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立志勤学(上)
9755700000012

第12章 董遇“三余”读书

董遇,字季直,汉代陕西弘农人。汉献帝兴平年间,董遇家乡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为生活所迫,董遇和他的哥哥只好远离家乡,到处流浪。

为了口,他和哥哥成天上山砍柴,以柴换口饭吃,日子过得很艰难,吃上顿没下顿,更谈不上穿好衣服。

虽然日子过得苦,可董遇没有放弃学习的念头。每次上山,他都带着书和本,在砍柴休息的时候,就拿出书来读,有时还高声吟诵,他只要能读上书,比能吃上饭还高兴。他哥哥不理解而埋怨地说:“咱家连肚子都填不饱,哇啦哇啦地读书有什么用?”董遇听了,不恼也不火,他知道哥哥的心意是好的。照样每天带书上山学习,哥哥拿他也没办法。

日积月累,董遇的学问越来越深,他先后为《老子》作了注释,并详尽地研究了《春秋左氏传》。经过刻苦钻研,写成了《朱墨别异》的专论。附近的读书人听说他这么有学问,都纷纷请他讲书,他总是和人家讲:“先用心读吧!读上百把遍再说。”请教的人见他不肯讲解,很是失望。他解释说:“不管什么书,只要认真读上百把遍,边读边琢磨,总会懂得它的意思的。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再讲也不迟呀!”请教的人说:“您说的很有道理,可是我们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呢?”

董遇听到他们喊叫,没时间读书,就摇摇头反问道:“为什么不利用‘三余’来学习呢?”“何为‘三余’?”有的人向他请教。

董遇解释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冰天雪地,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黑咕隆冬,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遍地泥泞,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如果把这‘三余’都利用起来,不就可以读很多书吗!”

请教的人听了他的话,很受启发,一个个非常感激他的教诲,高兴地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