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金岗山麓的追忆
9779200000050

第50章 我的大哥李庚(2)

中国人对日本城市束手无策,可会长们的夫人却是个个神通广大,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广泛的人脉、高度的社会知名度、健康的身体、对文化的无限热情,以及无限的时间。有一位会长这样说,李先生,自从你来以后,我的老婆饭也不做了,家也不要了,每天精神焕发,双眼炯炯有神,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精力,天天在外边跑,没日没夜地开会。我的那辆奔驰车买了多少年,加起来也没跑多少公里,可是为了你的画展,几个月下来,车轮都磨平了。你可真会用人呐。

随着我与李庚教授交往的日益深入,我逐渐明白了,李庚教授用其高度的智慧和高超的画意动员了无数的日本人作为前驱为他打开日本社会的大门。我仔细研究过李庚画展组委会成员的构成,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没有外国人就不会引起日本有关方面的注意和警惕,日本人出面动员日本人,所向无敌。李庚教授用日本老太太们成功突破了日本无形的神风防线。无比高明的战略战术。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持续几十年的高速经济成长随之结束,长达20年的失去时代开始了。随着高速经济成长时代的结束,日本的画家们也进入了紧缩时代。降价潮开始。但在这个时候,李庚教授却反其道而行之,绝不降价。李教授的观点是,一旦降价,你以前卖的画价都是假的。所以宁可眼前做些牺牲也不能为了多卖画而降价。在减少大城市画展的同时,把目光转向了广阔的乡村。日本经过战后几十年的高速经济成长,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了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许多乡镇——日本叫做町的地方建设了设施完备的美术馆。李庚教授的目光盯在了这些乡镇美术馆,开始筹划在乡镇美术馆的画展。一个接一个的画展在这些乡镇美术馆举办的同时,李庚教授还在画展期间在美术馆对当地的美术爱好者们进行无偿的水墨画指导。

自从上世纪的1980年赴日留学以后,至1996年,李庚教授十数年日以继夜的工作,没有周六,没有周日,没有节假日,在大学授课的同时,为了研究和探索,常年奔走世界各国,同时不断地举办各种个人画展。终于,在常年过度的劳累之下,李庚教授病倒了。而这时正是李庚教授创作大型绘画音乐史诗《洛神赋》的关键时刻。

大型绘画音乐史诗《洛神赋》是李庚教授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创作之一。这一创作构想获得了日本各界的大力支持,日本政府为此拨下巨款,日本古都奈良市任命李庚教授为奈良音乐总监,奈良东大寺住持无数次密会李庚先生,对这一文化盛事寄予无限希望。李庚教授在紧张构思的同时,为了《洛神赋》的谱曲特地赶到东京找到曾经是中国音乐学院教师、当时已在日本企业工作、俄文比中文还好的黄元。据李庚教授介绍黄元的母亲是爱新觉罗之后,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交高手,著名的语言大师,其父是北京某著名大学的校长。在东京拥挤的地铁里,李庚向黄元讲了他的《洛神赋》的构想,并问黄元能不能为《洛神赋》谱曲?听完李庚的构想,人到中年的黄元无比兴奋,当场答应为《洛神赋》谱曲。

黄元为了给《洛神赋》谱曲,竟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工作,闭门紧张创作。为了激发黄元的创作灵感,李庚教授特地找到两位声若天籁的中国女留学生,请她们分别务必在每晚1点到2点之间给黄元去电,用最甜美温柔的声音询问黄元先生《洛神赋》谱曲的进展情况,并无限期待地请黄元先生创作出世间最美最动人心魄的神曲。在无限的创作激情和每晚深夜柔美甜腻的天籁女声的询问与恳请声中,几个月后的一天,黄元赶到大阪,将一摞厚重的五线曲谱放到了李庚教授的桌子上。望着双眼血红、头发蓬乱、疲惫不堪却异常兴奋的黄元,李庚教授无比感动。大型绘画音乐史诗《洛神赋》迈出了最决定性的一步。当兴奋的交谈过去之后,黄元无限向往地询问每晚深夜给他打电话的女生是谁?李庚教授哈哈大笑,连说会告诉你的,会告诉你的。

终于有一天,曾深夜给黄元打电话请其不懈创作神曲的一位女生来到李庚教授家,恳请李庚教授作为长辈参加她的婚礼。事情太过突然,日程排得满满的李庚教授抽不出时间参加这位女生的婚礼。于是给远在东京的黄元去电请其代为出席。夜幕降临,身穿燕尾服的黄元赶到东京湾登上一艘豪华的法国游艇参加这位新嫁娘的婚礼。在满船宾客中焦急孤独而立的新嫁娘和身穿燕尾服的黄元第一次见面的一刹那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轰然洞穿两人的心灵。两个第一次见面的人用最快的速度核对好信息后,新嫁娘向所有宾客隆重介绍了她的黄元叔叔。在向新郎、新郎的家人和所有宾客致辞答谢之后,心中无限惆怅的黄元跑到钢琴边毫不客气地将钢琴手轰走,对着新嫁娘说我为你谱曲,我为你弹奏。当黄元的十指轻轻地落在琴键上,当悲情的钢琴声像流水一样从黄元的十指下迸发而出的时候,新嫁娘的心轰然而碎,泪水长流,痛哭失声。若干年后,一个远洋电话从华盛顿打到大阪李庚教授的家,是那位黄元在豪华游艇上为其谱曲弹奏的新嫁娘。她静静地告诉李教授,她已嫁给她在日本留学时的同班同学,美国国防部年轻的情报官,并已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他们很好,很幸福。这个故事李庚教授讲了很多次,每次讲起都有些哽咽,凄美悲情的爱情故事,中国的女儿远嫁他乡。

在长期过度的劳累下,李庚教授病倒了。原来可以彻夜长谈的李老师,现在,也就是1996年的夏天,说不了几句话,就已支撑不住,必须停下来休息不可。那一年夏天的某一天,大约是在7月底,我去看望李庚教授。发现他的身体状况很不好,已经完全不能正常地谈话和工作。看着疲惫不堪勉强支撑的李教授,我十分不忍,于是告辞回家。但李教授说那你陪我散散步吧。于是我们慢慢地走到他家附近的大阪市绿地公园散步。正在我们慢慢走慢慢聊的时候,突然之间,李教授脸色雪白,满头冷汗,紧紧地抓住我的手说扶我坐下。有些手足无措的我扶着李老师就地慢慢坐下后,李老师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说,用力揉我的心脏,再使劲儿!再使劲儿!用力搓我的后背,用力!再用力!整整一个小时,我双手用力反复不停地揉着李老师的心脏和后背,双手双臂早已麻木地失去了知觉,只是机械地动作着的。当时我心里只是想着李老师你可别有意外啊。一个小时之后,李老师缓了过来。在热心路人的帮助下,我给李夫人上田女士去电话。很快上田夫人来了,救护车也来了。从医院回家后,躺在沙发上的李老师对我说,晓捷,要是方便,这几天就住在我家吧。从此以后,我就成了李老师家的常客,也成了李庚教授的业余助手和参谋。

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李庚教授重病缠身,已经无法如期完成大型绘画音乐史诗《洛神赋》了。在陪伴李老师的日子里,经过深入思考,李教授下决心停下《洛神赋》的创作,安心养病。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于是李老师让我出面说服他的夫人上田女士。武士道是大和民族的灵魂。它的核心就是一旦接下任务,就是死也要完成。在现代契约社会里,诚信就是一切。一旦签约,就是死也要完成。日本是武士道和现代企业社会的集大成者,要是不按时履约,社会信用将遭受重创。所以说服上田女士是一件无比艰难的工作。好在,不辱使命,我完成了李教授吩咐的工作,说服了上田女士。

大型绘画音乐史诗《洛神赋》由于李教授重病而被搁置了。奈良东大寺的住持没有等到绘画音乐史诗《洛神赋》问世便圆寂了。至今,这是李教授的心病之一,也是李教授未竟的事业之一。

在日本与李庚教授的交往中,最受益匪浅并全程参与的是《大地之歌》画展的策划活动。《大地之歌》画展是李庚教授中年病重及恢复期间的心血之作。《大地之歌》是奥地利犹太裔作曲家马勒晚年的作品。据说马勒晚年事业迭遭挫折,加之女儿溺死、妻子离异的大难,精神状态极度烦乱,为此马勒四处求医。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精神科专家建议马勒看一本诗集,并说这本诗集的境界也许能够缓和马勒悲怆的心情。这部诗集是神秘东方古国——中国唐朝时代大诗人们的诗作,李白、王维、白居易的诗都在其中。这本诗集由中文译成英文,又由英文转译成德文的,其中的寓意情感艺术境界不知打了多少折扣。但就是这样一本诗集让马勒读后倍受启发,激发出昂扬的创作热情,一气写成传世名作《大地之歌》。

马勒被誉为欧洲古典音乐的最后一位大师,同时被称为是现代音乐的第一位鼻祖。而《大地之歌》在音乐创作上融汇古今,在文化上融汇东西,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与欧洲古典交响乐与歌剧成功结合的唯一传世作品。而将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与欧洲古典交响乐与歌剧成功结合的《大地之歌》与中国水墨画相结合,并转换成为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艺术相映成章的美术作品群,则是李庚教授对欧洲与中国、古典与现代、音乐与美术、诗歌与音乐、诗歌与美术的一次完美的结合,是对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乃至中国美术音乐史和世界美术音乐史的巨大贡献。经过几年的艰苦摸索与创作,以及周密的策划与安排,1999年夏天,在日本神户的三宫音乐厅成功举办了《李庚与〈大地之歌〉》交响美术音乐会。在交响乐团的激情演奏和男女美声歌手的动情演唱声中,李庚教授健步走上舞台,随着乐曲的旋律挥毫作画,当场创作《水墨大地之歌》。当最后一个音符和最后一笔水墨落下时,全场起立,欢声雷动,经久不息。伟大的艺术,震撼人心,从小立志“男儿到死心如铁,试身手,补天裂”的我,十一岁时开瓢缝针没打麻药没吭一声没流一滴眼泪的我,在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声雷动声中热泪奔涌泣不成声,我为李庚教授的巨大成功而高兴,也为自己能够全程参与李庚教授《水墨大地之歌》的创作及策划活动而自豪。2000年2月,李庚教授深夜一个电话,次日我便由大阪飞往北京,连夜为李庚教授即将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李庚——水墨大地之歌》画展翻译有关马勒与《大地之歌》的资料,次日凌晨,当旭日初升之时,我已登上返回大阪的飞机。北京中国美术馆《李庚——水墨大地之歌》画展大获成功,各大报竞相整版报道。李庚教授在中国美术音乐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