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糖尿病饮食与防治(生活必备丛书)
9740700000020

第20章 糖尿病自然治疗与辅助措施(6)

还有两种用脉率表示运动强度适中的方法,即老年人运动中最高心率不超过120次/分,中年人最高心率不超过130~140次/分,运动后收缩压不超过180毫米汞柱,身体微感疲劳,但能较快恢复为宜。另一种更为简学的方法是运动后心率加年龄为170次/分,也就是170-年龄=运动后的脉率,这样的运动量属于中等强度。比如50岁的人,运动后脉率应达到120次/分为适度的运动。

另一种方法是根据运动时的感觉判断运动强度。最大强度运动则表现为非常吃力,有受不了的感觉。最大耗氧量60%的中等强度运动表现为运动时有累的感觉,但并不吃力,运动后的第二天感到舒服。如果运动时很吃力,运动后的第二天仍感到疲劳无力,说明有点过头,如果很轻松,则强度不够。最大耗氧量40%的中等运动强度,有一点点运动的感觉,比较轻松。轻度运动强度,感觉到很轻松的活动。

2.运动时间的安排

当确定了合适的运动以后,要想达到治疗目的,运动的持续时间必须每次在30~60分钟,每日一次,或每周至少4~5次,并持之以恒。为了不半途而废,最好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趣味性强的集体性运动项目,起到互相督促的作用。

在何时去运动的时间安排上,是以防止运动时及运动后的低血糖发生为原则。避开胰岛素分泌的高峰期,或降糖药物作用的高峰期。具体地讲,Ⅰ型糖尿病患者,应在餐后1小时后,开始轻度运动有利于降低血糖。延长运动时间比提高运动强度对血糖控制更有利,但延长运动时间一定要避开药物作用的高峰期(一般注射普通胰岛素2小时后为药效最高峰)。对于Ⅱ型糖尿病患者,上午11点钟是机体胰岛素作用最强的时候,此时要避免运动。所以建议运动时间选择在早餐后1小时进行。

糖尿病患者的典型运动方式

糖尿病患者运动锻炼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散步、步行、跑步、骑自行车、广播操、各类健身操、太极拳、球类活动、游泳、滑雪、划船等。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及爱好选择。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

1.步行

步行速度因人而异。全身情况较好的轻度肥胖患者可快速步行,每分钟120~150步;不太肥胖者可中速步行,每分钟110~115步;老年体弱或心功能不全者可慢速步行,每分钟90~100步。

步行不同于散步,它坚持以一种较快的速度步行一段距离。一般选早晨或晚上,在平坦的大街或公路边进行,每次半小时至一小时,步行3~5千米为宜。步行速度可采取快慢结合的方式,即快步行走5分钟,然后慢速行走(相当于散步)5分钟,然后再快行,这样轮换进行。

开始进行时,每天半小时即可,以后可逐渐加大到每天1小时。可分早晚两次进行。在山坡地区可采取上下坡轮流进行的方法,即上坡行走5分钟,然后循原路下坡行走,然后再上坡、下坡,保持同一步速。

2.慢跑

慢跑的运动量属中等或较大,适用于有锻炼基础的轻型患者。慢跑时要求由足跟着地慢慢过渡到脚掌着地。慢跑时要注意脉搏,当脉律不齐或过快时应减慢速度或步行。慢跑持续时间每次以15分钟为宜,逐渐延长至20分钟。

3.走跑交替

体力不足者常用步行和慢跑交替,步行30秒钟后跑20秒钟交替进行,并逐渐缩短步行时间,延长慢跑时间。

4.太极拳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运动。它汇集了我国古代保健体操的精华,几百年来非但历久不衰,而且还引起中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我国医疗体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仅从生理解剖的角度看,太极拳就有如下几个优点:

(1)太极拳动作柔韧、稳定、圆活、缓慢,特别适宜上了年纪的人和体弱有病的人(尤以慢性病为宜)练习。练拳时,腕、臂、肩、胸、腹、背等全身各部肌肉均须放松。柔和的练习和肌肉的放松使人感到轻松、舒畅,可以使大脑皮层得到“安静”、“休息”。

(2)打太极拳时“用意不用力”,所有动作都要以意识作引导,安详中兼带全神贯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更好的调整。

(3)太极拳是一种动中有静的全身性运动,全身各大肌群和关节都参加活动,因此长期练习有助于使关节运动灵活,关节韧带弹性改善,肌肉力量得到增强。

(4)打太极拳时呼吸要调整得深沉稳定,匀细深长,特别是太极拳运动要“以腰为轴”,腰部动作多,所以能活跃腹腔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

(5)太极拳运动量可大可小,男女老幼、体强体弱都可练习。例如,体弱的患者练习时可把式子打得高些,或只打简化太极拳,体质好的则可把式子打得低些。

(6)太极拳动作复杂,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协调性和平衡性要求很高。患者只有经过长期认真锻炼,贯气、精、神于一身,才能做到既舒展大方,又能强身健体。

各式皆可,初学以简化二十四式为宜。一般每作一遍,放松休息3分钟,再作一遍,每次30分钟,早晚各一次比较合适。具体实行方法可参有关书籍,或请老师指导。

5.广播韵律操

可根据兴趣选做一种,多于工作间隙或空闲时间进行,每次10~15分钟,上下午各一次。也可选择早晚时间,每次30分钟左右。本法简单易学,活动量适中,适合于各种情况。但过于激烈的健美操、老年迪斯科等,应视身体状况慎重选用。

6.骑自行车

选早晚时间,或上下班时进行,每天两次,每次半小时至1小时,骑行速度以15~20千米/时为宜,太快则劳累,太慢则无锻炼效果。也可在空闲时间进行,或选择坡度不大的山坡公路,进行上下坡轮换锻炼。

7.室内运动

适合于后期有多种并发症的患者,或身体比较虚弱者以及住院患者。以下几项可作为参考项目:

蹲下起立:开始时,每次做15~20次,以后可增加至100次。

仰卧起坐:开始时,每次做5次,以后逐渐增加至20~50次。

床上运动:分别运动上、下肢,做抬起放下、左右分开等动作。对卧床患者较为适合。

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

运动可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儿茶酚胺、生长激素、皮质醇及胰升糖素显著增加。当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严重缺乏时,急性运动使肝糖输出显著增多,而不伴有葡萄糖的利用增加,会使血糖增加,病情加重。此外,急性运动又可对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产生不良影响,运动时肌肉血流增加,肾血流减少可使糖尿病肾病加重;运动时血压上升,增加玻璃体和视网膜出血的危险性。因此,尽管运动锻炼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应避免出现事故,应从较轻的体育活动开始,待适应后再逐步增加运动量,从而达到健康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运动锻炼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1)避免早晨空腹时运动。正常人习惯早晨空腹时运动。而糖尿病患者不可,因为糖尿病患者此时体内胰岛素很少,而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多,此时运动容易出现高血糖而发生酮症,所以应避免。

(2)参加运动治疗都应随身携带疾病卡,写明姓名、住址、联系电话、疾病名称。以便在运动中发生意外情况及时处置,此外还要备少量易吸收的糖(葡萄糖),以便低血糖时服用。对糖尿病酮症等也最好有一定的了解。

(3)对Ⅰ型糖尿病,运动时要注意低血糖问题。不要在运动时肌肉活动处注射胰岛素,以防胰岛素吸收过快造成低血糖。运动前稍增加饮食量或减少胰岛素用量,以防运动后出现低血糖。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在胰岛素作用最强时刻(上午11点,下午4点)应避免体育运动,因为此时运动易发生低血糖。

(4)患者出现应激状态暂时停止运动,待应激状态解除后再恢复运动,应激状态可由各种感染、创伤、手术、严重精神刺激等因素引起。

(5)已确诊合并糖尿病肾病者、活动性视网膜病者、有糖尿病末梢神经炎者,不宜参加剧烈或复杂的运动,以防病情加重发生意外。

(6)重症糖尿病者,清晨未注射胰岛素时不要进行体育锻炼,因此时体内胰岛素很少,容易出现酮症,对健康不利,运动应在注射胰岛素后并按规定进餐以后进行。

(7)运动疗法要求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只有达到运动量才能真正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但运动量又不能过大,否则会使病情恶化,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从短时间轻体力活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最终确定一适合自己本身情况的运动量,一定要以运动后不感到疲劳为限。确定了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后要长期坚持。除不宜锻炼的情况外,应当长年累月持之以恒。

(8)运动疗法、饮食疗法、药物疗法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哪一种疗法,而饮食疗法又是糖尿病最基础的治疗方法,只有按要求控制饮食,再辅以运动和药物的治疗才能获得最满意的疗效,所以运动疗法必须在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

三、心理疗法

由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内外医学界越来越重视心理疗法。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心理疗法是糖尿病三大基本相配合的疗法,只要恰当地运用并坚持三大基本治疗,即使不用药,轻型患者也可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使用药物治疗的中、重型患者疗效发挥得更加充分。除运动疗法的禁忌证外,三大基本疗法几乎对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值得重视的。

心理疗法的目的在于消除患者心理、社会紧张刺激,获得对自身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忧郁、焦虑等精神状态,达到心理平衡,从而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减轻、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进展。当然,心理疗法不能取代药物疗法,机体治疗与精神治疗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心理疗法的形式

糖尿病虽然是终生性疾病,但只要科学地对待它,遵循治疗原则,一定可以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从家庭医学的角度看,施行心理疗法主要是患者的亲人。心理治疗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发泄情绪

若长时期郁闭情绪,往往容易导致疾病;在生病以后,若这种郁闭情绪仍存在,会促使病变继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高声的叫喊、谩骂、歌唱等使郁结的情绪释放,对痊愈疾病大有帮助。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长时间的精神郁闷、沮丧会导致体内产生某种对身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果想哭就痛快地哭一场,以便有害物质能够通过眼泪排泄出去,如果抱着“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宗旨隐忍不哭,对疾病是很不利的。现代某些国家建立了供人发泄情绪的场所,提供了自我心理治疗的条件。在家庭里,这种方法是较好应用的。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患者有意或无意地发泄,家庭其他成员应该能够谅解和容忍,而不应横加指责、压抑。

2.释疑解惑

由于某种症状而心生疑虑,从而导致病患,此时较好的治疗方法是消除患者的疑虑,或用语言讲解道理,或用事实证明是非。疑虑一旦消除,疾病便可能获愈。有人偶尔出现一次胸痛,便怀疑自己患了恶性肿瘤,而这种情绪久而久之便导致了真的疾病。此时如果患者家属深知这一过程,便可敦促患者上医院去作检查,消除其疑虑。

3.顺情从欲

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顺从患者的意志和愿望,尽量满足其久久追求的需要和愿望,用以治疗欲求不遂所导致的病症。一般情况下,此类患者得到满足后病情减轻,甚至痊愈。

4.说理疏导

针对患者心理症结,通过辨证观点,使患者在人生哲学方面有更深刻的思考,从而使患者心绪更加良好。在说理疏导方面无一定成规可循,以耐心、交心、诚恳为原则,要善于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来说服患者。

5.以情胜情

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心理疗法。根据中医基本理论,人之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分别由心、肝、脾、肺、肾主宰;七种情志遵循五行生克的规律而互相制约,当某一情志过盛而导致疾病时,即可人为地引导出患者与其相克的情志,使之相互作用,从而治疗疾病。使用以情胜情时,要有针对性,要巧妙;勿使患者生疑,要精心设计诱发产生相克情志所需要的刺激量,全体家庭成员都要积极配合。

6.移情转意

人患疾病时,由于常虑其病,因而情绪低落,心理负担较重,往往存在紧张、恐惧、焦虑等消极不利的心理因素。采取适当的方法转移患者对相关事件或病痛的注意力,借此调整气血运行状况,疏通结聚,使患者忘却其病痛,创造坦然无忧之心境,其病便易于趋向痊愈。移情转意多通过患者感兴趣、十分喜爱的事情来实现。此外,只要能使患者注意转移的方法皆可使用,这点对于患者家属来说,往往是很容易做到的。

心理疗法的内容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心理疗法的内容既包括简易精神疗法、认识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性格的培养与管理、糖尿病教育与生活指导,也包括夏令营、观光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患者消除刺激心理紧张的因素,从而有助于疾病的康复。但有些疗法一般要求具备专业知识的心理工作者或相关的医务人员才能施行,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下面介绍几种应用广泛的疗法。

1.短程心理疗法

在自觉信任、加强医患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倾诉、支持和保证的手段,提高患者的认知,消除疾病恐惧或无所谓态度,增强防病治病信心,提高自控能力。还应分析应激因素和负性情绪的致病作用,提供正确的调节方法,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

2.精神治疗

医生在取得患者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同患者交谈,听取患者对病情的描述,了解病情的发展,主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合理解决患者的矛盾心理,使患者对糖尿病有完整的认识,树立战胜糖尿病的信心;同时指导患者解决心理矛盾冲突的正确方法,促使其重新适应社会生活,早日康复。治疗者对患者的态度必须和蔼、亲切、客观、公正。按计划安排谈话内容,重视患者陈述的症状和病情,耐心听取其疾病及生活中的痛苦倾诉。每周会谈2~3次,每次约30分钟。

3.生物反馈疗法

借助于反映心理生理状态客观资料的监护仪器,逐步训练对血压、心率、肌电图、脑电图或皮肤温度等生理变化能够直接感受。根据这些躯体信息的反馈作用,觉察并纠正体内的不良生理活动。当个人学会能够完全按照对认识、知觉和情感反应来直接觉察体内生理变化和作出反应时,就可以逐渐不需要监控仪器帮助。这种采用操作学习原理的生物反馈疗法,可以预防和治疗因紧张刺激而引起的心理功能障碍,让身体各部放松,使机体生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肢体血管病等血管并发症都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