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老年养生保健指南(生活必备丛书)
9740600000009

第9章 中老年养生保健与运动(2)

如何运动能预防骨折

经常进行慢跑和步行的交替运动可有效地防止骨折。如果男子每星期平均行走距离多于慢跑距离,那么他的骨质密度就会增高。而对于女子来说,通常其慢跑距离多于行走距离时,骨质密度才能相应提高。据此,老年人运动应掌握交替方式的适度,各取其相应的交替运动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骨质密度,预防骨折的发生。

如何锻炼能促进戒烟

经常参加锻炼的吸烟者比不常参加锻炼的吸烟者要少得多。不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吸烟少,而且吸烟者在参加锻炼后人数也大大减少,锻炼年限越长,放弃吸烟的人越多。

为什么经常参加锻炼的人不爱吸烟?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良好的锻炼习惯打破了不良的吸烟习惯,如许多吸烟者都有早晨起床后吸支烟的习惯,早晨参加锻炼就顾不上吸烟了。第二,经常锻炼的人对尼古丁的欲望和依赖性明显降低。第三,经常锻炼的人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心情愉快,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借助尼古丁消闷解忧。此外,体育锻炼能保护人体免受被动吸烟的危害。

二、运动养生保健方法

运动预防结肠癌的方法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降低患结肠癌的危险性,有下列三方面原因:运动可增加消化液分泌,促进消化,并能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从而减少潜在致癌物质通过结肠时与结肠黏膜接触的时间;而运动可以增加人体前列腺的生成前列腺素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多参加运动的人较不运动的人接触阳光的机会显著增多,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将人体皮肤中的7-去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维生素D具有促进肠道吸收钙的作用,增加的钙离子能降低结肠内脂酸和胆酸转化为不溶解钙皂的致癌作用。

夏天锻炼防止中暑的方法

夏天天气闷热,运动时体温有时可增高到39℃~40℃。这样高的体温就会引起身体机能、大脑的机能发生障碍,引起中暑。

中暑的症状是头痛、头晕、眼发黑、心慌、心跳、气喘、口渴、恶心、皮肤发烫、抽筋等,严重的会昏迷晕倒,不省人事。

为了避免夏天锻炼中暑,应注意下列几点:

尽量不在炎热的中午进行锻炼。

如果必须在热天远足、行军、划船、劳动或运动,应戴上遮阳帽,以防日光直射。衣服最好穿浅色或白色,要宽松、透气以利于热量散发。

在运动过程中,要增加休息次数,休息时应到阴凉的地方,并喝些含少量盐分的凉开水。

运动的时间切不可过长,特别是没有锻炼习惯的人更应注意。

在运动后立刻用温水冲澡,对消除轻微中暑症状很有好处。

假如不幸发生了中暑要立刻到阴凉处休息,解开衣服,加强通风,喝几口淡盐凉开水。有条件时还可用手或毛巾沾凉水擦拭一下身体裸露的部位,吃些十滴水、人丹等,休息一会儿就可复原。

如果晕倒,也不要紧张,抬放到阴凉处平卧,掐人中穴后就可苏醒。

散步分为哪些种类及方法

老年人容易接受,比较喜爱的运动,是散步。散步简单易行,但不是随随便便走上几步。通常有5种散步法,可供参考。

普通散步法

每分钟60~90步,每次20~40分钟,适合于冠心病、高血压、脑溢血后遗症或患呼吸系统疾病的老人。

快速散步法

每分钟90~120步,每次30~60分钟,适合身体健康的慢性关节炎、胃肠病、高血压病恢复期的患者。

反臂背向散步法

行走时把手背在后腰命门穴,缓步背向行走50步,然后再向前走100步。一倒一前反复走5~10次。适合老年轻微痴呆症、神经疾病的患者。

摆臂散步法

两臂前后做较大的摆动,每分钟行走60~90步,适合有肩周炎、上下肢关节炎、慢性关节炎、肺气肿等病的老人。

摩腹散步法

步行时两手旋转按摩腹部,每分钟30~60步,每走一步按摩一周,正转和反转交替进行,每次散步时间3~5分钟,此法适合患胃肠病的老人。

反常步行健身方法

现代人追求健康的体魄、苗条的身姿,而寓健身、健美于娱乐消遣之中的反常步行健身法,极具大众趣味,很受现代人青睐。

倒退步行法

这是一种新兴的健身法,即双手反剪、倒退行走法,一次走数十米,坚持不停。此法在平地或楼梯上均可施行。逆步退行走能使腰椎、踝关节、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得到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防治腰腿痛。

跳跃步行法

双脚并拢、双臂摆动进行原地跳或行进跳。适当地跳跃能丢弃一身疲惫和紧张,中、老年人与青少年一起跳,更有利于健身、健美。跳跃可健身、健脑。

四肢行走法

指双手、双足着地爬行。此法男女老幼皆宜。对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及脊椎、腰部疾病有良好疗效。

赤脚行走法

这是一种健足防病的锻炼方法。能提高大脑皮质的调节功能,并可预防流感。

倒立爬行法

双手着地,双脚朝上靠墙或依附横空的绳索慢慢移动。倒立慢行2~3分钟,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内脏功能,调节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有健身之效。

快速行进法

又叫“小跑步”法。即跨步时一只脚迅速着地另一只脚又向前抬起。能促进消化系统或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慢性关节炎等病的康复。

原地跑步运动的方法

原地跑步是在跑步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一项简易高效的运动项目。由于它不受场地限制,也不需专门时间,可穿插在学习、工作、家务中间进行,而且运动量、健身效益皆不亚于其他运动,这对快节奏生活的城市市民,尤其是工作忙、惜时如金的中年人来说,是非常适宜的。

原地跑的健身作用同其他跑步一样,是通过提高人体有氧代谢能力和增强心功能来实现的。通过锻炼,首先可以增强呼吸能力,使呼吸变得深而慢。从而既为肺脏赢得了更多的休息时间,又保证了充足的呼吸量,促进了新陈代谢;其次,也锻炼了心脏,表现在单位时间内脉搏跳动次数有所减少,但搏动却越来越有力,这又意味着心脏赢得了较多的时间;再次,心脏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加快,可减少血中胆固醇在血管壁的附着,这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大有好处;此外,还能促进体内多余能量的消耗,预防肥胖。

要使跑步取得健身效果,应注意些什么呢?

跑步前,先做适当的肢体放松动作,如伸伸懒腰、蹬蹬腿、弯弯腰,使全身肌肉逐步舒张,关节得到一定活动,使心脏的运动适应人体运动状况。

跑步时,以脚掌着地,身体尽量上腾,两臂轻松自然摆动,小臂弯曲成90℃,整个动作以下肢动作为主,带动全身运动。开始时先慢跑,身体适应后,再慢慢加速。原地跑的步伐,可用小步跑、高抬腿跑、踢腿跑等交替进行,以避免单一跑的枯燥无味,提高跑步兴趣。每次跑的时间、速度,也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小量开始,慢慢增加。可采用以下方法自我选择:计时跑,从每次跑1分钟渐次增加到3~5分钟。计数跑,从每次跑300步,逐渐增至1000步。计速跑,从每分钟100步,渐次增至300步。

跑步后,做适当的放松运动,如做几节体操,伸展肢体,这对尽快消除运动中产生的疲劳大有好处。

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要想了解自己的锻炼效果,除凭自我感觉外,主要通过测定安静时单位时间内的脉搏与锻炼前安静时的脉搏相比较,即可知道。如果锻炼后安静状态下的脉搏较以前减少,且搏动有力,即获得了锻炼效果。如无变化,则说明运动量还不够。

长跑的学问及方法

长跑锻炼既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又能增进身体健康。但必须掌握要领,讲究方法,否则,用法不当,将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

长跑锻炼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让身体更加灵活。使全身感到温暖后,再脱掉厚衣服开始长跑,但不要一下子脱下过多衣服,这样容易发生扭伤和感冒。要保护好手、耳和面部皮肤,防止损伤。天气寒冷时戴上手套。耳套并经常揉搓易冻部位。

开始长跑锻炼不要心急,运动量的大小要循序渐进。开始几天,跑的速度慢些,距离近些,以后再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逐渐加快速度和增加距离。长跑最好选择泥土路面、运动场或公园,这些场合空气新鲜,而且较为安全。

要掌握长跑的正确呼吸方法,一般是两步一呼两步一吸,也可以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用鼻吸气用嘴呼气,使呼吸节奏与跑步动作节奏协调一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进入呼吸道空气的温度,减轻冷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也可以过滤空气中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呼吸道传染病。如果呼吸方法不正确,跑起来就会缓不过气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造成氧气供应不足,容易发生大脑缺氧而晕倒。遇上大风、浓雾的天气,最好不要长跑,改在室内或院里做操。

遇上大风、浓雾的时候,可以用打拳、原地跑代替长跑。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冻伤或感冒,还可以防止吸入雾中酸、碱、苯、酚、灰尘和病原微生物,引起气管炎、喉炎、眼结膜炎及过敏性疾病等。每次长跑完毕,要找个避风处做肌肉放松活动,及时擦干汗水,穿好衣服,防止着凉。

锻炼脚的主要方法

对脚的保健,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是非常错误的。双脚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十二经络的重要起止部位,被称为“第二心脏”。脚上有很多通往全身的重要穴位,经常刺激这些穴位能治疗全身的疾病。因此做好脚的保健,是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重要方面。

洗脚

勤洗脚能够使精神振奋、心情舒畅,还可预防各种皮肤病。冬天用热水洗脚,能促进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环。劳动过后,用热水烫脚,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防止肢体麻木。睡前洗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良好而温和的刺激,促进大脑皮层进入抑制状态,非常有利于睡眠。

暖脚

人的脚皮肤表面温度维持在28~33℃时,感觉最舒服,如果降到22℃以下,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低于10℃就很容易引发冻疮。所以要注意选择保暖,防水,透气性能好,能使脚保持干燥的鞋袜,并要及时洗换。经常在室内工作的人不要久坐不动,要适当活动,或做做课间操,使脚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和一定的温度。

搓脚心

洗脚后,用右手搓右脚心,用左手搓左脚心,直搓到发红发热为止。具有益精补肾、强壮身体、防止早衰的作用,而且还能疏肝明目,清心安神,促进睡眠,对眩晕、咯血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散步、慢跑或赤脚行

脚底有着与内脏器官相联系的敏感区,步行或赤脚行就能使脚底肌肉、筋膜、韧带、穴位、神经末梢更多地接受刺激,把信号传入相应的内脏器官及与之相关的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又把它传到各个相应器官,从而调整人体全身功能,达到保健全身、防病及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和功能。

高抬脚锻炼健身法

每天至少把脚抬高一次,每次十几分钟,就觉得浑身舒坦。因为当一个人跷起脚之后,脚部的血液就可流回肺部,使心脏得到充分的氧化,让静脉循环活泼起来,大大有利于心脏的保健。双脚跷起高于心脏,腿和脚部的血液产生回流,长时间绷紧的大小腿得到了松弛,双脚就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使身体重新健旺,可增强办事效能。

孩子放学回家后,平躺在床上休息5分钟至10分钟,不用枕头,将两脚抬高于心脏。这种姿势可以使血液从腿流回,使新鲜血液供应到脑。这样使身体和血管松弛一下,对中年人高血压患者或一般用以解除静脉紧张,都是有极大益处的。

现在流行的睡椅,多采用了便于跷高脚的设计。如果坐在摇椅上,又能把脚跷得高过头部,效果会更好。另外,在看电视时,把鞋子脱掉,将双脚放在沙发或椅子上,虽不雅观,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五禽戏运动方法

禽,在古代泛指禽兽之类动物。五禽,是指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戏,即游戏、戏耍之意。所谓五禽戏,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组编而成的一种锻炼身体的功法。

养生机理

五禽戏属古代导引术之一,它要求意守、调息和动形协调配合。意守可以使精神宁静,神静则可以培育真气;调息可以行气,通调经脉;动形可以活动筋骨,利关节。由于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所以,意守的部位有所不同,动作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有所区别。虎戏即模仿虎的形象,取其神气、善用爪力和摇尾、鼓荡周身的动作。要求意守命门,命门乃元阳之所在,精血之海,元气之根,水火之宅,意守此处,有益肾强腰、壮骨生髓的作用,可以通督脉、去风邪。鹿戏即模仿鹿的形象,取其长寿而性灵,善运尾闾,尾闾是任、督二脉通会之处,鹿戏意守尾闾,可以引气周营全身,通经络、行血脉,舒展筋骨。熊戏即模仿熊的形象,熊体笨力大,外静而内动。要求意守中宫(脐内),以调和气血。练猿戏时,着重于内动而外静,体轻身健的目的。要求意守脐中,以求形动而神静。鸟戏又称鹤戏,即模仿鹤的形象,动作轻翔舒展。练此戏要意守气海,气海乃任脉之要穴,为气血之海;鹤戏可以调达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五禽戏的五种功法各有侧重,但又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的功法,如果经常练习而不间断,则具有养精神、调气血、益脏腑、通经络、活筋骨、利关节的作用。神静而气足,气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气动形,达到三元(精、气、神)合一,能够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健康长寿。

练功要领

(1)全身放松练功时,首先要全身放松,情绪要轻松乐观。乐观轻松的情绪可使气血通畅,精神振奋;全身放松可使动作不致过分僵硬、紧张。

(2)呼吸均匀呼吸要平静自然,用腹式呼吸,均匀和能动。吸气时,口要合闭,舌尖轻抵上腭;吸气用鼻,呼气用嘴。

(3)专注意守要排除杂念精神专注,根据各戏意守要求,将意念集中于意守部位,以保证意气相随。

(4)动作自然五禽戏动作各有不同,如熊之沉缓、猿之轻灵、虎之刚健、鹿之温驯、鹤之舒展等等。练功时,应据其动作特点而进行,动作宜自然舒展,不要拘谨。

太极拳运动招术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拳术之一。由于其动作舒展轻柔,动中有静,圆活连贯,精气相随,外可活动筋骨,内可流通气血,协调脏腑,故不但用于技击、防身,而且更广泛地用于健身防病,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养生法。

太极拳以“太极”为名,“太极”指万物的原始“浑元之气”,其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互为其根,此消彼长,相互转化,不断运动则变化万千。因而太极图呈浑然一体、阴阳合抱之象。太极拳正是以此为基础,形体动作以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故观其形,连绵起伏,动静相随,圆活自然,变化无常;在体内,则以意领气,运于周身,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意领气,气动形,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浑然一体。这样看来,以“太极”哲学指导拳路,拳路的一招一式又构成了太极图形。拳形为“太极”,拳意亦在“太极”,以太极之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激发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使生命保持旺盛的状态,这就是太极拳命名的含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