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化艺术的故事(中华典故故事全集)
9754800000003

第3章 人面桃花

【释义】面如桃花,泛指爱慕而不得再见的女子以及由此引出的怅惘心情。

【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唐朝中期,书生崔护正走在赶往长安的路上,准备去进京赶考。

那时候,进士考试都选在风和日丽、空气清新、万物充满生机的春天,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春闱”。

崔护人虽然生得俊逸潇洒,性格却孤高自傲。所以他一路行来,从不愿与他人结伴,只是自己独行、独宿、独食。

清明节这一天,一改以往阴雨纷纷的天气,气候格外宜人。和煦的春风,暖人的春阳,杨柳婆娑舞,鸟儿枝头唱,一派明媚春光。

崔护心情格外好,他一人出外踏青,信步来到郊外。行走之间,猛一抬头,他发现不远处有一条小径,小径被繁枝茂叶掩映着,十分幽深。小径尽头,野花爬满竹篱,篱笆墙内是掩映在红花绿树之间的村舍。远远看去,格调超凡脱俗,景致高雅宁静。

崔护看到此处如此清幽,觉得这里的主人也一定风雅可人,不觉涌起了要去拜访那里主人的念头。想到这里,他快步走去,轻轻地叩响柴门。门开处,闪出一位年轻的姑娘,只见姑娘礼貌大方地问道:“相公,您是找人呢?还是有事?”

崔护见出得门来的是位姑娘,反而觉得自己有些唐突,对姑娘说:“走得路远,觉得口渴,讨一碗水喝,望行个方便。”

姑娘听后,悄声说:

“相公请稍候。”

然后转身回屋去取水。

望着姑娘袅袅婷婷的背影,崔护不觉有些发痴。他接过姑娘递过来的水,一边喝,一边偷眼相看,只见那位姑娘依在桃树下,双眉如画,眼如秋水,面似桃花,蜂腰纤细,楚楚动人,爱慕之情不由从心底升起。

第二年春天,崔护旧地重游,见绿柳含春,宛然昨日;桃花盛开,一如去年。崔护又来到村舍前,见茅屋依旧,但双扉紧锁,一股物是人非的惆怅油然袭来。他情不自禁吟出一首《游都城南庄》诗,题在门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罢诗,崔护满怀惆怅地回到寓所,倒头便睡。

又过了些日子,崔护无论如何也无法排遣积压在心头的愁绪,又鬼使神差地沿老路走到村舍前。

他走到门前,突然听到有老人的哭声,不禁心中诧异,推开柴门来到院中,经询问,才知道老人在哭自己的女儿。

老人告诉崔护,他以前遇到的那位姑娘是他的女儿。崔护那天题诗走后,他女儿看到那首充满真挚情意的诗,便深深地爱上了崔护,可崔护一去没再回来,女儿便害了相思病,这不,刚才一急竟死去了。

崔护听了老人的话,悔恨不已,也放声痛哭。他哭自己遇到如此好的姑娘,却未曾开口表白心愿;他也哭自己竟因一首诗断送了心爱姑娘的性命。崔护越哭越伤心。

不料,他的痛哭却惊醒了那位“死”去的姑娘,原来那姑娘只是昏厥过去了,老人见女儿醒来,万分高兴。不久,便为他们举行了婚礼。

后人多用“人面桃花”这句成语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