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眼看人生
9786700000013

第13章 健全的人生(2)

今天想尽办法解脱,然后又痛苦、挣扎,明天还是一样,如果今天心性不明,明天依然不能解脱,因为用的是错误的心,今天不悟,明天还是不悟!如果不能当下明白自己的心性,想要期待明天会更好 ,认为我的未来不是梦,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悟,那不是“如果还有明天”,而是“我俩没有明天”,未来依旧是个颠倒梦想,明天也不可能会更好。

所以,我们学佛要有般若的智慧,唯有大般若智慧,才能断烦恼。若想要求生极乐世界,也要有清净的心,要知道极乐净土、阿弥陀佛都是我们的心,如果不是我们本自具足,不生不灭的,那么佛法讲 “无生”,不自生、不他生,不来不去,那怎么能得生净土呢?

因此当知:心净则国土净,要去悟我们的自性西方。要有清净心,没有烦恼的心,那才有办法。否则,一样也没办法。

──慧律法师《慧律法语》

少欲者知足

少欲知足

就不会有强烈的欲望而贪得无厌

就能够安自己的心了

——圣严法师《平安的人间》

少欲、知足是对自己而说

惜福、培福则是对已经拥有的

要尽量爱惜、不要浪费

──《圣严法师与人文对话》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佛遗教经》

世人为了生活,希求财物,但求财之中少欲是最殊胜的,什么叫做少欲呢?即对未得之物不起过分贪心,简言之,善妙的物品自己虽然没有得到,但不会伤心,不去强求,始终泰然自若。的确,少欲之 人内心无牵无挂,没有很多的痛苦。

人生在世都希望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然幸福快乐由哪里来呢?绝不是由修福而来,今天的富贵人或高官厚禄者,他们日日营求,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并不快乐。修福只能说财用不虞匮乏,修道才能 得到真幸福。少欲知足是道,欲是五欲六尘,生活不缺,受用够了就行,不必贪多,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适就行了。生活悠悠自在是真幸福,绝不在乎有多少财富与产业。无忧无虑,没有牵挂,所 谓心安理得,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清楚,心就安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迷,处世待人接物恰到好处,自然快乐。

──弘一法师《晚晴集》讲记

那什么叫知足?什么叫少欲呢?《涅槃经》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少欲就是对一切没有特别的要求,任何时候都很随缘;知足是即使得不到自己的所求,也不会有悔恨、痛 苦。其实,凡事不计较也是一种知足少欲,如《佛说大乘无量寿经》中说:“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有了满足感的话,纵然住在小小的草坯房里,内心也会欢喜无比。否则,就算住五星级宾馆,吃山 珍海味,家有万贯黄金,心里还是很痛苦。

我们对身体不要太过贪执,不要让它有增长贪心的机会,不然快乐不会有,修行也不会成功。小乘《毗奈耶经》和有关论典中说,修行人不能打扮,不能使用花鬘香水,也不能过于饱胀,必须过午不食 ……这些都是使身体不要贪得无厌的手段。如果过于贪着所求之法,将会招致各种痛苦。佛经中有公案说,有的人贪着衣服而转生饿鬼,有的人贪着法衣变成魔鬼,还有一个比丘贪执钵盂而转生毒蛇。 在汉地,唐朝也有个华严宗的和尚,表面上严持净戒、广闻博学,什么功德都齐全,但他对财物的贪心很重。有次他生病时,一个小沙弥不小心将他的钵盂打碎了,他竟然气得病情加重而死去,死后转 生为一条毒蛇,仍念念不忘对小沙弥报仇。

所以我们生前应当淡泊知足,断除对财物、身体等的贪执,否则,临死时那种心念会特别强。人在死的时候,千万不能在他耳边提他喜欢的东西,应该让他看阿弥陀佛的像,听一些佛号,尽量把他的分 别念转向善法。而不要在喜欢轿车的人旁边评论“什么车是最高档的,它是八缸、六缸、四缸”,这样的话,对他有非常大的危害!

——索达吉堪布《索达吉堪布开示》

释迦牟尼佛在经中告诉我们,少欲者最殊胜,有无量功德。《佛遗教经》中亦云:“……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 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修行之人,应常修少欲。少欲者知足,有一些财物就满足了,内心常安乐。经中又说: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知足之人,虽贫而富。”知足者,虽然贫穷,但与世间上富裕者是无有差别的,少欲者与拥有三千大千世界的财富无有差别,是真正的富人!如果有人贪求世间事物 ,不知满足,则会因此而感受众多痛苦。世间之物永远不会使你得到满足,只会更加增上你的贪心,如《佛子行》云:“一切妙欲如盐水,如何享受越增贪,于何能生贪心物,顿时舍是佛子行。”多求 之愚人,因不知足而生很多烦恼,《佛遗教经》中亦说:“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比如富人,虽然富可敌国,但不知足,为如何搜集更多财物而痛苦,甚至夜间仍在苦思冥想,另一方 面,因财物太多,又对如何保护财产而苦恼。总之,广求世欲只会带来痛苦,远离安乐,所以应修少欲。如果智者不修少欲,则会如众首蛇一样感受痛苦。此处蛇即指龙,龙经常感受天降热沙于身上的 痛苦,头上有两个蛇首的龙,它的痛苦不是很大;如果有三个头,则痛苦要大一些,头越来越多,感受热沙的痛苦也越来越大。同样,我们财富越来越多,则痛苦亦越来越大。

——《佛遗教经》

平常心是道

南泉向赵州问:“如何是道?”

泉云:“平常心是道。”

州云:“还可趣向否?”

泉云:“拟向即乖。”

州云:“不拟争知是道?”

泉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

州于言下顿悟。

无门曰:南泉被赵州发问:“直得瓦解冰消,分疏不下。赵州纵饶悟去,更参三十年始得。

颂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无门慧开《禅宗公案》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禅门公案

有一年夏末,沩山灵佑禅师问候徒弟仰山慧寂禅师之后,说:“整个夏天不见你上山来,在下面做什么?”仰山答:“我在山下锄得一片田,还播得了一箩的种子。”他反过来却问师父沩山:“但未知 和尚你整个夏天又做了些什么呢?”沩山答:“日中一食,夜后一寝。”仰山说:“和尚今夏亦不虚过。”除了日常必须的起居饮食之外,沩山禅师别无所求,最难得的,是徒弟也明白了,所以后来, 徒承师业,两位禅师的教法,被誉为禅门中别树一格的沩仰宗。

──禅门公案

一般人听到佛教在讲“修道”、“证道”,都以为是一门高深莫测的玄理,更谈不上进入“道”的境界。有些人对《妙法莲华经》的“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都难以理解,其实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佛 教的道理,进而细心体察人生,品味生活,都会意外地发现原来道不仅仅在高山深处,亦不单单在寺院道场,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中,大至大千世界,小至一花一草,同样能体会到“道”的妙 谛和意境,正所谓“佛法遍一切处,无处不是道”。

中国禅宗的特色亦是提倡搬柴运水都是道。为什么搬柴运水都是道呢?道,其实只是心中并无杂念,亦不起妄念,这个时候,无论你搬柴运水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你都是在道中。否则,搬柴运水时 妄念纷飞,例如搬柴运水时一直埋怨好重阿埋怨路不好走,这样,搬柴运水只是搬柴运水,并不是道。

马祖道一禅师看到了这一点,便倡导“平常心是道”,他常常开示弟子们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要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 、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

马祖的“平常心”是要远离虚假造作,没有是与非,没有取与舍,当然亦没有凡圣和善恶的分别。这种不落于任何一边,而契合中道的意境不是是非不明,善恶不辨,而是不受这些相对的观念来染污本 有的佛性。

究竟什么是平常心呢?曾经有人问过景岑招贤禅师如何是平常心,他轻描淡写地说:“要眠即眠,要坐即坐。”但这个人还不明白,更问:“学人不会,意旨如何?”他毫不厌烦地回答:“热即取凉, 寒即向火。”另外,又有人问文钦禅师如何是平常心合乎于道,他说:“吃茶吃饭随时过,看水看山实畅情。”每天只是吃茶吃饭看水看山度日,这种无欲无求的生活,哪里还有束缚,这正是解脱,岂 不自在!

——达义法师《北美时报》

心善行善,能延年益寿

畜生亦有母子情犬知护儿牛舔犊

鸡为守雏身不离鳝因爱子当惴惴

人贪滋味美口腹偌苦拆开他眷属

畜生哀痛尽如人只差有泪不能哭

——《弘一大师语录》

修福,诸位要知道,寿命是第一福。你有无量的财富,你有崇高的地位,如果没有寿命,短命死了,岂不是一切都落空?福报、智慧,一定要长寿,你才真正能享受得到。长寿一定要加一个健康,不附 带健康,那个长寿很苦!

健康长寿的果报,是从哪来的?佛告诉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持不杀生戒,持得很严,今生得这个果报。

人为什么会短命?经上告诉我们,是过去世杀害众生,凌辱众生,所以今生得短命、残疾的果报。佛法承认有命运,但是命运可以转变,所以它不是宿命论。从什么地方转?从心上转。心清净,身就清 净,身体就健康,寿命自然就延长。

寿命长短,是操纵在自己手中!命长的人,如果天天造业,长命就变成短命;寿命短的人,他天天行善,由于善业所感,短命会变成长命。心善行善,积功累德,能延年益寿,可见得一切主宰是我们的 心,决不是什么药物进补可以延年益寿,没这个道理!

心是真正的主宰,身体健康长寿、幸福与否,都是心在作主,这是真理,这是事实,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明了。

──净空法师《净空法语》

人果报很殊胜,什么原因?他肯修布施,又能持戒。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这些人得了癌症,检查是毒性的,医生坚持要开刀、要动手术,他自己对于佛法信仰非常虔诚,他不接受手术。

他天天在家里念佛,念了一个时期,就有感应,再去检查,这个毒瘤没有了,不见了。细心去观察这个人,他布施、持戒,其余的我没有看到,只看到这两点。

于是,我从这里就得到一个结论,真正布施、持戒,几乎就像古德所说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如果你再能够加上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那还得了!哪有不感应的道理?

佛法里面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这个身体是一法,相貌是一法,身体的健康与否,色相的善与否,都在念头。所谓境随心转,你念善,相就善;念清净,身就清净,身就健康。我们俗话说,“ 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看相的也会说,“相随心转”,这都很有道理。相貌,确实随着你的念头在转;体质,也是随着你的念头在转,你真正持戒、布施,布施是修福,持戒是修福,纵然命不好 ,运不好,全都转过来了。

──净空法师《净空法语》

心田不长无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