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打不骂教孩子的100种方法
9785200000021

第21章 细节21

教育孩子没必要大声

有个老师带了一个班级,这个班级上课秩序不好是出了名的,学生们常会吵吵嚷嚷地不安静听课。那个老师没办法,只能不断地把嗓门提高,但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有一天,学校请了一位特级教师来给孩子们讲课,老师听那位特级教师说话细声细气的,很担心她“震”不住那些吵闹的孩子。

特级教师早就听说了这个班的学生很调皮,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怯场。

她一上讲台,没有大吼小叫,而是脸上挂着笑容,安安静静地用眼睛慢慢扫过台下的每个孩子。

一分钟,有1?3的孩子安静了下来。

两分钟,又有1?3的孩子闭上了嘴。

不到三分钟,所有的孩子都变得安静了。

这时,特级教师才开始用低而温和的声音说:“老师没办法用大嗓门说话,所以如果大家想听精彩的故事就得把小嘴巴闭起来,竖起耳朵专心听才行。”

没想到,这群平时闹腾惯了的孩子竟然很安静地听完了特级教师讲的故事。尽管在老师说故事期间仍不免会有些孩子发出干扰的声音,但是特级教师并没有因此而提高自己的声调,反而就此闭嘴不语。这时,便有其他的孩子自动充任“纠察员”,让说话的人安静下来。

由此可以看出,低音调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有一个女教师,一天早晨起来后突然发现自己“失声”了,可是由于事出突然,她没办法找到临时代课的老师,便只好硬着头皮去上课了。

踏上讲台后,她便轻声对学生们说:“老师今天喉咙不舒服,讲课声音会很小,所以大家要安静,否则会听不清楚。”

顿时,教室变得鸦雀无声,学生们一个个睁大眼睛,竖起耳朵认真地听她讲课。女教师把讲课重点写在黑板上时,学生们都自觉地拿起笔记本抄写,这一节课上得无比轻松。

因为嗓子不适,女教师无法如往日一般大声向一些学生喊话:“赶紧交作业!不可以在走廊上奔跑!”她只好让一些学生当“传声筒”,传达自己的“命令”。

一天就这样有条不紊地过去了,女教师突然发现师生间的冲突竟然少了很多。

三天后,她恢复了声音,但是她继续沿用失声期的“轻声细语”,“无声胜有声”的管教方式。果然,上课时孩子们逐渐变得认真起来,再也不像过去那样吵闹了。

很多家长看见孩子淘气或犯了错误时,说话的分贝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生气,另一个原因是有的家长认为责备孩子的声音过小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收不到好的效果。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教育过程中,高声吆喝孩子是成人缺乏耐心的表现。当家长对孩子大声地加以斥责时,孩子确实能被震住,但是,在孩子惊骇于大人发怒的同时,他根本就听不进大人的只言片语,自然也就不可能反思自己的过错了。

倘若孩子年龄较大,他们也许会对家长的大声斥责给予反驳,使双方对立,激化矛盾。

所以,教育孩子时没必要用大声,低音调教子反而能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小声地说还可以形成“促膝谈心”式的良好气氛,使孩子感受到大人对自己的尊重。

尤其是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若是轻声细语地教育孩子,既不会让孩子丢面子,也能让孩子乐于接受教诲。

由此可见,用低音调教育子女实在是一种智慧。当你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妨试一试降低八度音调,让孩子真正感受春风化雨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