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眼看人生
9786700000027

第27章 收支平衡的人生(3)

修行者心中光明磊落,不被环境所转,抱持着“如果我骗财骗色,我下地狱;但是别人没有这样就好了。”的态度来面对毁谤。不像一般人若听到他人的毁谤,会气得暴跳如雷,觉得受了伤害,大修行 者却可以洒脱自在地一笑置之。

“谦受益,满招损。”谦虚的人的路一定是愈宽广,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而骄傲的人,则不易为别人所接纳,并且容易为自己树立敌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文集》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

释尊说:“人生就是一种苦。”原因在于只要是人,任谁都无法逃避生、老、并死这四种苦难。在人的一生中,说到“爱别离苦”,意即不得不和心爱的人分离之苦。“怨憎会苦”,也就是每天都必须 和你所怨恨、憎恶的人碰面或生活在一起的苦。“求不得苦”,指的是费尽心力求取,依然得不到的苦。“五阴盛苦”,则是为了使身体健康而产生的苦恼。这些就是俗话所说的四苦、八苦。只要是生 而为人,在一生中都逃离不了这些注定要受的苦恼。随着四苦、八苦而来的苦痛,因为任谁都没有办法逃避,所以只能束手无策吗?如果真是这样,身为一个人走这一遭,又有什么意义呢?

释尊为解决“人的苦”、“人生苦”,毅然决然地舍弃王位,花了六年的时间,全心全意地致力于苦痛的解决,但是,当他发现这苦终究无法解决,最后,连生命都失去了。死后复苏,静坐菩提树下一 星期。第八天的黎明,当天际只剩下最后一颗晨星时,佛忽然大彻大悟,并且顿悟出“苦、集、灭、道”的教义,开始宣导众人。

“苦、集、灭、道”告诉我,“苦”的原因,在于“收集”了各式各样的东西——苦恼。若能不执着于苦恼,才能到达“灭”的境界。为了达到灭的境界,佛指示我们要依正“道”而行。八正道即:一 、正确的见解;二、正确的思考;三、正确的言语;四、正确的行为;五、正确的生活;六、正确的努力;七、正确的决定;八、正确的冥想。这八条实践的道路并不是要我们从苦恼中逃脱,但是,如 果想想为什么会有这许许多多苦恼时,希望大家都能透过实际生活仔细思考佛所教诲的——苦之来源,在于收集了各式各样的东西。

──梅原谛愚禅师《心的方向——活出真实人生》

困难其实只是教示的另一种形式,它给人最清晰的佛法介绍——即舍弃轮回,因为困难清楚地指出轮回的本质只是苦,因此人们较容易且很快地产生舍离心。

遇到困难时,如此思维:“只要在业与惑的控制下,不由自主的漂泊轮回生死中,我所受的这种种苦都并非不应该的。这是轮回的本质。”如是思维任何遭遇的困难——闭关失败、病痛,特别是人际关 系的问题——恐惧及忧虑就会立即消失,或至少减轻。会较不烦躁,且更轻松。困难不再看似那么难以忍受或那么严重。

有困难时,想想其他的人间苦。想想比自己有着更多更大痛苦的人们。有些人不只有病在,而且有着某种非常难治或者根本是不治之症,如癌症或爱滋玻想想失业的人、无人看护的孕妇、被遗弃的先生 或太太、与父母亲有问题的孩子、有人际关系问题的人、有酒瘾或毒瘾的人。就是一个家庭中也有许多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别的问题。

想想那些没遇着佛法,没有一点自由修持佛法以造乐因和断苦的人。

思维有着更大问题的其他众生时,自己的问题变得微小且可忍受——几乎是愉悦的了。把它们和恶趣中的问题相比,自己的问题则似乎是大乐趣了。如是思想,就不再厌恶逆境。那种感觉于焉遁形。

然后思维:“轮回是无边苦海。”这“轮回”指的不是地方,而是指被烦恼及所染污的五蕴。因为你在心中未生起对治之法、道谛及息苦的灭谛,所以未能断除无明及业在心相续上留下的种子。因为心 流中有了这些种子且由于没修持菩提道次第,遇上欲得之境时,就产生贪,遇上不理想之境时,就产生了嗔以及遇上平庸境时,就产生痴了。

这些无明会产生是因为,首先,尚未了悟无明的对治方法,所以无力断除它们的习气。其次,未能动用教法,未能观修菩提道次第来控制自己的心。当妄念生起时会激发业,使一连串的行为在心识上留 下习气,产生来世的轮回,业及妄念不仅产生五蕴,而且,因为无明,又会继续累积更多恶业,使得五蕴生生世世轮转不已,直到断除了跳脱轮回的业与惑为止。

因此无须向外求,只须观自己的五蕴:“轮回是一个无边苦海”,如是思维,对轮回产生厌离,使自己越向解脱。将自身所受的痛苦与成就菩提道的次第相糅合。经常思维苦是轮回的本质,有助于发展 舍离轮回的心。经由舍弃轮回,将心与善融合。遭遇问题时,如是思维会很好:“这没什么,这问题不过是儿戏。”不论遇到什么灾祸,即使是衣物、钱财等所有的财产被偷,心脏病发作,太太、先生 、或朋友背弃你都要如是思维:“这不算什么,只不过是儿戏。从前我积聚太多恶业,现在当然会遭遇问题。因为我造了因,这些问题必定要发生。我必须受此恶业的果,这不是我不该承受的,这是公 平的。既然这是轮回的本质,就没什么可沮丧的。我必然也会造了更重的恶业,相形之下,这对我犹如安乐了,还会有更严重的困难到来。”

──堪忍尊者《智慧的能量》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当怨敌或亲友无理伤害我的时候,我应立即想到“这些伤害都是从因缘聚合而生的”,于是欣然如遇安乐般去承受。

在日常中,每一个人总要遇到一些他人的损害。一些人或非人中的怨敌会无端给自己制造众多违缘,殴打、诽谤、侮辱、疾箔…还有一些亲友,以前也许相处得不错,但到了一定时候,他们也会翻脸不 认人,平白无故地闹许多是非,给我们带来身心伤害。类似事件,每个人都会有过亲身的体验,在这种时候,有些人以前也许不知该如何调伏自心,但现在闻思过《入行论》,学习过如何安忍的诀要, 此时应立即“思此乃缘生”,将心安住于这种境界后,也就能面对一切痛苦而“受之甘如饴”。

“思此乃缘生”的意义非常深邃,如果不能透彻地理解,我想要面对伤害而“受之甘如饴”,恐怕有点勉强,难度很大。我的上师曾经说:“诸法缘起生是佛法的关键,弄清了这个理论,方能真正地进 入佛法。”佛在说法过程中,对缘起生有详尽的阐述,如《造塔功德经》中说:“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等偈句,当时在佛弟子中,几乎是人人皆诵持的法句。现在的藏 传佛教中,对此也是非常的重视,乃至作为佛法的象征,用来装藏佛像。

说诸法是缘起生,首先是说诸法没有独立自主的主体,也非常有不变,“因缘所生法,即此无自性”,这是《十二门论》中主要的观点。浅层去说,嗔害等诸法,无有主体,也不是谁人可以自主地生起 ,前面我们对此作了分析;深一点去理解,嗔害等由缘起生,本体即是空性,只是观待凡夫众生的无明习气,在大空的本体上有这些幻象的显现。在遇到伤害时,内心真能契入缘起性空的甚深法义,即 能生起无可言喻的大安乐,这点需要你们真实地去修持,方可达到。不能达到这种层次,也可从另外的角度去考虑,既然嗔害等法是缘起生,那就找不到该嗔怨的主体,于是因无有可嗔之主体而息嗔恨 。息嗔之后,进一步去观察,他人对自己的伤害,是自己往昔恶业果报的成熟,现在以此能消宿业,何不乐而受之呢?或许可以去想,这是自己善业的感召而现的,以此能消除自己骄慢,增强自己的出 离心、悲悯心,能迅速成就安忍波罗蜜多等,这样难得的修法机缘,理应去“受之甘如饴”。

──索达吉堪布《索达吉堪布开示》

忍辱是成就道业必经的过程,所以六度中特别有一个忍辱。人生一切的成就就是靠忍辱,所以金刚经中特别提及“得成于忍”。经中告诉我们,世尊曾于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修忍辱行,并且面对歌 利王割截其身体,四肢关节节节支解时,仍能忍辱,不生嗔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后为燃灯佛授记成佛。所以,忍辱功德不可思议,学佛人当修忍辱行,以释迦牟尼佛为师,用忍 辱来成就我们的道业。

──圆音法师《莲池警策》

古时,有一个叫嚪婆罗的人,从母亲怀孕开始就散发出极其难闻的恶臭,并且从小喜欢污秽的东西,因此浑身散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人们见到他都躲得远远的,不肯接近他,因此嚪婆罗非常苦闷 。

这时世尊观察到嚪婆罗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走到嚪婆罗的身边,慈悲地为他开示。嚪婆罗看到世尊相好庄严,散发着如日月般和煦的光明,不禁心怀欢喜,五体投地的礼拜世尊。并恭敬地问世尊 :“像我如此卑贱的人,能够出家吗?”世尊答道:“在我法中,不论贫富贵贱,只要因缘俱足都得以出家。”于是嚪婆罗便哀求世尊应允他出家,此时世尊举金色臂,为他祝愿:“善来比丘,须发, 法服著身。”嚪婆罗便成为威仪详序的沙门。不可思议的是,当下嚪婆罗身上的恶臭也立刻消失。从此,嚪婆罗勤勉修持,不久,即证得阿罗汉果,为人天所共敬重。佛弟子们深觉疑惑,于是请求世尊 ,慈悲为大众开示嚪婆罗乐处不净的因缘。

“过去,在迦罗迦孙陀佛的时代,有一位国王设斋供养佛陀及诸比丘达三个月,还盖了一座房舍,请一位比丘担任寺主,代为管理寺务。一天,有位罗汉比丘经过这里,威仪详序,令人见之心生欢喜, 于是大家便请他进来沐浴,并以香油涂身。但是寺主从外面回来见状,因心生嫉妒,口出恶言:‘你是个出家人,怎么可以接受世间如此奢华的供养,这就像用人粪涂在身上一样,臭秽不堪/当时罗汉 僧人见状,心怀怜悯,立刻踊身空中,现种种神通,寺主一看,知道自己错骂圣者,当下深怀惭愧,并向罗汉忏悔。寺主因为这样的业缘,五百世以来,始终常处于恶臭之中,没有人敢亲近。”

那位寺主,就是嚪婆罗的前世;但由于过去世曾出家的功德,及已经向圣者忏悔过罪,今生才能随我出家,成道证果啊!当佛陀说完嚪婆罗乐处不净的因缘后,大众都深感嫉妒心的祸害,惭愧忏悔过往 的不是,从今以后各各自护身口意三业清净,舍离嫉妒心,勤求出离生死轮回之苦。

──《撰集百缘经·卷五》

欣赏他人,即是庄严自己

我们要教化一切有情,必须先端正自己。众生刚强,他们的心态千差万别摸不透。只有一个方法可以感化他们:那就是“诚”与“正”,诚正可以降伏无量刚强的众生。

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灯,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

做人要有踏实感,不要只有成就感。踏踏实实地做人,心中多舒服。

时,应分秒必争;路,应步步踏实,则此趟人生无愧憾矣!

无须抱怨世间种种人情淡雹功利主义、好心没好报等不公现象,这正是要我们有一番作为的良机。

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我的人格。

佛陀设教在人间,就是要教育众生回归真如本性,做个真正的人。所以说人格若成,佛格就成了啊!人格如不成,又怎能成佛呢?

世间苦,做人亦苦,但做人是成圣成佛唯一的道路。

人际关系是最难写的一篇文章。事事要无我,无执,方能有所谓。

──证严法师《证严法师开示》

人人都想拥有庄严的相貌,虽然学佛了比较不在意外表,但还是希望自己能生得端正庄严。

佛陀说,如果希望端正庄严,待人一定要轻声柔语,不要发脾气,抱持一分善解、欢喜的心态去付出,你欢喜,接受的人也会快乐。

付出,不一定是给予物质,有时只是一个轻柔的微笑,一句温柔的细语,对方就能很心安,很快乐啊!

我们对人能用心地付出,让人看了起欢喜心,这就叫做庄严。否则,如果“没人缘”,人家不欢喜,长得再漂亮也没有用。

佛陀教导我们要自我端正庄严,以谦和的形态去付出,给人的观感就很亲切,因此,自然就有一分端正庄严的气质。

──证严法师《心灵之窗》

器虽粗弊,不可便弃,各有所贮。愚贱不肖,亦不可弃,各有所用。

驼负百钧,蚁负一粒,各尽其力尔,象饮数石,鼷饮一勺,各尽其量尔。故用人不必其效之同,各尽所长而已。

──《佛说孛经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