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碧水蓝天畅想曲
9785400000041

第41章 一条小河的变迁(2)

我有些犯难了。怎么呼吁?从何入手?瓦庙太小,小河无名,作为提案能立得起来吗?何况,生态环境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见到成效。可是,既然老乡这么抬举我,我绝不能放弃了责任,必须有所作为,容不得半点迟疑。想着想着,我灵机一动:就从小河边的路和小河上的桥入手,为小河的改造做一些铺垫工作吧。我想,路铺好了,桥修好了,河道不疏通显然不成看相,就等着上级发现,赶快行动……2009年年头,我在潜江市人大、政协“两会”上提交了一份《关于将瓦庙队村级公路与桥梁纳入硬化路面和桥梁维修项目的建议》的提案。我在提案中写道:

“乡村道路与桥梁是农民致富和农民长效增收的主要通道,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瓦庙队东邻城南河(一条与文中小河垂直交叉的河流),西接运拖路(一条乡级公路),仅有一条不足5公里的碎石公路,现已年久失修。同时,城南河上的一座始建于建国初期的木桥(俗称‘瓦庙黑桥’),后因破损严重改为石桥,又于2008年被大水冲垮,切断了与邻队相连接的去路,给两岸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该公路和桥梁受益农户达300余户,1000多人,是瓦庙队农民的唯一交通要道。近几年来由于道路没有硬化,道路损坏十分严重,每年维修费用需要近万元,在税费改革后的今天,集体实在无力承受这项开支。根据广大农民的愿望,建议市委、市政府、市交通局把这条道路和桥梁纳入‘村级道路硬化’计划和桥梁维修项目。”

提案交出后,我又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作了一些游说活动。在此期间,我还利用各种关系和机会,寻找政策的切入点。几个月后,提案得到了答复: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对公路危桥都十分关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公路通行环境,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桥梁养护管理和危桥加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拟用5年时间解决全市桥梁和危桥的改造养护问题,对除国省道以外的103座病危桥进行加固改造,保障人民安全出行。……经过现场勘察,认真调查研究,以及多方协调,‘瓦庙黑桥’已于4月初正式开工建设了。交通部门将给予技术指导、质量监督服务,桥梁建成经交通部门检测合格后,将对拆除重建类项目按0。8万元/延米标准进行补助。在提前完成‘十一五’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今年我们积极向省交通厅争取计划430公里,为全省直管市和县级市之最。关于瓦庙队村级公路路面的硬化工作,已纳入2009年第二批通村公路中央投资项目计划之中,由当地政府组织建设,预计6月份进行施工,待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交通部门将按政策进行补助。”

一纸答复沉甸甸,着实让我愣住了:这么快?这么具体?这么有力度?我宁愿不相信这是我提案的作用。

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按我的心愿和农民们的心愿进行,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更让我暗中高兴的,是我那记忆中的“瓦庙黑桥”重新成为提案回复中的关键词。“瓦庙黑桥”,这是一条河流不可忽略的重要印记,理应恢复它的原貌,让它重新得到时代的尊重。

不仅仅是铺路修桥,还有农田改造、疏通河道,小小的瓦庙,好一派改天换地的阵势,好一片日新月异的面貌。

首先是农田改造带来的视觉冲击。你看,总口管理区总投资1520万元,启动了南东泓等办事处的万亩土地整理项目,瓦庙队也自然在其中。这无疑是一个大手笔。瞧这一组数字吧:开工不到两个月,就拆除建筑物10000余平方米,发放拆迁补贴64万元,完成土地平整2100亩,完成平整清淤土方26。4682万方,修建项目区水泥路2。1公里,同时,项目区农桥和节制闸的建设也在火热进行中。

除此之外,总投资1050万元,总长40公里的通村水泥公路也全部完工,为人们的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带来极大的便利。

好消息还有一大串:除了万亩土地整理项目获省国土厅审批通过外,另有2。5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分别列入省、市计划,进入项目库。瓦庙队被纳入土地整理项目中的500余亩农田,就分布在小河的两边。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机械作业,震动着人们的耳膜,也开启着人们心中的希望。

而随着土地整理的完工,这条小河愈发显得相形见绌了。不,机会来了,小河也在时代的变化中躁动着,期盼着,跃跃欲试着。水,终归要找到自己的流向,小河,也终归要奔向自己梦想中的家园。

说到水,不能不对潜江的水系作一个说明。潜江得益于水,也受制于水。既有汉江、东荆河洪水之“外患”,又有内垸因降雨量不均导致的渍涝干旱之“内忧”。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潜江一部与洪涝旱灾作斗争的发展史。多少年来,持之以恒的水利建设,使潜江这个昔日的“水袋子”“旱包子”,变成了今天的“聚宝盆”“大粮仓”。据一份资料统计,建国以来,潜江168。2公里长的汉江干堤和东荆河堤累计完成土方5800万立方米,石方100万立方米。汉江干堤和东荆河堤利用蓄洪区和杜家台闸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完成土方5亿立方米,完成投资2。6亿元,开挖干、支、斗渠2760条,总长4000余公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全市累计改造渍害低产田30万亩;水利结合灭螺34万亩;兴建电力排灌泵站211处,463台,装机72567千瓦,排灌流量达到每秒8559立方米。在此基础上,潜江共争取国家和省级投入及世行贷款1。1个亿,完成省办工程田关河疏浚固堤、兴隆二闸及其配套工程、谢湾灌区续建配套一、二、三期工程及兴隆东灌区农业综合开发骨干工程等重点工程。

我列举的这些数字,灿若珍珠,点缀着潜江土地那段激情的岁月。潜江的水利建设,从“箢箕扁担锹”,到机械化作业,一步步走到今天,风风雨雨,可圈可点。记得我十多年前创作过一个节目,反映水利建设的女声方言表演唱《你夸我夸机械化》,参加全省水利系统文艺调演,还得了一等奖呢。我想这不是节目本身的荣耀,而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潜江水利建设的辉煌成果,这是节目之外真正的大戏。

春风惠我,杨柳依依。瓦庙的这条小河终于盼来了喜讯,等到了改造清理的那一天。小河两岸的农民也个个喜形于色,因为尽管这条小河作为总口境内总干渠的一条小支流,进入瓦庙队只有不足5公里的长度,但它与瓦庙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河道清淤后,将极大地改善农田灌溉及排水条件,使几座小河边的机埠从此备有充足的灌溉水源,进而达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人们都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只要小河有救了,瓦庙的环境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瓦庙人的生活也会走上康庄大道。

上上下下都行动了起来。南东泓办事处成立了河道清淤领导小组,在市水利局的精心规划、设计、指导下,开始对瓦庙的这条小河以及与它同命运的姊妹河进行全面的清淤、疏浚、整治。很快,在小河的两岸出现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人们干劲十足,先由人工将河道淤泥挖运上岸,再用挖掘机、装载机和汽车配合清运疏掏土方。传统的,现代的,一起用上。当地农民也参与其中,人工挖淤泥,每天还能挣个几十百把元的,谁不乐意呢?

河道疏通工程不到两个月就如期竣工。这一次,瓦庙队投入20多万元,清淤土方2万余方,受益农田1千余亩。与此同时,瓦庙队组建了河道保洁队伍,制定了保护河道的具体措施,引导农民爱护河道,尤其是不往河道内或两岸倾倒垃圾。

农民们都说:“以前小河的水又黑又臭,蚊蝇孳生,淤塞不畅。现在好了,水清了,岸绿了,这心里也爽了!”

瓦庙队仅仅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潜江市紧密结合市情,持之以恒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形成了大示范、大建设、大治理的浓厚氛围,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条件,创造了林水结合、人机结合、建管结合、项目整合等具有水乡特色的工作经验。自2006年以来,各地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采取市场的办法、民营的办法,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家门口的水利建设,做出了自己的样板。而瓦庙队这条小河的整治,正是“家门口的水利建设”的一个绝好的版本。

2009年,潜江市获水利部、财政部授予的“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这是继2006年后再次跻身全国100名先进行列。

还有,村级公路建设早已摆上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总口管理区累计投资2500万元实施的“畅通工程”,已修建乡级油路6。7公里、村级油路33。15公里、村级水泥路44。4公里,碎石公路百余公里……昔日“脏、乱、差”的旧村庄,变成了“亮、洁、美”的新农村。

2010年春节,当我再次回到老家,眼前豁然一亮:小河被重新疏通了,笔直的坡面一览无遗,清澈的河水映出蓝蓝的天。

小河变漂亮了,重新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再看小河边硬化的水泥路,阳光下像一条银色的绸带飘飘欲飞,不时有摩托车飞驰而过。以前队里分上湾、下湾,路不成形,短短的距离走起来好像很远很远,现在公路是那样地整洁平坦,多远的路仿佛近在咫尺,实在让人不敢相信。瓦庙的小河,小河边的公路,是那样地浑然天成、珠联璧合。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2009年瓦庙有近500亩农田被纳入到市里的农田水利改造项目,转眼间都完了工。极目远眺,一望无际的田野再没有了原来的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小河两边的农田水利改造,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瞧,小河上有几处引水点,砖瓦结构的操作间,横空而过的排水管,与小河边棋盘式的田野相得益彰,组成灌溉的全景图,让人浮想联翩。

桥也维修了,不,是重新修建的,虽然只能容纳下一辆农用板车走动,但也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说起这座桥的修建,还有一段小插曲。当地一个民营企业家,是民盟成员,也是人大代表,当他得知瓦庙要修桥,便自告奋勇地提出来要给予赞助,一口气拿出20多万元资金。所以该桥修完后就取名为“民盟桥”。小桥落成剪彩那天,瓦庙队的农民像过年一样,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哦,在桥边,还设置了乘凉的石桌石凳呢,非常人性化。

忽然听到锣鼓声,从小河那端的公路上,走来一群穿红着绿的队伍。一打听,原来是瓦庙队农民自发组织的一支腰鼓队。

这无疑是小河边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