业变成一个活跃地方经济、促进增收的优势产业。他不厌其烦地向一些不理解的农民介绍,安次区发展林业,主要是节水,一眼井保不了200亩粮,却能保四五百亩林果。再就是出现一些专业乡、村和专业户,积累了许多技术和经验,通过经验来看,表明沙地造林种果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风险小的产业。还有就是市场优势,安次南有文安胶合板市场,年交易额近百亿元;北有北京南郊木材厂,一年加工30万吨木片,需要25万—30万亩林地轮伐。所以把发展林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和全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强区、兴乡、富民的正确的战略选择。

正是通过这样面对面的算账,手把手的教导,心和心的沟通,农民也逐渐认识了植树造林的优势和好处,造林的积极性逐步被调动起来了。

从建设林果大区的目标定下的那天起,富裕百姓、绿化安次的信念就深深扎根于王玉祥的心中。每年春秋两季,他和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一次次声势浩大的林果会战。会战中,他和林业局的全体干部都放弃节假日双休日,在造林一线与乡镇干部同吃、同住、同造林。他走田间,入农户,在第一线进行技术服务,督查苗木和栽植质量。他与乡镇干部一起到地里检查植树情况,与村民一起刨坑栽树。哪片树生虫了,他急忙联系喷药;哪块地该浇水了,他又赶紧督促着浇水……2005年3月12日,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廊坊市、安次区四大班子领导和市区相关部门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京津冀三地近30个汽车俱乐部、500多辆汽车、1000多名车友在杨税务军芦村1100亩沙荒地举行了“共建车友林、打造一片绿色家园”大型公益植树活动,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在京津冀三地乃至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码头、调河头、仇庄乡等乡镇党政工作人员与区林业局干部职工在廊泊路、廊大路两侧建立了“公仆林”基地;区直部门、乡镇政府的包片、包村干部与村街党支部带领村民携手共建绿色家园;区、乡、村三级义务植树基地的建设,带动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造林的积极性,尽责率达95%。

在他的带动下,“能干工作、肯干工作、勤干工作、争干工作”在林业局干部中蔚然成风;绿化安次、富民增收的观念逐步成为集体的意志。在几年的林果建设中,形成了他们共同的信念:安次不绿誓不休。

王玉祥手中的典型

“家中有粮,心里不慌。手中有典型,干起事儿来就能得心应手,就能方向明,干劲儿大。”这是王玉祥常说的口头禅。

从廊坊市南行35公里,就到了葛渔城镇。这里是廊坊市及京津地区闻名的林果之乡。据考证,“葛渔城”地处永定河畔,历史上也曾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也是赫赫有名的义和团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农民有着自己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三季劳作一冬闲”。随着植树造林的开展,农民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农民四季有劳作,四季有储蓄,季季有收入,已由传统的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尤其是近几年,这里的林果发展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农民人均增收1400元。其中有900户的葛北街,现人均收入5000元,收入的75%来自林果业。这个村的支部书记胡汝海说:全村6688亩耕地和1000亩非耕地几乎全部开发了,还租用了外村的地。10年前,他们就尝试种树,效果比种粮好。结构调整和土地延包时,大家都抢着种,管理好的苗圃,每亩收入可达5000多元,每亩果园每年可收入3000—5000元,栽下一棵树每年每株升值10元。过去20元没人承包的沙荒地,现在100元还抢不到。造林10年,葛北街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集体经济壮大了,盖起了宽敞的村委会,打了30眼深机井,自来水入户,还硬化了村里街道和近15公里的林地工作路。农民的思想观念更新了,村里打架、赌博、盗窃等陋习绝迹了。现在葛北街人把目光瞄得更远。在他们那里培育着北京的市树国槐、天津的市树白腊,还有中外毛白杨系列,南北槐系列,黄金垂柳、苏柳等。通过技术创新,严格管理,葛北街的苗木杆直、皮细、树形均匀,在市场上口碑甚好。

东沽港镇是廊坊市安次区最南端的一个村镇,这里靠近津保公路,交通比较发达。东沽港镇牛角村,是一个只有146户、512人,耕地仅818亩的小村。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为主,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王玉祥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入手,积极组织村两委、部分村民代表走出去到天津、乐亭、郑州等林果发达地区学习参观,请专家教授讲解市场前景、种植效益,找村两委及群众代表坐下来“算细账”,通过“观”“讲”“算”,真正提高了村民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经过多方考证,确定了以市场需求量大、易种易管、适应性强的葡萄作为全村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为了将葡萄培育成“摇钱树”,带领果农过上文明富裕的小康生活,王玉祥积极配合镇政府扶持牛角无公害葡萄基地建设。他抽调技术骨干,与牛角村结成帮扶对子,定期组织培训班、现场进行指导,并聘请天津红光农场的高级农艺师驻村辅导,逐户指导。在普及种植时,推广葡萄无公害生产规程,禁用高、剧毒农药,科学配方施肥。并积极协调省市林业部门,于2003年对牛角葡萄基地进行了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检测认证,2005年进行了无公害果品检测认证,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取得了进入京津市场的通行证。与此同时,为方便外地客商购货,林业局多方协调村两委,设置专门场地,免费停车,组织专人为客商上货,尽量简化检疫手续,开通了果品流通的绿色通道,很大程度地方便了外地客商,也受到了当地果农的普遍欢迎。先期发展的50亩实验田,当年就实现每亩纯效益4000元,极大地带动了村民发展葡萄种植的积极性,到2005年,全村已发展葡萄种植面积650亩,成为全市闻名的葡萄种植示范基地。现在该村葡萄生产已进入盛果期,2005年全村产果1300吨,平均批发价每斤1.3元左右,村里仅葡萄种植一项收入就达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000元,群众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发展葡萄产业的呼声日渐高涨。

安次区调河头乡,位于廊坊市的西南角。这里以盛产腊杆而名扬天下。王玉祥上任林业局长后,决定把调河头建成腊杆专业乡。所谓腊杆,就是一种有弹性而不易折断的木棒,是榔头、斧子、铁锹等工具不可缺少的把儿,就连练武用的三节棍也少不了它。腊杆由于生长期慢,需3—5年方能成材,又因市场需求量大,所以要大面积种植。调河头乡土地沙化十分严重,而且水资源奇缺,种植腊杆却得天独厚,十分适宜。正因为如此,调河头的腊杆生产,得到了王玉祥以及区、市领导的重点扶持。到2005年,全区已发展腊杆基地近20000亩,从事腊杆加工的作坊约百户,从业人员上千。年出产成品杆600万支,年增加产值1500万元。产品销遍全国各地,更远销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市场供不应求。2004年被河北省特委会评为“河北省腊杆之乡”,成为目前全国北方最大的腊杆基地。腊杆产业的兴起,有效地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安次林业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