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比尔盖茨(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9785500000020

第20章 腾飞时代——巩固微软帝国(3)

微软公司的文化中还有这样一条内容:每天早晨醒来,想想王安电脑,想想数字设备公司,想想康柏,它们都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大公司,而如今它们已是烟消云散了。一旦被收购,你就知道它们的路已经走完了。有了这些教训我们就常常告诫自己——我们必须创新,必须要突破自我。

比尔·盖茨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可是他经常以悲观的论调来评价微软公司。即使在微软跃居了软件行业的冠军宝座的时候,他还经常说“微软公司离破产不过18个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比尔·盖茨深谙其中的道理,他丝毫不敢放松前进创新,引导微软公司在新行业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让微软从小到大,从无名到鼎鼎有名。

为了抢市场,往往在计算机尚未生产出来,它的配套软件和应用程序已经研制出来。在公司和IBM公司合作伊始,IBMPC机尚未研制出来,可是微软却坚信它的成功,也坚信自己操作系统的成功。于是他们在贫乏的资料和原始样机的支持下,开发出了MS-DOS系统。在为苹果的微型机开发程序的时候同样如此,当时的PC机只不过是一个创意,可是微软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个想法。这两次的成功让比尔·盖茨和微软尝到了未雨绸缪的蜜果。

在开发视窗的时候,很多公司已经开发出了图像机,也有可视公司的半成形的成果,公司的技术人员对这个开发忧心忡忡,在几经挫折之下,大家的信心都有所动摇了。可惟独他们的总裁比尔·盖茨一次又一次地强调:“这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未来。我们可以改变整个软件行业的现状。”在他描绘的蓝图下,更多的程序员进行着更为疯狂的工作,Windows1.0终于新鲜出炉,也正如他预测的那样,吸引了更多的软件生产者投入到这个领域。而微软公司因为更早地把握了商机,在这场战斗中又是大获全胜。

在开发视窗版的“超凡”的时候,公司爆发过一场激烈的争吵。

克朗德是公司的软件设计师,也是开发“超凡”的总策划人。他是不同意开发视窗的代表。当时“超凡”已经在IBMPC上卖得很好,可是比尔·盖茨一下子决定将开发视窗版的“超凡”,以适应苹果的麦金托什机。比尔怒冲冲地冲克朗德吼道:“我就是决定将‘超凡’扩展到麦金托什机上,它有更适合视窗的硬件环境。”克朗德反驳道:“现在IBM机子卖得很好。而麦金托什机根本不成比例。但有多少人会喜欢视窗还是个未知数。”

比尔不停地扭动着,前后猛烈地摇晃:“我就是认为‘视窗’是有前途的,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到那时候再开发就已经来不及了,肯定有公司会捷足先登,那岂不是延误战机么?”克朗德有点儿生气了:“我们不能否认IBMPC的销售势头啊?”比尔也激动了:“可是我们更应该往长远看。你看微型计算机的产生不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么?当时还不是很多人不知道会产生,而只有少数的公司运用了这个机会,才可以大获全胜的。而且,我认为苹果机的性能不见得不如IBM啊,无论投入哪个领域,对我们来说都是扩展业务啊。”

……一番辩驳之下,克朗德还是被说服了,谁让他们的总裁眼光更高也更深远呢。

超凡果真如他们预测的那样,进一步巩固了微软的软件业霸主的地位。而曾经居于电子表格霸主地位的莲花公司的视窗版却在两年后问世。这个时候,“超凡”已经占据了美国本土和欧洲的广大战场,莲花公司就再也没有容身之所了。

在自己已开发产品的基础上,公司仍旧注意到创新。

“企业家的思考态度仍在微软大行其道,因为公司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自我改造,我们必须确定,本公司的产品是由我们来取代,而不是被别人取代。”比尔·盖茨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Windows1.0版大获全胜的前提下,微软公司仍旧不放松开发的脚步。他们一口气开发出2.0、3.0、95、98、2000、XP等系列,让自己的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更加巩固。而且在互联网时代还未全面展开的时候,比尔·盖茨就已经意识到了未来电脑将对操作系统的稳定性有更高的要求。他们将Windows9X产品过渡到2000系列,开发出了稳定性和安全性都很好、功能也很强大的WindowsXP系统。可是这还不够,Windows7.0版本也在积极的研发中。“微软字处理”战胜了“文字之星”,不过比尔·盖茨还不懈怠。他进一步完善其技术,进一步开发出视窗版的“超凡”,大获全胜,而且赢得了市场的领头地位。

同时公司几乎每年都会出一份备忘录,总结一下经验,然后对需要注意的问题、下阶段的工作都有一个很细致的说明。

仅仅是生产出来软件产品还不够,他还提前把握了软件可以和硬件相分离的敏锐感觉。早在他和西胜彦关于计算机技术的讨论的时候,这种想法曾经冒了个小芽芽,在和IBM公司合作开发操作系统的时候,他开始尝试将其实践出来。他尝试将操作系统和软件从硬件中分离出来,这让计算机技术的研发不再停留在少数工程师那里,而是为软件领域带来了更大的可能性。于是,微软公司在向IBM公司提供操作系统的时候,同时也可以向很多别的计算机厂商提供操作系统授权,这为微软公司赢得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而别的软件设计者还在处心积虑地为每一台计算机研制出不同的软件和技术,浪费了很多人力和精力,而且一旦计算机销路不好,就相当于白忙活了一场。比尔·盖茨可不愿意这样做。

不仅在对待近期目标的时候,微软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在面对未来的消费者群体中,它更可以如此。比尔·盖茨设计了一项特别的活动。从1994年10月份开始,微软公司每年都针对9到12岁的儿童举行一次征文活动,题目是“请描述出你心目中最有魅力的电脑”。儿童们纷纷挥笔描述自己的想法,写得好的还有机会被邀请到微软总部,和比尔·盖茨面对面。比尔·盖茨认为这样一批孩子代表了未来,他们对于计算机的幻想也代表了未来计算机系统的样子。这是对未来几十年的提前考虑,深刻体现了公司的创新意识。

同时,从1994年,微软公司就开始将教育纳入计算机发展的领域。他们为8-14岁的青少年开发出来可以增进智力发展和培养实用计算机能力的软件包,从而代替了市面上流行的那些充满暴力和侵略行为内容的软件。这也让微软公司名利双收,人们对他的创意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网络时代悄然而至,当时的比尔·盖茨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错过了网络发展的先机。而网景公司,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借助着这股互联网之风,登上了软件业的霸主宝座。同一时间,微软的股票下跌了好几点,而网景创造了当日的股市神话。

这也是微软发展史上最大的失败。但是比尔·盖茨他当然不认输:“这是我的失误。不过我们还有回转的余地。各位,我们要大干一仗了。你们这三个部门先把别的项目放一下,都来开发浏览器吧。”鲍默尔和几个部门的主管都点点头,大家分头回去部署工作。就这样,微软公司奋起直追,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开发出适应网络环境的浏览器等一系列的软件,后发制人,打败了网景的霸主地位。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可是微软公司在失败面前,同样可以做到从失败中爬起来,奋起直追。

为了保证创新,微软公司还有硬件上的支持。他们开办了研究院,同时他们还将研究人员和业务经理置于一处。一旦对一个问题的研究有所突破的时候,成果马上就传递给产品人员来检验,看是否符合产品发展的需要。如果得到了肯定的答案,那么对应的生产、市场推广活动马上开展,这为微软公司节约了很多时间。

创新才有市场,未雨绸缪才可以占尽先机。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很多时候都像在做投机冒险。过去是硬件出来以后,各路神仙蜂拥而上,谁最快最好谁就会成功。但现在不一样了,技术日新月异,只有抢跑才可能成功。这样子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不过却也给公司赢得了先机。比尔·盖茨以他的自信带领微软在软件行业中领跑,丝毫不敢放慢脚步。

梦想也在不断地创新中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有一台个人计算机”,变成了软件行业的规范要由微软来定,微软的产品可以进入更多的电脑系统中。“我们希望将来能使人们在一天的14-16个小时都可以使用Windows。很多人都觉得这只是一个梦。我觉得,我们对于Windows能把人们生活改变的这种梦想是无止境的,也正是这种梦想,推动我们微软的事业一直在前进。”

而要做到这一点,创新必然是必备之选。

一切向未来看,进军未来,不断创新,连续创新,这已经是微软公司腾飞的制胜法宝。

引领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把握住了科技革命的前进方向,也就把握住了成功的方向。微软公司,作为软件行业第一位的公司,当然深谙其中的道理。公司未雨绸缪,投入到新技术中的资金占据了公司支出的很大一部分。

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就一直在强调要做有用的研究,即是一流的、主流的、有用的、关键的研究。这也是公司建立研究院的初衷。深知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的比尔·盖茨多次表示:“我们正在完成一些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工作。在过去几年里,我们的许多工作并不引人注目。有一股产品浪潮即将来临,它将显示,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前沿。”

为此,公司虽然在别的方面节省开支,可是在研发这点上却毫不吝啬地花钱,他甚至可以拿出财富的五分之一来作为研发经费。到2005年,微软研究院就已拥有700多名研究人员,单单是亚洲研究院就有120多人,研究院每年出的成果很多,如国际一流学术刊物的论文、国际专利、技术成果等等。研究院大量建立,既是为微软培养需要的人才,同时也是公司的智囊团,帮助公司前瞻未来,对形势有个更早更好的把握,从而为公司赢得先机。如当年的WindowsCE概念就是由研究院在1994年首次提出的。公司的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儿。微软公司的产品总是作为行业的标准,微软的技术也是软件行业中靠前的。

BASIC程序的开发,字处理、电子表格的开发,视窗的开发,乃至后来视窗环境下各项应用程序的开发等等,比尔·盖茨总是比别人看得更远一点,就算是别的公司已经开发出来的产品,比如图像操作、可视系统等,微软公司同样可以做到后发制人。这离不开公司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和公司深厚的科研能力。

20世纪90年代初,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字眼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比尔·盖茨便敏锐地把握到了这几个字代表的意义。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而这一切必将为微软新的阶段的发展提供机遇。早在六七十年代,微型计算机刚刚露出苗头的时候,比尔·盖茨就已经把握住了商机。当机立断,离开哈佛大学,和保罗·艾伦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为计算机提供软件。现在,90年代了,经过了微软的风风雨雨,这个曾经稚嫩的早熟的孩子已经有了成熟的魄力。在面对计算机革命深入发展的时候,他更是敏锐地把握住了战机。

多媒体现在已经进了千家万户,它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可以同时进行传播信息。多媒体现在已经越来越完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乐趣,但是在几十年前,它还只是一个徒有其表的“时髦名词”。那时候的多媒体,不过是来自又老又土的幻灯机。有人利用幻灯机联动的方式,驱动静止的幻灯画面活动起来。后来在九十年代,多媒体的鼻祖要算20世纪80年代苹果公司开发出来的麦金托什机了。

那是一台追求图画的新机器,设计精巧,很好地处理了图形和声音。这台机器最突出的特色就在于它的图形处理系统,整个麦金托什机的系统都是围绕这个图形处理软件而设计的。同时,更特别的是它还能很好地处理声音系统,可以用它来作曲、控制电声乐队,进行音乐教学和语言研究等等。看着新鲜出世的麦金托什机,比尔·盖茨心里有点儿酸酸的,因为他一直盼望着这种软件的出现,可是没想到让苹果占了先机。因为微软一直在追求人机对话的界面,对图像和声音的要求当然很高。可是开发出来的视窗1.0版和2.0版都不能让人满意。不过比尔·盖茨却毫不后悔自己的决定,接着将多媒体融入开发的软件之中。

终于在1990年5月,视窗3.0版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版本较之前两个版本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反响很好,也让微软赢得了此行业的霸主地位,它的窗口成了行业的标准。同时这个版本引入了多媒体的功能,可以“搭载”多媒体扩展系统。这是一个比苹果麦金托什机的图像功能更好的视窗环境,它的图像更逼真,操作也更人性化。

90年代年多媒体开始大量兴起,可是微软公司已经坐到了世界级电脑权威的宝座上,用自己的实力制定了多媒体行业的标准。1991年3月,微软公司公布了静止图像压缩标准,不久又公布了活动图像压缩标准。这一切都让图像更接近真实化,人机界面也更友好。

多媒体虽然有了很大的突破,可是比尔·盖茨却没有高枕无忧。多媒体的问世,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引领了一批公司、人士进军网络这个全新的领域,试图建立霸主地位。微软,当然不会放弃这个绝好的机会。

信息高速公路首先在美国提出,指的是贯通美国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乃至个人家庭的全国性的信息网络系统。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信息网带来的便利生活。后来,它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又扩展到了很多国家,如欧洲的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及南美洲的一些国家。

信息高速公路是以信息交流为目的,它需要建立的是一个全国性的信息网络,遍及各个大学、科研机构、企事业部门乃至普通的家庭。它就像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公路网那样四通八达,从而让信息交流传播更准确迅速、方便自如。信息高速公路一旦建成,必将融合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服务、电话和有线电视的功能,为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