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实用手册(生活必备丛书)
9738000000005

第5章 呼吸系统疾病(1)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占呼吸道急性疾病半数以上。多数是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还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少部分由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引起。

(1)普通感冒。为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类型,多由鼻病毒引起。每人每年可患病数次,经呼吸道飞沫传染,多在冬季发病。

潜伏期短,起病急,一般为中、低度发热或无发热。有畏寒、头痛、身痛及纳差、腹胀、便秘或腹泻和鼻塞、喷嚏、流涕、咳嗽等症状,可有音哑,部分病人有口唇疮疹。

(2)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有高度传染性,可引起暴发流行。病毒的抗原易发生变异,人群对其缺乏免疫,从而引起流行。

潜伏期很短,多为数小时至3天,起病急骤,以全身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可不明显。多有发冷、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不佳,并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痛等症状,病程2~3天,少数重者,可持续高热,可谵妄、昏迷,甚至休克、死亡。轻症者似普通感冒,有全身症状、上呼吸道症状,或有消化道症状,少数可导致肺炎,超出上呼吸道感染范畴。

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多饮开水。轻者不需药物治疗,身热头痛者可用复方阿司匹林,鼻塞者可用1%麻黄素滴鼻,流涕、喷嚏者可用扑尔敏,咽痛者可用杜灭芬喉片或碘喉片。

对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可用吗啉呱,每次01~02克,每日3次。对细菌引起者或伴有细菌感染者,要选用适当的抗生素,例如青霉素G等。

中医中药治疗常用的有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羚翘解毒丸(片)、银翘解毒丸(片)等。

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物理或化学因素刺激以及过敏反应等因素所引起的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多发于寒冷季节,以老年、幼儿及体弱者患病较多。

病症初起有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喷嚏、咽痛咽痒、声音嘶哑、头痛、周身不适或肌肉疼痛、轻度畏寒、发热等。开始时咳嗽不明显或轻度刺激性咳嗽,无痰或少痰,1~2天后咳嗽加重,痰量增多,由黏液转为黏液脓性痰,较重时呈阵发性咳嗽或终日咳嗽。如伴发支气管痉挛时可有气急和哮鸣。

本病应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受凉。患感冒后及早治疗,多饮水,忌烟酒及辛辣之物。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止咳化痰:复方甘草合剂10毫升,每日3次;或咳必清25~50毫克,每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每日3次。兼喘者,茶碱控释片01克,每日2次;或舒喘灵24~48毫克,每日3次。

②抗感染治疗:口服阿莫仙胶囊05克,每日3次;或交沙霉素04克,每日3次;或希刻劳05克,每日3次。肌注青霉素160万单位,每日2次;或克林霉素600毫克,每日2次。

③发热者,给予APC或百服宁治疗。

(2)中医药治疗。

①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中成药:通宣理肺口服液。

②风热犯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咽痛,痰黏色黄或黄白相间,常伴鼻流黄涕,头痛肢楚,恶寒发热,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中成药:羚羊清肺丸,百部止咳冲剂。

③风燥伤肺:干咳少痰,连声作呛,喉痒咽痛,唇鼻干燥,口干,或伴鼻塞,头痛,恶寒发热,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中成药:止咳橘红丸,二毋宁嗽丸。

④痰热蕴肺:咳嗽气急声粗,痰多色黄质黏,面赤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肺化痰、肃肺止咳。

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祛痰灵。

⑤肺热阴伤:干咳,痰少黏稠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中成药:养阴清肺膏。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纤维变化及萎缩变化由感染或非感染等多种原因引起。临床以咳嗽、咯痰、喘息为主要症状。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晚期症状加重,可长年存在。疾病进展可并发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本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病,老年人多见,吸烟、寒冷地区及环境污染较重地区发病率高。

本病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表现,一般咳嗽、咯痰以晨起为著,呈白色泡沫状黏液痰;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时,症状迅速加剧,痰量增多,呈白黏痰或黄脓痰;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和进展,终年咳嗽、咯痰不停,冬秋加剧,并发生喘息;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病史,并除外由心、肺肿瘤、结核等其他可导致咳嗽、咯痰、喘息的病症;每次持续发展最少为3个月,并连续发病2年以上者;肺底可听诊到干、湿啰音,喘息型可闻及广泛哮鸣音。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忌辛辣肥甘饮食及烟酒。加强体质锻炼,提高抗病能力。气候变化时应预防受寒。怡情悦志,避免情志过极。于缓解期经常食用具有补肺益肾的药、食物,如红枣、核桃肉、百合粥、黑豆等。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抗感染治疗:口服阿莫仙胶囊05克,每日3次;或希刻劳05克,每日3次;或安美汀375毫克,每日3次。肌注青霉素160万单位,每日2次;或丁胺卡那霉素02克,每日2次;或克林霉素600毫克,每日2次。静脉滴注青霉素320万单位,每日3~4次;或环丙沙星200毫克,每日2次;或西力欣150毫克,每日3次。

②解痉平喘:口服茶碱控释片01~02克,每日2次;或全特宁8毫克,每日2次;或复方氯喘1~2片,每日3次。喷雾吸入:喘康速、必可酮、爱喘乐气雾剂等。肌注喘定025~05克,喘甚时肌注1次。静脉注射或滴注氨茶碱025克入40%葡萄糖注射液注射,或氨茶碱05克,或喘定05克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每日1次。激素治疗:氢化可的松200毫克,静滴,每日1~2次,喘息减轻后减量停药或改为强的松口服,维持治疗。

③止咳化痰:复方甘草合剂10毫升,每日3次;或沐舒痰30毫克,每日3次;或强力稀化黏素300毫克,每日3次。蒸馏水40毫升、α糜蛋白酶5毫克、庆大霉素4万单位雾化吸入,每日2次。

(2)中医药治疗。

①风寒袭肺:咳嗽声重,或有气急喘息,咯痰稀薄色白,兼有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宣肺散寒、止咳平喘。

中成药:通宣理肺口服液。

②风热犯肺:咳嗽声粗,气粗或咳声嘎哑,痰黏色黄,咽痛,或有恶寒发热,头痛肢楚,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治宜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中成药:羚羊清肺丸。

③表寒里热:咳嗽喘息,咯痰黏稠,恶寒发热,烦闷,身痛,口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滑数。治宜宣肺清热、止咳平喘。

中成药:射麻口服液。

④痰热蕴肺:咳嗽喘息,气急粗促,痰黏色黄,胸胁胀满,烦热口渴,便秘尿赤,身热有汗,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中成药:气管炎咳嗽痰喘丸。

⑤痰浊阻肺:咳嗽喘息,胸满窒息,痰多黏腻,胸脘痞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宜健脾燥湿、降气化痰。

中成药:二陈丸。

⑥肺虚咳喘:咳声低弱,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咯痰稀薄,自汗畏风,或呛咳痰少黏稠,烦热口干,颜面潮红,舌质淡红、苔少剥落,脉细数无力。治宜益气养阴、定喘化痰止咳。

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玉屏风颗粒。

⑦肾虚咳喘:咳喘日久,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或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治宜补肾纳气。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麦味地黄丸。

肺气肿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部分(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膨胀,并伴有气腔壁的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和肺部慢性感染等因素诱发慢性支气管炎,进一步发展而成。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也可逐渐演变为本病。

有多年的咳嗽、咯痰史者,症状多在冬季加重。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气短、气促、胸闷,劳累后加重。合并急性呼吸道感染时,咳嗽、咯痰、气急明显迅速加重,并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及肺动脉高压症。

肺气肿进展至后期,可导致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有慢性咳嗽、喘息病史,伴见气促、呼吸困难、紫绀等逐渐加重的体征。

患者胸廓呈桶状胸,肺部叩诊呈过清音,肝浊音界下降,呼吸音及语音减弱,呼气延长,双肺有时可闻及干、湿啰音。心浊音界变小,心音低钝遥远。

本病的治疗分西医药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1)西医药治疗。

①提高免疫功能:核酪口服液10毫升,每日2次;或转移因子1单位,皮下注射,每周2次;或胸腺肽5毫克肌注,每日1次。

②呼吸训练:每日做呼吸操、锻炼腹式呼吸,吸气时用鼻吸入,呼气时作吹口哨用口呼出,腹部内收。

③氧疗:低流量吸氧。

④平时用少量解痉祛痰药:茶碱控释片01克,每日2次;或酮替芬1毫克,每日3次;或复方甘草合剂10毫升,每日3次。

(2)中医药治疗。

①肺脾肾气阴两虚:喘促气短、动则加甚,气不得续,咳嗽,痰少黏稠,口干,手足心热,自汗盗汗,舌淡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治宜补肺健脾滋肾、益气养阴。

中成药:麦味地黄丸,生脉口服液。

(2)肺脾肾阳气虚损:喘促日久,呼长吸短,动则加重,咯痰清稀,畏寒神疲,腰酸膝软,面浮肢肿,唇面青灰,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补肺健脾温肾、纳气平喘。

中成药:百令胶囊,金匮肾气丸。

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痰中排菌者称为传染性肺结核病。排菌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主要由患者咳嗽排出结核菌经呼吸道传播,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容易感染本病。本病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老年人发病有增加趋势。

结核中毒症状有:长期低热,一日中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日凌晨降至正常,有倦怠乏力、食欲减退、夜间盗汗、体重减轻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