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改变一生的健康习惯
9783500000021

第21章 心理健康习惯(3)

其实,感到活得累与不累与人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很大关系,下列行为往往会导致一个人感到活得“累”:

①以抱怨的态度对待生活上的事情,怨天尤人,很少有满足感;

②没有做人的原则,凡事听命于人,从无个人主见;

③生活目标过高,脱离实际,几经拼搏也无法实现,挫折感由此而产生,以致最终意志消沉,丧失信心;

④做事有头无尾,见异思迁,好高骛远,永远不用认真的态度对待任何事;

⑤经常怀疑别人的所作所为包藏不良动机,心胸狭窄,难以与人沟通思想感情,人际关系紧张;

⑥企图取悦所有的人,让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本想八面讨好,结果却处处不落好;

⑦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拒绝尝试新的事物,以消极、被动的态度对待生活,经常躲在生活的角落里;

⑧希望别人能围着自己转,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不同意见,喜欢发号施令,甚至成了“孤家寡人”;

⑨依赖性过强,无病呻吟,小病大养,“娇”“骄”二气严重,时时处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照顾;

⑩不能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终日忙忙碌碌;总感到有做不完的事,时间不够用,找不到修整、调节生活的“港湾”。

由以上种种行为和想法而造成的让人感觉活得“累”是一种典型的“心累”,它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造成“内耗”,形成不易觉察到的身体内在器官(尤其是心、脑、胃等重要器官)及功能的慢性削弱和损伤,它动摇了人体健康的“根本”,如果得不到及时警觉和关注,临床恢复的难度会增加,且恢复过程往往变得比较漫长,容易导致多种现称为“头号杀手”的疾病产生。

其实,克服“心累”很重要的一条是要有一颗乐观的心,能够发现一些生活中的美好事情和情感,对未来充满信心并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生活,明白人是在为自己而活着。这样看问题的眼界就会宽广很多,不会去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和已经过去的挫折而耿耿于怀,自我折磨。心理学家马斯洛有句名言:“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富创造性。”意思是说,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如果你适合当一名厨师,那就不必去追求当一名画家了。

另外,我们还要用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潜能,不要过分地在意别人的掌声与称赞,在不断扩大自己心理空间的同时去体验生活本身的意义和愉快。

温馨提示:

◎不要去攀比,那样会使人感觉到很累;

◎人是为自己而活着的,不要企图去取悦所有人;

◎不要去强求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78.生气不要超过3分钟

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精神上遭受重大的创伤或打击,即使心理平衡调整得好,平均也要折寿一年。如果恼怒超过半年不解,大约要缩短寿命2~3年。因此,为了身体健康,有关专家提出这样一个口号:生气不该超过3分钟。

那么,为什么生气时间一长就容易致病甚至缩短寿命呢?从我国中医学的角度来讲,人的精神心理活动与肝脏的功能有关。当人受到精神刺激造成心情不畅、精神抑郁时,会影响肝脏功能的正常发挥。肝脏还能通过调节气息辅助脾胃消化,肝气郁结则气息不利,不思饮食。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遇到令人非常生气的事情时,就会没有食欲,不想吃饭。肝脏还与精神活动有关,肝气不舒则急躁易怒,情绪激动有时就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

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一支支玻璃管插在正好是零摄氏度的冰水混合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描绘出了人生气的“心理地图”。实验发现,当人们心平气和时,呼出的冷凝气水澄清无色不含杂质;生气时则有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就死了。由此分析,人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强烈,分泌物比任何时候都复杂,且更具毒性。因此,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如果仅仅是白了头,那么还有染发剂可以应付,问题是发愁生气还会给人体造成多方面的损伤,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果我们平常对一些小事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就不会太容易生气,即使有气也是来得快,去得快。俗话说“糊涂也有糊涂福”,如果一个人执著地喜欢书画,他就是墨泼裘衣也不会为此生气着急。为了健康长寿,让我们提倡:人应糊涂一点,尽量少生气。即使生气也应尽快宣泄,一定不要超过3分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许很难做到不生气,所以我们就要学习如何尽快消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①躲避法:远离让你生气的现场和惹你生气的人,做到“眼不见为净”;

②宣泄法:向自己信赖的人倾诉内心的不平,寻求安慰;

③转移法: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

④升华法:化悲愤为力量,全身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说不定还能由此成就一番事业呢!

中国古代有首“不气歌”,歌云:“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气他来气。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气之为病太可惧,诚恐因气把命去。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把握此歌并身体力行,实为一次“健康充电”。

温馨提示:

◎如果生气,一定要想办法不要让它超过3分钟;

◎保持乐观心态有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糊涂也有糊涂福,不要太执著于一些无所谓的小事上。

79.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失衡的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大凡遇到工作不顺利、与家人争吵、被人误解讥讽等等情况时,各种消极情绪就在内心积累,从而使心理失去平衡。消极情绪占据内心的一部分,而由于惯性的作用使这部分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狭窄,而未被占据的那部分却越来越空、越变越轻。因而心理明显分裂成两个部分,沉者压抑,轻者浮躁,使人出现暴戾、轻率、偏颇和愚蠢等等难以自己的行为。这是心理积累的能量在自然宣泄,其行为具有破坏性。

那么,人类怎样保持心理平衡,使自己处于健康而良好的状态呢?

(1)不对自己要求过高

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但是有些人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超过自己能力的,根本非自己能力所及,长期努力,也没有实现心中所想,便会认为自己倒运而终日忧郁。还有些人做事要求尽善尽美,对自己的要求近乎完美无瑕,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

为了消除挫折感,我们应当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并尽心尽力地去做。当目标实现的时候,心情自然就会舒畅了,然后我们再设定下一个目标。

(2)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假如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思想、优点和缺点,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这是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

(3)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

当我们情绪愤怒的时候,可以想想把它发泄在其他事情上,如打球、唱歌、跳舞等,以转移注意力。

(4)偶然亦要屈服

一个做大事的人,处事要从大处看。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小处,有时亦不必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5)暂时逃避

在生活受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睡眠或看电视等,待到心情平静时,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

(6)不要处处与人竞争

处处以他人作为竞争对象,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只要你不把人家看成对手,人家也不会与你为敌。

(7)找人倾诉烦恼

把所有的忧郁埋藏在心底里,只会加剧自己的苦恼,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给你的知己朋友,心情会顿感舒畅。

(8)为别人做些事

助人为乐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可使自己忘却烦恼,并且可以确定自己的存在价值,而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痛苦的基础上。

(9)在同一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要减少自己的精神负担,不应同时进行一件以上的事情,以免弄得身心交瘁。

(10)对人表示善意

我们经常被人排斥,是因为人家对我们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树“敌人”,心情自然变得平静。

温馨提示: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要多在这上面下工夫;

◎多交朋友、少树敌人,有助于开阔怀,平衡心理;

◎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目标的设定应当合理;

◎避免与别人的攀比,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