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肺癌)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一般在40岁以后发病迅速上升,高峰年龄国外在55~65岁,国内在65~70岁之间。全国许多大城市如沪、京、津等和工矿区如辽宁鞍山和云南个旧等在近几年肺癌发明率有明显上升。
造成肺癌的因素很多,如吸烟;大气污染;厨房油烟污染;食物中缺乏β-胡萝卜素、维生素A、C、E等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遗传变异亦是肺癌的重要发病基础。
肺癌有以下临床表现:
(1)咳嗽。早期为刺激性干咳,合并感染后,咳嗽加剧,伴发热、气促、痰量增多变黄色。平时不咳者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干咳,应注意检查。
(2)痰中带血,可能是血丝,也可能是整口痰血。
(3)气急和胸痛。癌肿累及胸膜,出现胸水,可引起胸痛、气促。肺癌可引起较重的胸痛、肩痛和背痛。
(4)老年人短期内反复发生同一部位肺炎,对抗生素难于奏效者,或不能完全吸收和消退者应警惕肺癌基础上并发肺炎的可能性。
(5)肺癌发展并波及胸腔内其他部位,可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如纵隔淋巴结转移、压迫上腔静脉,发生眼睑和颜面浮肿、颈静脉怒张、气促不能平卧等症状;侵犯隔神经,频频呃逆而终于出现隔神经麻痹,侵犯喉道神经,引起声带麻痹,声音嘶哑;侵犯心包引起心包积液、积血;侵犯食管可加剧吞噬障碍等。
(6)远处转移。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最多见;还有肋骨、脊椎、肋骨及股骨转移;此外,也有肝转移、脑转移等。都属晚期肺癌。
至今为止,还没有根治肺癌的药物。因此,早期诊断、合理治疗、预防复发是肺癌治疗的关键。为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对有下述表现的患者可进行重点随访:长期吸烟,尤其是吸烟超过400支者(年支为每日吸烟支数×吸烟年者,如每日吸20支,吸20年即为400年支)、接触放射性物质或石棉粉尘者;长期干咳或咳黏液痰、痰中带血、年龄超过40岁者;同一肺或肺叶反复发生炎症,且伴有咳嗽性质改变者;拟诊为“肺结核”行正规抗结核治疗无效,患者肺部阴影进行性增大或阴影空洞不规则、偏心者;出现声音嘶哑、面部浮肿者均应考虑到肺癌的可能性,应积极作痰癌细胞检查、摄胸片或做胸部CT检查。
一旦诊断明确后即应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早治疗,并预防复发。对小细胞肺癌局限期的患者可先做化疗和放射治疗,效果好者择期手术,然后内科治疗。对广泛期的患者可先行化疗,反应好者可行放射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手术者选手术,然后配合适当的化疗预防复发;不能手术者可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化疗、放射治疗。化疗药物可选用长春瑞宾(诺维本)、异环磷酰胺、顺铂、表阿霉素、紫杉醇(泰素)等。此外,中草药和生物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化疗和放射治疗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也有帮助。
胃癌
胃癌是我国的常见癌肿。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城市和农村,胃癌一直为癌肿发病的首位。近年来,生活条件改善,食品质量和保鲜程度的进步,卫生知识的普及以及医疗条件的提高(包括胃镜和胃肠X线检查的普及),在有些城市发病率稍有下降。
胃癌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在55岁左右突然升高,75~79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达高峰。在老年恶性肿瘤中,胃癌约占半数。
一般认为胃癌有下列病因:
(1)胃部疾病。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但只有经过长期演变,胃黏膜肠化生和不典型上皮增生,才发展为胃癌。对一般慢性胃炎,没有上述变化的,不宜一律将其列为癌前疾病。有胃溃疡者,黏膜反复糜烂、破坏和再生,出现不典型增生,约6%~10%可以癌变。其他如胃息肉、胃病作部分胃切除后的残胃,部分可能癌变。
(2)饮食。胃癌与饮食关系密切。长期低蛋白、低脂肪,少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长期营养不良,导致黏膜受损,同时缺乏维生素保护胃黏膜,阻断癌变机制,从而易于导致胃癌。盐腌、熏炸食品中含有亚硝胺、3、4苯肼苡等强烈致癌物质,被真菌污染的霉变食物,以及烈酒、辛辣粗糙食品等,易致胃黏膜屏障损害。经常食用这类食品,可使胃黏膜受致癌的作用而发生胃癌。
(3)遗传因素。其与胃癌的关系尚有不同意见。某些家庭连续几代有胃癌史者,其发病率较没有家庭史者高4倍。但根据日本、美国以及近年来上海等地统计,胃癌发病率有下降趋势,似乎说明环境因素比遗传因素更为重要。
胃癌起病常是隐匿,甚至没有症状或仅有非特异症状,仅在癌肿出现溃疡、出血、梗阻或转移时才有明显症状而被确诊,但往往已属晚期,已丧失有利的根治机会。
临床上出现腹痛、上腹不适、贫血消瘦、食欲减退、呕血、黑便等都要及时进一步检查,但近1/3以上病人起病没有任何症状。
本病早期诊断不能依靠病人自觉症状。凡对患有慢性胃病包括胃炎、胃溃疡等,症状发生改变,疼痛加剧,疼痛节律改变,出现消化不良久治不愈的病人,和自愿作定期检查者,以及胃癌高发区普查对象,应进行界肠X线或胃镜检查。当X线胃肠饮餐检查发现黏膜溃疡,为了确定性质,亦需内镜检查。
内镜直视下如发现胃黏膜褪色、粗糙、小糜烂、疤痕、息肉、扁平隆起等病变,应作活检,常能发现早期胃癌。应用超声内镜可扫描出病变位置、大小,并可判定癌灶深度,以及周围组织和附近淋巴结有否侵袭或转移。
确诊胃癌后的治疗应以手术为主。老年人除了急性或慢性失代偿疾病无条件手术外,年龄不是手术禁忌,不应放弃机会。严重恶液质、癌肿广泛转移者不宜手术。近年来对早期胃癌和原位癌采用胃镜内作局部切除,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化疗常作为术后辅助治疗,或用于晚期不能手术的病例。一般治疗第一年完成4疗程(或4~6疗程)第二年进行2疗程。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胃癌很少应用放射治疗。近年来有人尝试术前放疗、术中放疗和术后放疗。认为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及手术后生存率。
结肠癌
结肠通常称大肠。小肠到达回肠末端为终点,自回盲部开始即是大肠,包括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近肝脏处拐弯)、横结肠、结肠脾曲(近脾脏处拐弯)、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从右向上,拐弯后向左,自右向左横行,拐弯后向下,环绕着整个腹部。大肠各个部位都可生癌,但在我国70%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目前,结肠癌在我国大城市中已成为主要癌肿之一,而且发病率还在增高。国外结肠癌的发病年龄,约2/3超过60岁,我国的高峰年龄为50~59岁期间。
结肠癌的发病原因有3种:
(1)饮食因素。脂肪食品摄食过多,有助于结肠内细菌繁殖,分解脂肪酸和胆盐、胆固醇在肠道代谢等,可产生一些致癌物质。加上食物内纤维含量低,高浓度致癌物质在肠腔停留时间久,与肠黏膜广泛接触,故易致癌。
(2)结肠内腺瘤与息肉,特别是直径大于2厘米或绒毛样腺瘤与腺瘤样息肉易于癌变。多主张在结肠镜内将其摘除。原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长期刺激结肠黏膜可引起癌变。此外曾有报道,血吸虫卵沉积在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引起炎症、肉芽肿和息肉等,长期炎症刺激也会诱发癌变。
(3)家族中有遗传性多发性息肉病易变癌。结肠癌患者常常原有的大便习惯发生改变,如原每日1次变成每日数次或几日才大便1次;原有便闭者突然出现便闭与腹泻交替等。大便带血是最常见和最先出现的症状,病人50%以上有此现象。上段的右侧结肠出血,粪便黯黑;中段结肠出血,血与粪便相混,类似果浆色大便;下段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出血则血色鲜红,与大便相混或在大便表面。
癌肿的部位与症状、体征关系密切。右半结肠癌,特别是邻近回盲部的癌肿,多有右下腹包块,同时伴贫血、低热、全身衰弱以及肠道症状;左半结肠癌常是溃疡癌和环状癌,出现慢性或急性肠梗阻发作,有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直肠癌主要有便血、排便困难及里急后重和痉挛性腹痛等。肛门指诊可了解直肠肿瘤的大小、质地和范围等。
晚期癌肿逐渐增大,腹部可扪及腹块,累及肠道外和腹腔,出现腹水;肝转移可扪及增大的、质硬的肝脏,伴有黄疸;远处转移可至锁骨上淋巴结等。
早期结肠癌可以没有或很少症状。或者仅有大便习惯改变,常规大便隐血出现阳性反应,此时应及时作结肠钡剂检查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有时在检查其他肠道情况时,纤维结肠镜发现早期癌或原位癌,病变小,浸润浅,没有转移,及时摘除(有的可在结肠镜内做摘除)疗效佳。有便血时需与痔疮、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腺瘤等相鉴别,经结肠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一般可以区别。结肠癌在原发部位较隐匿而未被重视,可首先发现为肝大、肝区肿块,此情况应与原发性肝癌作鉴别。
手术治疗是结肠癌的主要措施。虽高龄70~80岁或更高,只要一般状态尚可,亦需争取手术切病变部位,并发症及死亡率并不一定高于青壮年。根除手术后五年治愈率可达50%~60%。
化疗以5-氟尿嘧啶加上甲基CCNU等其他抗癌药物,作术后辅助治疗,或做手术后复发病人不能再次手术者的治疗。已有腹水或转移(如肝)者,化疗有时亦能延缓病情或暂时缓解,但多数效果不佳。
经皮动脉导管插入作介入疗法、免疫疗法、放射疗法等,可根据病情试用中医辨证论治。
膀胱癌
膀胱肿瘤是男性泌尿系中最常见的一种肿瘤。病理上以移行上皮乳头状肿瘤为主,良性者极少见,临床上均是乳头状癌,也有腺癌和鳞状上皮癌。膀胱癌的发病在男性泌尿系癌肿中仅次于前列腺癌而居第二位。
慢性膀胱疾病,如慢性膀胱炎、膀胱结石等,常年刺激、发炎可致癌变;经常接触致癌化合物,如染料、皮革、橡胶、油漆工业,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那西丁类,亦有可能引起膀胱癌变;吸烟可增加尿内致癌物含量,日久可导致膀胱癌变;埃及血吸虫,流行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经常寄生膀胱,引起出血、癌变。我国无埃及血吸虫病,我国流行的日本血吸虫与此病无关。
无痛性全血尿常是本病的主要表现,偶也见到血尿中混有烂肉样组织。膀胱癌位于三角区,尤其合并感染时出现尿频(排尿次数多)、尿急(不时想排尿感)、尿痛(排尿时疼痛)。如肿瘤位于或邻近尿道上口,或增大的肿块可堵塞膀胱出口,小便不通;如肿瘤位于膀胱下口,出血量多时呈血块,也可在排尿过程突然堵塞,小便不通。梗阻时间久可引起肾盂积水;癌肿侵入盆腔,可出现会阴区酸痛,甚至有腹块扪及和并发腹水。
膀胱癌确诊后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取决于肿瘤的大小、部位及浸润深度。表浅、小的肿瘤可经尿道作肿瘤切除和电灼;单个肿瘤浸润较深时可作膀胱部分切除术;肿瘤浸润深、分布广可作全膀胱切除术,但此手术需重建膀胱(一段回肠取代膀胱,上端与输尿管缝合,下端开口于腹壁,让尿液流入尿袋)。
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或作部分切除膀胱,术后复发较多,故每3个月随访1次(送尿检查癌细胞和膀胱检查)。膀胱镜内以高频电灼将复发小肿瘤烧掉,如一年不复发,可延长至半年复查一次。
手术伤口愈合后可作膀胱内化疗药物灌注,如环磷酰胺、顺氯铵铂、喜树碱、丝裂霉素、阿霉素等,对预防复发有效。亦可灌注免疫制剂,如干扰素、白介素Ⅱ等。化疗药物和免疫制剂也可同时用。灌注治疗必须坚持不间断。
乳腺癌
乳腺癌的发病以女性为主,男性很少见。过去女性癌肿以子宫颈癌为主,近来发病已明显下降,而乳腺癌明显上升,已成为女性癌症首位。
乳腺癌发生与内分泌、遗传、免疫、环境和生活方式等都有关系,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雌激素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一般认为月经初潮提早在13岁之前,绝经年龄延迟在55岁之后,女性一生行经时间达40年以上者,乳腺癌发病明显增加。
(2)高龄未婚妇女,初产在35岁以后,或婚后未生育和虽生育未曾自己哺乳者,乳腺癌发病机会增加。
(3)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患此病的危险性增加。已有报道一个家族中几代都有乳腺癌患者的例子。
(4)良性乳腺病如小叶增生、乳晕湿疹等与乳腺癌有关系,但认为尚不足列为一特殊监测指标。
(5)绝经后妇女接受雌激素替代治疗已受到广泛重视和接受。一般认为乳腺癌危险性轻度增加,与剂量和服药时间有关。小剂量、短期服用较安全。大剂量可使体内雌激素积蓄量增高,乳癌危险亦相应增加,特别有家族史和有良性乳腺病者犹然。大量有关口服避孕药与乳癌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两者没有关系。
(6)其他如接触放射线、饮酒、食物等也许有关,某些因素有待进一步证实。近年认为幼年起即大量高脂肪饮食者,常导致体重超重、提早发育、雌激素水平高,与乳腺癌发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