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爱国爱民(上)
9755400000011

第11章 屈原投江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青年时期的屈原,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任用贤能,修明法度,抵抗外国侵略。他胸怀大志,准备报效祖国。

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楚国由强盛转为衰弱时期。楚怀王昏庸无能,偏信偏听,没有充分发挥屈原的政治才能。屈原在楚怀王执政时期,多次遭到贵族统治集团中守旧投降派的诬陷。

有一次,楚怀王命令屈原起草制订一项国家法令,与屈原官职相同的上官大夫十分嫉妒。在屈原拟定法令的草稿还未完成的时候,就强迫屈原给他看,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向楚怀王说:“屈原居功自大,目无国君,在别人面前吹嘘说这些法令要不是他屈原,谁也制定不了。”怀王听了非常生气,从此对屈原不信任,最后,还把屈原流放到汉北很长一段时间。

秦国经常与楚国对抗。秦昭襄王更是诡计多端,他当了秦国国王后,假装与楚王交朋友,客客气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秦国的武关与秦王会面同时订立盟约。楚怀王见信后很犹豫,不去怕得罪秦王,去又怕上当受骗。楚怀王连忙召集屈原等一些官员商议这件事。屈原对怀王说:“秦王像虎狼一样凶狠,像狐狸一样狡猾,多次欺侮楚国,这次不是什么好事。大王一去,一定会中他们奸计的。”可是,以怀王的小儿子子兰为首的一些人却使劲地主张怀王去,说:“咱们因为把秦国当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现在人家主动来与楚国和好,我们为什么要推辞呢?”楚怀王听信了子兰等人的话,高高兴兴地动身到秦国赴约。结果一进秦国的武关,就被秦国军队包围了,秦国军队把楚怀王一行人押到秦国京城咸阳软禁起来,秦王逼迫楚国拿土地来赎回怀王。怀王在咸阳扣押了一年多,吃尽了苦头,想起屈原的话,十分后悔,羞愧难忍,最后终于死在秦国。

楚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当上了楚国国君,屈原劝他招集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增强国力,为楚怀王报仇。他的直言相劝招来了一些人的仇视。这些人不断地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大王,屈原自以为了不起,总在大臣面前数落楚王,他说什么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是不忠,楚国出了这些不孝不忠的君臣,怎么能不亡国呢?大王,你听听这叫什么话,屈原是不是太傲了?”顷襄王听了大怒,一气之下把屈原革职为民,再次流放到湘江以南的贫困地区去。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反倒遭受排挤、诬陷,他满腔义愤地过起了流亡生活。

屈原在政治上不得志,在文学上却有着辉煌的成就。屈原的代表作是《离骚》。这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全诗372句,2 490字。诗中写了作者的身世、品行、才能和理想;写了反动贵族陷害忠良、误国殃民的罪行;写了诗人面对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的苦闷心情;写了诗人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的热爱和忠贞。如诗中写道:“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反映了作者举贤荐能的政治主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说明了屈原坚定的理想追求。诗中有许多语言至今仍激励着人们爱国爱民,奋发向上。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高尚人格,尤其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广大人民普遍的同情和尊敬。农历5月5日,相传是屈原抱石自投汨(mì)罗江以身殉国的日子。当时,当地的平民百姓听说屈原投江了,纷纷划着龙舟来抢救,担心江里的鱼会损害屈原的身体,还用粘米、竹叶包成食品洒入江心,说是为了粘住鱼虾的嘴。后来,每年农历5月5日这一天,人民都用划龙舟、吃粽子等方式来纪念屈原。现在,也是如此,提起爱国主义英雄人物,人们自然会想起屈原。

屈原不仅中国人民爱戴他,他也活在世界人民心中。早在唐朝时期,屈原的作品就已传到日本。1852年,《离骚》一诗有了德文译本传到欧洲。目前,屈原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的珍贵财富。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得到全世界人民的热爱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