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教孩子的100种方法
9785200000024

第24章 细节24

千万不能让天才消失在自己的棍棒下

有个男孩十分调皮,好动,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他趁父亲不在,溜进书房玩耍。

当他看到书桌上放着的一瓶瓶墨汁时,玩兴大起,他拿着毛笔蘸满红墨汁,东寻西找,最后在客厅通往书房的墙壁上,找到了空白的地方,他决定在上面涂画。

片刻之间,一个个小圈圈组成的小人跃然“墙上”。正当孩子画得不亦乐乎,并为自己的大作沾沾自喜的时候,他的父亲回来了。

父亲推门进来一看,只见儿子正手拿毛笔微笑地看着他。他便有些纳闷地左右探头一看,这一看不要紧,只见墙面上画满了小人儿。

看到原本雪白的墙面被涂得脏污不堪,父亲心中一股怒火腾地蹿了上来,他转身呵斥道:“这是你干的好事?”

孩子一看父亲的脸色不对,便知情势不妙,连忙扔了毛笔,转身拔腿就跑。

父亲一看,三步并作两步,大手一探便把孩子抓住了。孩子心中忐忑不安,脸色吓得惨白,心想:“坏了,这次爸爸一定会狠狠地揍我。”

孩子正胡思乱想之时,父亲有些气愤地说:“你要涂画也要找个合适的地方啊,这样随便乱画就应该揍你一顿。不过,念你初犯,就饶了你。”

孩子听后默默地低下了头。

说完这话,父亲换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做什么就对爸爸讲,你要画画,爸爸就给你买画画的用具,却不能这样乱画,你看白白的墙壁被你涂得乱七八糟,房子里面也没有原来那么亮了。”

听了这一番话,孩子惭愧地说:“爸爸,我错了。我会把墙面上的画弄掉的。”

不久,父亲便给孩子买了一块小黑板和一些粉笔。孩子喜出望外,从此,这块小黑板就成了他艺术想象力自由驰骋的天地。这个调皮捣蛋的孩子长大以后竟然成了一位著名的漫画家,他就是蔡智忠。

如果蔡智忠的父亲当初没有给儿子买小黑板和粉笔,而是对他一顿打骂,那么也许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就会因此而消失。由此可见,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一些调皮行为,千万不能让天才消失在自己的棍棒下。

家长应该明白,打骂是教不出好孩子的。

根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在童年时期,孩子正处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阶段,其良心,道德感也开始逐步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若是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将会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童年时期,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让孩子看大人的脸色行事。比如让孩子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就可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这时,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简单的道理。

等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就更不要对孩子打骂。青少年阶段,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也越来越强。他们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如果家长在这一阶段打骂孩子,就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使其养成消极,自卑的人格。

“不打不成才”等观点是家庭教育中的逆流,传统教育里的糟粕。俗语道:“常骂不惊,常打不怕。”父母一见孩子犯错误就大发雷霆,甚至打骂,这样重复下去,孩子对训斥的免疫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对一般的训斥持无所谓的态度,等到这个时候,要教育孩子就更加困难了。更何况打骂带给孩子的不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遭到父母打骂的孩子,有些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有些则会想离家出走,甚至还有孩子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根据调查显示,被父母经常打骂的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没有受此伤害的孩子。比如不诚实,欺负人,偷拿他人物品等行为,常见于那些遭受过父母打骂的孩子。

因此,打骂是教不出好孩子的,只有尊重才能让孩子切实地感受到父母的爱,只有父母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