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龙,早就开始了。那是在2001年的8月28日,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在总部基地、被誉为“京津走廊”的河北省廊坊市召开了“管道局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誓师动员大会”,对如何参战西气东输工程作了总体部署。那是一个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两千多名参战将士组成的15个方队庄严宣誓,“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优质高效,确保工期、团结协作,听从指挥,不畏艰险,争创第一。”誓师动员大会,吹响了参战西气东输工程的进军号角,中国管道人率先进入先期开工的第1,第25、第27三个试验段。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共分27个标段,其中有5个标段作为试验段,管道局一举中标3个实验标段,共313.88公里,占65.12%的份额,突出了西气东输工程主力军的地位。
江南水网施工集中在25至27标段。
25标段全长70多公里,地处江南,横穿江苏镇江、常州两市。水网密布、河塘众多,降雨频繁,人口密集。工程要穿越中小河流、水塘242处,难度很大。特别是受征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设备进场频频受阻,施工进度缓慢。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富才以及有关领导亲临现场视察。马富才特别强调指出:要选一流队伍,干一流工程,创一流水平,尽快冲出东部水网。根据马富才“三个一流”的指示,管道局于2002年7月18日召开西气东输工程阶段性总结会议,会上,局长苏士峰分析东部的形式,调整施工战略部署,决定迅速拿下25标段。
25标段项目经理杨忠惠按照管道局郑州会议精神,立即制定了具体方案:主动配合业主,加大与地方的协调力度,最大限度的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倒排工期,顺序施工,并根据气象预报,合理编排施工计划,确保工期;增加人力和设备投入,加快作业带修筑速度,提高施工的综合进度。
在水网施工修筑作业带是管道局一公司30多年管道建设历史中,第一次碰到的难题。但他们不畏艰难、群策群力、因地制宜、不断创造出新的施工方法,遇河塘打桩阵、垫堤坝、修筑作业带,确保了施工机具的按时进场。
在管道局领导运筹帷幄、科学决策下,经过管道一公司全体参战将士的共同努力,25标段实现了率先冲出东部的战略目标,并创造了东部防腐补口、焊接一次性合格率以及综合进度第一名的纪录,使管道建设主力军的旗帜在江南上空高高飘扬!
西气东输工程末端——27标段由管道二公司承担。27标段横跨江苏、上海两地,全长53公里,要穿越河流122条,鱼塘116个,公路、铁路164条。特别是27标段中有一段3.8公里的施工地段,外河套内河,大塘套小塘,短短的3800米,管线要穿过33个鱼塘,12处河流。放眼望去,除了水,还是水,施工作业带在哪里?管沟又在何处?
水,增加了施工设备进场的难度。小路、小桥,大型运输和施工设备无法通过。
水,造成了钢管进入施工现场的难题。单根长十多米、璧厚21mm至26mm,最重的8吨多,抬不能抬,运不能运。
水网施工,难的是“水”,而解决的办法也在一个字“水”。
2001年10月18日,27标段在东部率先开工,打响了一场牵气龙、过水网的攻坚战。
设备运输,无路可走,怎么办?——借水。搭建移动码头,利用军用冲锋舟和战备浮箱实施水上运输。
河塘密布,钢管无法进入现场,怎么办?——借水。河大水深,用船运输;河小水浅,自行研制运管浮船;遇到连浮船都不能用的小河沟、大鱼塘,就借水漂管运输。
设备进场、钢管运输的难题解决了,布管、组对、焊接、下沟等一系列施工技术难题又接踵而至。
在困难面前,英雄的管道人,以创新的理念,超凡的智慧,再次战胜自我,创造出了一系列战胜水网施工作业法。
项目部人员在项目经理朱怀德的带领下,利用自行研制的浮管桥、钢浮梁铺上枕木、沙袋,利用贝雷桥、浮板等,开辟出了一条条施工作业带。调管机、挖掘机、焊机等重型设备开进了水网,开进了施工场地。
有了作业带,自制的铁爬犁大显身手,水网布管的难题迎刃而解。管口组对、焊接等施工难题也一一消失在闪烁的弧光之中。
您听说过这样的河吗?罗圈河。为了发展养殖业,当地人引水造河,一圈又一圈;您听说过这样的鱼塘吗?为了发展养殖业,当地人把鱼塘挖的比北方的水井还深,据说这是立体分层养鱼法。3.8公里的管线施工段,河连着塘,塘挨着河,桥连着路,路又傍着河,在这样的河、这样的塘,管线焊好后,如何下沟,管道二公司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
朱怀德说,水,能借就借,不能借就治。怎么治呢?
对付小河沟、小鱼塘,采用围堰筑堤、抽水清淤的办法,解决管沟开挖和管线下沟问题。
对付水深达十多米的大河大鱼塘,就采用水下挖沟成形、水上沉管下沟的施工法。在下沟前,先用盲板对管段两端实行封堵,以防钢管进水;下沟后,加上重晶石压重块,防止管段浮动,确保管线下沟质量。
管线过路,同样也涉及到治水。定向钻穿越、井点降水横向钻孔、开挖敷设,一切因地制宜。
在短短的47天期间内,朱怀德和他的工友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水网施工的新工艺、新技术,27标段所创造的施工经验在整个东部水网施工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
朱怀德及全体参战将士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把西气东输这条钢铁巨龙牵过了“3.8公里”特殊地段。2002年12月28日,27标段实现了全线第一个贯通的目标。“水中蛟龙”赢得了首战告捷,牵龙人重振了西气东输国家队和生力军的雄风。
管道局西气东输前线党工委书记郭大伟,率队深入工程前线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工程进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在河南郑州召开了西气东输阶段总结会议。这次会议对参战人员进行了战略调整,做出了“东部突围,挥师西进,鏖战三山”的战略部署,强调了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管道局所属参战队伍管道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工程公司、通信电力工程总公司、管道穿越公司等认真落实“郑州会议”精神,全力突围,走出江南水网,挥师太行山,进军戈壁无人区。牵龙人所到之处,逢山开路,遇水穿行,气势磅礴,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一路豪歌。苏士峰作为牵龙人的举旗人,仍率领着参战将士们在“三山一塬”艰苦鏖战,胜利已经向牵龙人招手,西气东输主体管道建设任务的完成,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以中国老百姓的名义,向牵龙人表示祝贺,并真诚地向所有的西气东输建设者致敬!
土行孙
江河穿越,是西气东输施工中的又一个难题。4000公里的地下长龙,需要穿越的大小河流已难以数得清楚,最难的是“五越”,也就是三次穿越黄河、一次穿越淮河、一次穿越长江。怎么样穿越呢?这使我想起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土行孙”。《封神榜》中的“土行孙”,本领高超,能钻入地下行走自如。江河穿越,必须靠“土行孙”。我这里说的“土行孙”就是管道局参战西气东输工程的管道穿越公司。这个公司已有很多年的江河穿越历史,早就穿越过我国的主要河流黄河、长江,还在1999年国际工程苏丹管道施工中,成功的穿越了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施工经验极为丰富,在西气东输江河穿越施工中更是大显身手,被人们誉为“功勋钻机”队伍和具有现代化的“土行孙”。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土行孙”穿越显神威。汤学峰,是管道穿越公司的举旗人。这个穿着象征管道形象“道道服”成长起来的硬汉,曾率领穿越公司创造出十多项国内穿越纪录。2002年,他们穿越钱塘江创造了世界穿越史上的新纪录。就是这个汤学峰,挑起了迎战世界性难题“百穿江河”的大梁,成为西气东输穿越工程的总指挥。汤学峰说:淮河穿越,是西气东输工程的“第一穿”,它负担着全线大型河流穿越的试验任务,穿越的成败,决定着上千条河流穿越技术方案的选择,并且关系到数十亿的投资。我们一定要干好它,打赢第一仗!
挑战淮河,汤学峰采用国内最大的水平定向钻机,连续奋战了63天,终于在2001年11月22日拿下了淮河第一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国家西气东输江河穿越提供了决策依据,也大大增强了穿越公司将士们攻克黄河、突破长江的信心和决心。
西气东输,三穿黄河。
第一次穿越黄河,是在宁夏的中卫县,汤学峰根据中卫黄河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桁架式跨越方案,像建桥一样,让管道从河面上方跨过去。
第二次穿越黄河,在山西的延水关。汤学峰在实际踏勘调研后,又出新招儿,采取隧道穿越法,就是在河床地下开凿隧道,把管子穿过去。
第三次穿越黄河,是在河南郑州。黄河三次穿越,最难的要数郑州黄河穿越,它有三大难点。听一听,汤学峰如何大摆龙门阵:
第一个难点:河面宽,距离长。大家知道,黄河是世界上典型的摆动性河流,下游河道不固定,经常在河床里摆来摆去,枯水期水量不是很大,但河面很宽,主河道宽3260米,滩地部分4060米,穿越总长度7320米。我们曾经穿越了世界第一长河,非洲的尼罗河,但是穿越长度仅有黄河穿越的八分之一。
第二个难点:管径大,重量大。郑州黄河穿越,钢管直径1016毫米,穿越管子总重量将近5000吨,要把它从河床下27米深处穿过去,史无前例。尼罗河穿越,管径711毫米,穿越管子重260吨,只有黄河穿越的十九分之一。
第三个难点:河道变迁,地质复杂。由于河道不固定,加上亿万年的冲刷,河床下,分布着粘土、细沙、中沙、粗沙、卵石、砾石和沙岩等多种不规则的地层,地质结构及其复杂,被穿越专家称为禁区。世界著名的尼罗河的穿越,虽然地质条件也很复杂,但同黄河相比,它的穿越风险及穿越难度要小得多。
这三大难点,决定了郑州黄河穿越是一次世界水平的挑战。采取什么办法穿越黄河,对我这个现场总指挥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我们采取了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的应对策略:
第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我们调集了国内最强的穿越队伍,选择了曾经完成国内外50多条河流穿越任务、创造了钱塘江穿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功勋号钻机,开进黄河滩,竖起一面大旗,上写“艰难险阻何所惧,敢牵气龙过黄河”;喊出一句口号,“不拿第一就是败”;发扬一种精神,就是石油管道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造的精神;制定了一整套方案,它融合了17年来国内外64条大型河流的穿越经验。我们下定决心,全力以赴,决战黄河。
第二,两大技术突破,攻克世界级难关。我们首创分段接力穿越技术。7320米的黄河穿越,分作7段,主河道三段,采用顶管方式穿越,滩地四段,采用定向穿越技术,每段1000米左右,像接力赛那样,一段一段分别穿越,再把他们依次连接。这样,长化短,重化轻,解决了黄河穿越距离长、重量大这两大难题。
我们攻克了泥浆技术难关,取得定向穿越泥浆配比及泥浆水化处理技术新突破。郑州黄河穿越由于地质极其复杂,卡钻问题非常严重,钻具多次被卡在20多米深的地下,不解决这一问题,管子就无法穿过,不攻克这一难关,黄河穿越就无法完成。泥浆技术是解决卡钻难题、确保穿越顺利完成的关键。我们组织技术攻关,建立了泥浆实验室,集中了石油战线40多位专家、教授,进行了6项科技攻关,反复实践,掌握了定向穿越泥浆水化处理技术,研制了5个系列的泥浆配比体系,成功地解决了卡钻等一系列问题,确保了黄河穿越的顺利进行。
当日历翻到2002年12月20日,经过288天的艰苦鏖战,黄河穿越终于成功了!
有了穿越淮河、黄河的实践经验,长江天险也终于被汤学峰和他率领的穿越大军突破了。
但是,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沁河穿越。
沁河位于河南,西气东输沁河穿越南端在河南省温县武德镇新村附近,北端在河南省博爱县张如集乡,穿越场所在部位为冲积平原,沁河河床及漫滩被砌石堤围挡,地势略有起伏,两岸则地势平坦,属平原型宽展河谷地貌单元。沁河穿越虽然没有被列入世界级难题“五越之内”,但这条河确实给管道建设者们出了一个大难题。因为,沁河定向穿越工程是西气东输管道穿越河流中最长的一条。穿越底层主要由粉细砂、粉土及中粗砂组成,流动性强、粉散不易成孔,施工难度大。其中,400米含卵砾石的中粗砂层是这次穿越工程的难点。
专家和业内人士分析:西气东输管道“一江两河”穿越被称为三大“卡脖子”工程。如果说“长江最急,黄河最难”,沁河可以说是“最险”。沁河穿越工程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西气东输工程2003年10月向上海供气的总体工作目标,责任重于泰山。
由于关系重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及管道局领导非常关注工程的进展情况。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富才要求尽快攻克沁河穿越最后这一道难关。2003年5月13日,管道局局长、党委书记苏士峰亲临沁河穿越工地听取工程汇报,研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全体参战职工树立必胜的信心,精心组织,科学施工,稳扎稳打,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
汤学峰率领着穿越公司围绕沁河穿越工程展开了一场攻坚战。他们发挥“设备好、技术好、管理好”三大优势,针对沁河穿越距离长,管径大、地质条件复杂等不利因素制定了详细的穿越方案和技术措施:使用国内最先进的DD—990型钻机施工。
为使穿越工程的顺利进行,穿越公司调动号称“金刚钻”的穿越二处承担沁河穿越任务。并成立了王海为项目经理、闫家峰和张跃武为项目副经理的沁河穿越项目部。整个工程经过精心的充分准备,控向采用目前最先进的“人工磁场”技术,以保证更准确检查和校验钻头钻孔的方位及通过中砂层的深度和确保导向孔施工的精确率。穿越过程中,还采用了7次扩孔施工工艺。由于地质松软,施工中穿越轴线上多处出现泥浆渗漏,两处塌方现象,给施工作业带来了严重威胁。面对险情,管道穿越公司迎难而上,汤学峰深夜召集“技术方案和生产组织会议”,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讨教,集中大家的智慧。项目副经理闫家峰搞了8年多的穿越,曾指挥穿越上百条大小河流,可面对沁河穿越这样复杂的情况还是第一次,他深深感到沁河穿越风险太大,困难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