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社会底蕴
9751600000137

第137章 起因

——[英国]雪莱

人生观是智力体系最精密的演绎所展示的。万物以其被感知的方式存在着,人们以“观念”与“外在客体”之名粗浅地对思维的两种类型加以区分,然而,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只是名义上的。同理,依照这种演绎方式,各不相同的个体意识与我们现在正在使用以审度自身本性的东西相类似,这就可能只是一种幻觉。那些所谓标志观念集合体实际区别的符号,“我”、“你”、“他们”,其实只不过是人们用来指示心灵的不同变化的修饰语而已。

不过,请不要误以为这种学说导致了这样一个狂妄的推论,即:我,一个现在正在写作、思考的人,就代表那“一个心灵”。我,只不过是它的一部分。为了排列组合而创设的语法手段才使得我们发明了“我”、“你”、“他们”这些词语,但这根本不带通常附属于它们的那种严格、专一的意义。“理性哲理”为我们带来了那种微妙的观念,如是找到合适的名称来代替它,是相当困难的。我们正濒临为词语所抛弃的边缘。如果我们俯视一下自身无知的黑暗深渊,我们会头晕目眩,我们何等惊异!

不过,事物之间的关系没有因任何“体系”而变更。所谓“事物”一词,我们可将它理解为思想的任何客体,也可以是任何明彻的分辨力对之进行思考的思想。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仍然未变,并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原材料。

人生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或者说,如何产生出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主宰人生?古往今来,人类煞费苦心地试图对这一问题找出答案,其结果为——诉诸宗教。然而,万物的基础不可能是通俗哲学所宣称的意识,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倘若我们逾越了对意识属性切实体验这一范畴,一切论证将显得多么徒劳无益。因为意识不可能被创造,它只能被感知。于是意识被说成是人生的原因,但是,“原因”一词不过仅仅只是反映出了人类意识的一种状态。它表达的是人们所理解的彼此相关的两个观念相互关联的一种方式。倘若任何人想知道运用通俗哲学来解答这一重大问题是何等力不从心,那么,他们只需不带偏见地回顾一下自己意识中的各种观念是如何发展的就可以了。意识的来源,也即存在的来源,是和意识本身毫不相同的。

你与生俱来的能力所带给你的权力和自由已达极限,不要奢求更多,其他一切全都是奴役、幻想和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