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人生真谛
9751700000112

第112章 论狡猾

——[英国]培根

狡猾是邪恶与聪明的结合体。虽然狡猾与机智有所貌似,但却很不相同——无论是在诚实方面,还是在才智方面。例如有人赢牌靠的是在配牌时捣鬼,但牌技终归不高;还有人虽然很善于联络人心投机倒把,但终归身无一技,做不得实事。

须知,善攻心计与理解人性并不能等同视之。有许多很世故很会揣摩人的脾气性格的人,却并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这种人所擅长的是阴谋而不是研究他们的能够猜透某种类型的人,但也只限于这几种,一旦改型,老一套就会吃不开,所以古人鉴别人才的那种方法——“让他们到生人面前去试试身手”,对他们是不适合的。

事实上,狡猾的人与初入商界做小生意的人相差无几,在这里,我们不妨细看其真面目。

有一种狡猾人专门会察颜观色。因为世上许多诚实的人,都有一颗深情的心和无掩饰的脸。但这种人一面窥视你,一面却假装恭顺地瞧着地面,就像许多“耶稣会员”那样。

另一种狡术颇为隐蔽,把真正要达到的目的掩盖在东拉西扯的闲谈中。例如有一名专管财政的官员,当他想促使女皇签署某笔账单时,每一次都先谈一些其他的事务,以转移女皇的注意力,结果女皇往往不留意那张要她签字的账单,而爽快地签字了。

还有一种方法是在对方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势下,突然提出一项建议,让他在仓促中做出草率的决定。

当一个人试图阻止一份优质方案被通过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首先由自己把它提交上去,但提交的同时又要恰到好处地加以解释以引起领导及众人的反感,因而使之得不到通过。

欲言又止,似有难言之隐的表述方式,正是刺激别人加倍地想知道你要说的东西的妙法。

如果你能让一件急于表白的事被别人逼得毫无退路时才娓娓道来,那么,它的可信度将上升几个百分点。例如,你可以先作出满面愁容,引人询问原因何在。波斯国的大臣尼亚米斯就曾将这种做法施于他的君主。有一次他生情并茂地对他的国王说:“我过去在陛下面前从没有过愁容。可是现在……”

对令人不愉快或难以启齿的事,可以先找一个中间人把话放出去,然后由你从旁证实。罗马大臣纳西斯在向皇帝转告皇后与诗人西里斯通奸时,就是这么办的。

若你不想把自己置身于某件事当中,但又要说明此事时,你可以采取借代方式,例如说“听人家说……”或“据别人说……”等等。

我知道一位先生就是这样做的,他每次都把最想托别人办的事情写在信的附言里,使用“顺便提及”这一种格式,好像这只是受人之托,不好回绝似的。

还有一位先生,他在演说时总是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后说,好像这只是忽然想起一件差点忘了的事似的。

我还认识一位先生,他是这样办事的,他常常故意在人前把正想给人看的信件,装作惊惶地假装藏起来,仿佛正在作一件怕被那人知道的事情。这一番表演的目的恰恰是引起那人的疑心和发问,这样就可以把他正想使对方知道的事情告诉那人了。

诱人上当在所有狡猾中似乎是最不容易防备的。我知道有一位先生暗地里想与另一位先生竞争部长之职。于是他对那先生说:

在当今这个王权衰落的时代当部长是件毫无意义的事。”那位正可能被任命为部长的先生天真地认同了这种看法,并且也对别人如此说。结果先说的那位先生便抓住这句话禀报女皇,女皇大为不悦,自然就选用了这位发布谬论的先生。

还有一种被称作“翻烧饼”的狡猾,就是把你对别人讲的话,反赖成是别人对你所讲的。反正两人之间没有任何见证人,上帝才知道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影射狡术便攻于心理。比如对着某人面故意暗示对别人说“我不会干某种事的”,言外之意那个人却会这样干。罗马人提林纳在皇帝面前影射巴罗斯将军,就采用了这个办法。

一些人专在离奇古怪之事上下功夫。当他要向你暗示某种东西时,便讲给你听一个有趣的故事。这种方法既保护了自己,又可以借人之口去广传你的话。

设问狡术会给人一种成就感。他故意在对话时设问,暗示你做出他所期待的回答。然后你还自以为是的认为这个被他授意的想法,是自己通过思考想出来的。

突然提出一个大胆的、出其不意的问题,常能使被问者大吃一惊,从而坦露其心中的机密。这就好像一个更名改姓的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被人呼叫真名,必然会出于本能地有所反应一样。

总之,狡猾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这里一一展示的目的是敬告那些老实人行事之前多多考虑,以免不明其术而上当。

狡猾中的聪明并非真正的明智。他们虽能登堂却不能入室,虽能取巧并无大成。靠这些小术要得逞于世,最终还是要走进死角的。正如所罗门所说:“愚者玩小聪明,智者深思熟虑。”

生命力是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带来的欢快可以销毁人们面临的一切艰难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