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碧水蓝天畅想曲
9785400000045

第45章 青山叠翠 绿水长流(1)

【吴艳丽】

白岩坪村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东边的一个行政建制村。面积38。4平方公里,辖六个村民小组,人口2547人,有耕地面积3570亩,山林面积39000亩,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平均海拔950米。

近几年以来,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白岩坪村快速发展,从默默无闻一跃为旅游名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家民委经济司副司长王铁志、省委书记罗清泉、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鸿忠等领导人相继来此视察新农村建设工作。白岩坪村曾陆续获得“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市“五好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文明村”等称号。

2010年的5月12日清晨,我从县城出发,半小时后,便进入了长乐坪镇长约三十里的峡谷平地。车窗外,是碧绿的茶园、摇曳的果树、簇新的庄稼和耸立的塑料大棚。十多分钟后,一排排飞檐翘角的楼房呈现在眼前,那就是有“避暑胜地”之称的白岩坪村。

走进白岩坪宽阔的街道,就如同走进了一个繁华的都市。鳞次栉比的民居房,整齐划一的林荫道,琳琅满目的商业街,门庭若市的农家餐馆,无不彰显出发展的脚步在这里是多么地快速和迅猛。

白岩坪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唐代诗人李白在流放期间来到这里,被这里高山峡谷的旖旎风光深深吸引住,写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千古佳句。相传真武太子在壶坪山修炼三载,炼丹基址犹存。而村口那株栽植于1800年前的古松树,更是把一段知恩图报的孝道故事演绎得感人肺腑。

这里也是贺龙将军领导广大民众打土豪、分田地的红色根据地,是红二军团休整和江南游击队发源的地方,在这块红色宝地,关于红军,关于湘鄂边地下党的故事层出不穷,口口相传。

白岩坪的村委会建在中心村的村口,是一栋四层楼的现代建筑。村委会内设餐厅和客房。一楼是办公室和村民接待室,村委班子分工和党(村)务公开等各项规章制度悬挂在墙壁上,一目了然。

在四楼书记办公室里,我见到了64岁的村支部书记罗东来。这是一个担任了22年村党支部书记的老党员,中等身材,古铜色的脸膛,言语不多,朴素实在。村子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装在他的心里头。

罗东来告诉我,大包干的时候,村里保留了村办木器厂、茶厂和1500亩集体公山。在拍卖集体资产风刮遍全国的时候,他顶着压力把这些集体资产保留下来。当时就是想,村里不保留一点集体资产,给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就是一句空谈。木器厂早在十多年前就停工了,现在转型为养猪厂。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白岩坪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人平纯收入从1千多元达到现在的近3千元,村总收入达到1300万元。当我说到这里的生态环境的时候,罗东来的脸上充满了自豪,称那起伏的远山近岭是他们的“绿色银行”。当谈到白岩坪村的远景规划时,罗东来的眼里溢满了笑意,那是对未来幸福生活由衷的憧憬。

走出村委会,我在村图书室那一列列靠墙的书架下,看到了正在查阅资料的农民和正在阅读的青年人。在占地300平米的村卫生室里,药房、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等一应俱全,前来看病的村民开单、拿药,和城里居民一样方便快捷。

不远的地方,一座农民体育馆正在兴建中。

从热闹的街道走出来,走进果树环绕的农家小院。厨房里的自来水、沼气灶,卫生间里的冲式厕所以及正在播放的电视、运转的洗衣机,让我看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成效。

蓝天白云下,花木争荣,鸟语花香;公路四通八达,沟渠纵横交错,一幅色彩斑斓的乡村图画在眼前展开。

举目远眺,巍峨的壶坪山就像一道绿色屏障,矗立在白岩坪南面,那里奇峰异景,珍宝遍山,是天然的“绿色黄金宝库”,已被列为国家原始森林保护区。东边与此地唇齿相依的,就是国家森林公园柴埠溪大峡谷风景区。“百里幽峡柴埠溪,三千奇峰仙境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使柴埠溪形成了一组组自然天成的奇妙景观,与湖南张家界南北对应,享誉中外。而那个叫“老林湾”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仿佛是一片望不到尽头的绿色海洋。在森林与田畴的交汇处,蜂飞蝶绕,绿水长流。一声声清脆的鸟鸣,足以让你忘记所有凡尘琐事,似乎回到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远古时代。

背倚白岩,青山叠翠。来到了白岩坪村,你就会深深体会到它的日新月异和与时俱进。

从地理位置来讲,白岩坪有着很好的区位优势,处于长乐坪镇峡谷平地东,穿村而过的325省道,是连接鄂西恩施自治州部分县市和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的主要通道,紧靠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大峡谷风景区、壶坪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有发展旅游业的天然基础。但是,由于长期养成的靠天吃饭的农耕习惯和投入上的欠缺,使得现有的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2001年,省民宗委组织农村工作队来到白岩坪帮扶,改变了白岩坪靠天吃饭的传统习惯。

省民宗委农村工作队进驻白岩坪后,帮助村委制定了适合本地发展的规划和目标,按照“打民族牌、唱特色戏、走致富路、建和谐村”的要求来统筹发展,从思想上打破了观念上的束缚,在长达十年的帮扶和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他们以突出“四新”为抓手,白岩坪村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开发新产业

在农村工作队到来之前,白岩坪村年收入低于625元的有125户,占全村总数的17。3%。那时候,白岩坪是全县的重点扶贫村。农村工作队进驻白岩坪村后,根据村子紧靠风景区的优势和便利,将产业定位在休闲观光和绿色循环经济上,让农民改变墨守成规的旧习惯,鼓励农民发展茶叶、烟叶、蔬菜、旅游等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村领导班子的作用,让他们带头示范,引导农民逐步把茶叶基地、烟叶基地和蔬菜基地发展形成到一定规模后,引进外来投资200多万元,组建高、中档茶叶加工、魔芋精粉加工一体化的康乾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村子里兴建厂房1400平方米,购置10多台(套)设备投入运行,搞活了村企业,带动了全村及周边1000多个农户,使白岩坪村首先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农民受了益,生活得到了改善,致富的信心倍增,农村工作队在此基础上,采取“扶持引导、示范带动”的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向旅游接待方面发展,积极扶持“农家乐”,使“农家乐”从无到有,发展到近二十多家,吃、住、玩等服务项目达到了一定水平,日接待能力在1000人以上。

村子富了,观念也在悄然变化。白岩坪青年欧阳圣刚中专毕业之后,没有按照以往外出打工的模式选择个人的发展道路,而是选择回家乡创业。如今,欧阳圣刚的“农家乐”宾馆,年收入已达到了30万元左右。欧阳圣刚自己富裕了,但他不忘周边的人,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又发展起一批新的“农家乐”致富能手,而“农家乐”的发展,又促进了村内的其它产业的发展。目前,白岩坪中心村个体经营户已达到80余家,以农家乐旅游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产值已突破400多万元。

2。创造新环境

省农村工作队认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是白岩坪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缺水、缺路”困扰着村民,农村工作队把发展的首要任务定在先行“通路、通水强基础”上,通过省民宗委,捆绑项目资金620万元,集中财力办大事,围绕村内最现实、最直接、最紧迫的公路、饮水“一池三改”和民居改造等几大问题进行逐一解决实施。先后投资79万元新修和改造村级公路35公里,其中硬化村级公路4公里;争取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19万元,改造低产农田1200亩;捆绑农村安全饮水资金40多万元,新建供水工程3处,铺设饮水管网11公里,分户建蓄水池70口,解决了全村1800多人的饮水问题;争取国债资金42万元,兴建户用沼气池420口,在全村大力推行“猪—沼—茶(菜)”生态循环经营模式;投资35万元对中心950米街道进行了绿化、亮化改造;捆绑投入资金205万元,进行悬梁吊檐、压脊裹檐,改造民居137户。

为加速民居改造步伐,省农村工作队还成立了白岩坪民居改造工程领导小组,组建了以省农村工作队为核心的工作专班,采取责任到人,每个成员和镇、村委班子联系3个民居改造户、中层干部联系18个民居改造户等措施,在预定的限期内完成了民居房的改造工程。民居房改造好了,但卫生环境还跟不上,为了让村民拆除杂七杂八的附属建筑,工作队和村干部没有少磨嘴皮。良好的环境和气氛逐渐改变了人们不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影像宣传、培训讲解等工作,村民们改变了过去“垃圾随手扔、杂物随身放、污水随便泼”的不文明现象。如今,家家户户房前院后花香草绿,整洁利落。面对“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用柴、走路不湿鞋、电脑进农家、民居民俗化、车子开进来”的美好景况,村民们逢人便说:是新农村建设给我们开启了致富路、幸福泉。

3。树立新风尚

生活富裕了,环境改变了,省农村工作队就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精神文明创建的活动中,开展整治陈规陋习行动,打造一种文明的、健康向上的新风尚。

他们帮助改造学校环境,开通村里的电信宽带网,新修了村级科技文化培训中心,开办农业技术授课和电脑知识讲座课,组建民俗文化演出队,组织开展“爱我家乡,建设新农村”“创建和谐家庭”等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的生活情趣,加强村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在全村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融洽的良好关系。

省农村工作队还请来省、市、县农业技术专家到村中进行科技培训达10余场(次),培训农民2200多人次,播放宣传影片14次,群众参与率达92%以上。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全村科技文化普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4。构建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