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控制血糖,首先要消除以下几个误区:其一,只注重自觉症状,忽略定期检查血糖。有的患者尤其是广大农村患者,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不查一次血糖。他们认为,没有口渴、尿频、乏力等自觉症状,就不会得糖尿病。事实上并非如此。临床观察,有不少患者直到自己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如白内障、末梢神经炎、心脑血管病时,才意识到血糖又高了,这就无形中给医治增加了难度,因此,健康人也有定期检查血糖的要求,最起码每3个月要查一次。目前有先进的快速血糖检查仪,指尖采血,十几秒钟就出结果,很方便,费用也不算高。其二,拒用胰岛素,延误病情。目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三大类,中药、口服降糖西药及胰岛素。它们各有自己特定的知用区。只有掌握适应证,对症下药,才能显现。否则,该用不用或不该用而用之,必然影响疗效,甚至给患者造成一定恶果。但临床上发现有为数不少的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持有不正确的看法:有的认为胰岛素有“瘾”,一打上就丢不掉了;还有的人错误地认为打上胰岛素后会变成Ⅰ型糖尿病,再吃药就无效了等等。不听医生的劝告,固执地拒绝使用,使病情恶化严重的会累及生命。近期,美国和加拿大的医疗中心报道:用强化胰岛素疗法使血糖长期维持在正常水平,能够理想地防止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及神经病变,值得借鉴。其三,偏听虚假宣传,上当受骗。糖尿病是个世界性的疑难病,目前的医疗水平尚无法彻底治疗此病。尽管如此,仍有些患者偏听虚假宣传广告,到处乱求医,一直得不到系统治疗,其后果只能是病情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的反而恶化。
4.提高认识,掌握技能
患了糖尿病后,一方面要采取综合疗法把血糖控制正常;另一方面,努力提高预防意识,掌握技能,这对预防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着极大的好处。预防并发症必须了解其发病特点。各症特点本书前面已分别做了介绍。
糖尿病控制不佳容易发生并发症,而并发症反过来又影响糖尿病的控制,二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给治疗上带来极大困难,因此要求患者要提高认识,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积极防治感染,及时处理各种应激情况,如发生骨折、外伤时应到医院求治,不要拖延;合理控制饮食,不要进过量的脂肪食物或主食量过低,以预防饥饿性酮症;对胰岛素的用量要根据具体情况(饮食、活动量等)及时加减,以保证体内有足够的胰岛素,尤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不要随意减量或中断胰岛素治疗;利尿药、升压药、糖皮质激素等要应用得当,以免引起体内高渗状态而发生高渗性昏迷;定期到眼科检查眼底,密切观察眼并发症;定期做微蛋白尿试验,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肾病,及早治疗;定期做神经电生理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尽早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定期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可早期发现糖尿病合并心脏病。
总之,只要人们在思想上不惧怕糖尿病,心理上坚定可以战胜它的信念,实际生活中采取得力措施,糖尿病的预防工作就一定能做得更加成功,就有可能把糖尿病的发病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对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是大有益处的。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方案
1992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糖尿病预防研究大会上提出了积极开展糖尿病三级预防的问题,并达成了共识。
1.一级预防
预防对象是那些糖尿病易感人群和已出现糖尿病潜在表现的人群,有针对性地通过改变和减少不利环境、行为因素,采取非药物或日常生活行为的干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具体来说,预防对象包括以下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从我国传统生活方式改变为现代生活方式,或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及从体力活动多到静止生活方式的人群;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巨大儿或畸形者;高血压、高血脂、过早动脉硬化及早发冠心病者。
防止和纠正肥胖;严格注意对高脂肪饮食的摄入量,饮食以非精制富含可溶性纤维素食物为宜;避免或少用对糖代谢不利的食物;增加体力活动;早期发现妊娠期糖代谢异常者必采取预防糖尿病的措施;妊娠时营养不良,分娩的孩子体重低,以后也有发生糖尿病的可能;妊娠期患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分娩的孩子将来易患肥胖症、糖尿病,病情较轻的可以通过饮食调节血糖水平,严重的须通过胰岛素治疗,使血糖值趋于正常。对于Ⅰ型糖尿病前期的预防措施为:新生儿及早期婴儿应尽量用母乳喂养,不吃牛奶;服用自由基清除剂,如烟酸胺;早期用胰岛素治疗使胰岛细胞休息,可减少胰岛的自身免疫反应;使用免疫调节剂。
2.二级预防
预防对象主要是那些症状不明显或糖耐量异常者,以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异常糖耐量诊断标准及提高人群对糖尿病知识的措施很有价值,对高危人群即Ⅱ型糖尿病第一代亲属、肥胖者、有妊娠期糖耐量异常或巨大儿生育史或不正常精耐量史者、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脂代谢紊乱(特别是高甘油三酯)者及40或50岁以上人群进行筛选,这种作法意义深刻,对检查有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者的早期治疗起着引导作用。
3.三级预防
目的是延缓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预防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如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及感染等。预防慢性并发症,关键是对新发现的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者尽早和定期检查有无大血管病变(冠心病、脑血管病、下肢供血不足、足坏疽)及微血管病变(肾及视网膜病)。措施是早期积极控制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并要认真控制肥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吸烟、大量饮酒等不利因素,注意劳逸结合、饮食合理,适当体力活动及正确的药物治疗。
三、糖尿病如何监测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病,要坚持长期治疗。另外,糖尿病本身病情也不断发展变化,治疗方法也要随之改变。而糖尿病的监测更是需要患者本人来亲自完成,因此,只有糖尿病患者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糖尿病监测知识,掌握了一些糖尿病监测的基本技能,才会主动、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监测。首先,糖尿病患者必须清楚监测都包括哪些方面。实际上糖尿病患者至少应进行以下几项内容的监测:临床表现、血糖水平监测、胰岛功能监测、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因素(肥胖、血脂、血压等)的监测、糖尿病并发症的监测。
当然,部分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不是很显著,但是,只要用心观察还是有一些蛛丝马迹的。我们应该注意有没有“三多一少”,有没有疲乏无力;还应该注意观察有没有心慌、出汗异常;经常观察尿量、尿的颜色是否有特殊变化;大便是否规律、正常;视力是否有变化;双足的温度、颜色是否正常。对于一些异常表现,不管它有多轻微,都有必要去医院检查一下。不要自己妄加判断,自认为“可能是没休息好造成的吧”或“一定是不小心……”,这时候的疏忽大意,有可能使你失去某些病的早期治疗机会,造成终生遗憾。对糖尿病的态度,一概是“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
对于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说,必须把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所以说对血糖的监测会反应治疗方案的实际效果;血糖又非常容易变化,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血糖水平,所以需要通过血糖的监测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是与胰岛β细胞功能密切相关的疾病,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监测可以帮助糖尿病的分型,可以帮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指导用药;可以帮助观察治疗效果等。
实际上,影响糖尿病并发症的因素不单单有血糖一项,其他一些因素如高血压,高胰岛素,血脂紊乱等也可引发糖尿病并发症。要达到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有效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则必须随时监测是否存在这些危险因素,如果已经存在,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到目前为止,尽管积极治疗糖尿病,但并发症并不能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完全避免。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延缓并发症的发展、恶化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的先兆
糖尿病患者有30%~80%可表现出皮肤的病变,一旦出现了这些皮肤损害,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所以尤其要引起注意。
1.皮肤爱感染
糖尿病发病时,病人的血糖升高,皮肤组织的糖原含量也增高,这样就给霉菌、细菌创造了生长的环境。有1/3的糖尿病病人并发有皮肤感染,例如,病人经常患有疖肿、毛囊炎、脓瘤病和痈肿等细菌感染。
糖尿病患者在口腔部位经常出现“鹅口疮”,鹅口疮是由一种称为“念珠菌”的霉菌感染引起的。念珠菌感染还可以发生在指甲、男性的外生殖器龟头上。皮肤上的癣病也是由于霉菌感染造成的。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手癣、体癣、股癣、足癣等癣病。
2.皮肤爱瘙痒
糖尿病病人合并有皮肤瘙痒症状的,占病人的l/5。这种瘙痒是一种全身性的、且非常顽固的症状。在糖尿病的早期,这种瘙痒症状非常多见。当病人经过治疗,病情有明显缓解的时候,皮肤瘙痒也可能逐步消失。有的糖尿病病人患有周围神经的病变。例如感觉异常,包括有皮肤麻木、针刺感、疼痛感或灼痛感等,所以有些病人在没有发现糖尿病以前,经常先到皮肤科检查。有的病人下肢出汗减少或无汗,而当环境温度增高时,患者其他部位出汗增多。
3.发生“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血管和神经病变而造成的供血不足、感觉障碍、并伴有感染的脚。其特点是创面愈合缓慢,甚至迟迟无皮肤生长的现象,这是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患者感觉神经严重受损,从而使其痛觉、温度减退,甚至丧失。痛觉的减退可使患者不能感觉到鞋内异物和鞋的挤压,易导致外伤和摩擦伤。而温度的减退可导致烫伤和冻伤。深部感觉减退的患者不能及时调节关节负重,可导致关节畸形,加大摩擦伤的机会,从而诱发足坏疽。
4.糖尿病性大疱病
糖尿病性大疱病是一种发生于患者手脚处的皮肤并发症。这种水疱突然发生,反复出现却没有任何自觉症状。水疱大小不等,疱壁薄,疱内是澄清的液体,疱的外面也没有红晕。一般经过数周可以自愈,或者消退后在皮上遗留有色素沉着。这种大疱病往往发生在糖尿病病程长、全身状况差并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身上,甚至可以导致死亡。
5.糖尿病性黄瘤
糖尿病性黄瘤是指膝、肘、背部或臀部的皮肤上突然出现成群从米粒到黄豆大小的黄色丘疹或小疙瘩(医学上称为“结节”)。这种黄瘤表面有光泽,一般没有瘙痒等自觉症状,摸起来略比周围的皮肤硬。
6.糖尿病性皮疹
这种皮肤改变常发生在小腿前面,开始时是圆形或卵圆形暗红色的丘疹,直径只有0.3厘米左右。这种丘疹有的分散存在,有的则群集在一起,表面上有皮屑。皮疹消退以后,皮肤上会出现局部萎缩或色素沉着。
7.糖尿病性硬肿病
患有糖尿病性硬肿病的病人,背部、颈部及肩部的皮肤潮红肿胀,肥厚隆起,用手按压时,不会出“坑”,用手也捏不起这里的皮肤,皮肤表面的毛孔扩大,局部有像被火烧一样的灼热感觉。这种病情可以持续许多年,只有当糖尿病控制以后,才能逐渐好转。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是困难的,但只要中年朋友提高警惕,不讳疾忌医,重视一些异常症状,就会大大减少误诊、漏诊的机会,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血糖的监测方法
血糖的监测方法一般分为静脉抽血化验血糖和用指尖血测定血糖两种。手指尖的血是毛细血管的血。静脉抽血需要去医院化验,化验过程繁琐,等待时间长,每次化验需要抽的血也较多,给患者带来的痛苦也大;指尖血测一般可以用袖珍式快速毛细血管血糖仪来监测。血糖仪方便、快捷,需要血少,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少,又好操作,患者不必去医院即可自己监测,所以,已经成为监测血糖、评价糖尿病治疗效果、指导糖尿病患者用药的主要手段。
有时用血糖仪测定的血糖值与静脉血化验值有一定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静脉抽的血送到化验室后,先要去除血液中的细胞等,只用其中的血浆或血清做化验;而快速血糖仪用的是从血管中抽出的未经处理的血,也就是不去除血液中的任何成分,所以二者的血糖值本身就有差别。一般血浆的血糖值比全血的血糖值高10%~15%。另一方面,在同一时间内,毛细血管中的血糖水平与静脉血的血糖水平,本身就有一定的差别,尤其是餐后血糖。假如用同一种方法、在同一时间,来测量同一个人的静脉血和毛细血管血,两者的结果也定会不一样。一般进餐后毛细血管血的血糖比同一时间的静脉血的血糖值高1~3毫摩尔/升。
为了保证快速血糖仪的准确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血糖仪前要进行培训,由专业人员为患者讲解和示范,并由患者当面操作一遍,只有患者能熟练应用后才可准许自行使用。
(2)对血糖仪进行质量控制。根据每批试纸编码不同以及各种血糖仪的不同操作方法,在换用不同批号试纸时,要给予调整;定期用标准试纸或质量控制液进行测试,以确定仪器是否正常运行及结果是否在标明的范围内。
(3)试纸或传感电极过期或贮藏不当也可造成血糖测试不准确。潮湿可加速试纸失效,所以要及时把瓶盖关严。
(4)定期清洁和保养机器,用醮清水的棉棒或软布清洁测试区,清除血渍、灰尘等,避免使用酒精、含氨的清洁剂、玻璃清洁剂,腐蚀性清洁剂等。
糖基化血红蛋白的测定
实际上1、2次的血糖值并不能真正反映出血糖的阶段水平,要想知道血糖的阶段值可以测量血糖的糖基化血红蛋白。糖基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血糖升高,合成的糖基化血红蛋白就增加;血糖降低了,新合成的糖基化血红蛋白就也就随之降低。但是已经合成的糖基化血红蛋白在2~3个月内并不减少,而是恒定不变的。因此,该指标稳定性强,不受各种偶然因素影响。近年来,已把它作为评价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糖基化血红蛋白不能反应血糖的变化规律,所以不能以它替代血糖的测定。正确的作法是血糖与糖基化血红蛋白结合起来观察。但要注意的是贫血患者的糖基化血红蛋白不能准确反应血糖的真实水平。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每3个月化验一次糖基化血红蛋白。
如何监测尿糖
尿糖可作为监测血糖的间接指标。当血糖超过“肾糖阈”时,血糖就会通过肾脏从尿中漏出。“肾糖阈”也就是血糖从肾脏漏出的“门槛”。血糖超过肾糖阈,就会通过肾脏从尿中漏出,低于肾糖阈,就不会从尿中漏出。血糖越高,尿糖越高。尿糖测定有尿糖定性和尿糖定量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