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生实用手册(生活必备丛书)
9738000000032

第32章 儿科疾病(1)

新生儿窒息

仅有不规则、间歇性、浅表呼吸者,则可断定为新生儿窒息。

母体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低血压、休克、严重贫血、慢性心、肺、肾疾病、糖尿病、急性发热性疾病、吸烟等;胎盘早剥、子宫出血、低置胎盘、前置胎盘、过期产的胎盘功能障碍等;脐带脱垂、受压、打结、绕颈、扭转等;母子血型不合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宫内生长发育迟缓、胎心频率和节律异常、早产、过期产等;产时麻醉剂、镇静剂应用不当、急产、产程延长、宫缩过强、骨盆狭小,手术产、剖腹产等;产后新生儿本身呼吸、循环或神经系统疾病等,均可引发本病。

胎内缺氧,首先表现为胎儿心率增快,渐次变慢、不规则,最后胎心停止搏动。胎心率如每分钟超过160次或在100次以下,均为胎内缺氧的症状,提示胎儿娩出后有窒息的可能。胎儿缺氧早期,胎动剧烈,以后正常胎位者,羊水中有胎粪污染,即提示胎内缺氧(臀位产正常儿亦可在产时排出胎粪)。

胎儿娩出后,如有窒息者可根据其皮肤颜色判断轻重程度。若皮肤青紫称青紫型窒息(或轻度窒息),其心音、肌张力、反射等多正常,说明病情较轻。肤色灰白者称苍白型窒息(或重度窒息),其心音弱、肌张力极低、反射消失或迟钝,兆示病情严重。

发现新生儿窒息时应及时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作人工呼吸、供氧等。多数患儿处理后情况能迅速好转,呼吸转为正常,但仍应仔细观察其呼吸及一般状况,并注意保暖,大部分孩子日后发育不受影响;但如窒息程度严重,经抢救后面色仍苍白,并迟迟不能出现正常的呼吸,四肢松弛,这类小儿存活率低,存活者常留有不同程度运动或智力障碍。

预防新生儿窒息要做到孕妇定期接受产前检查以及时发现异常并予以适当的治疗。胎心异常提示胎儿缺氧,应及时给产妇吸氧,并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临产时产妇情绪要稳定,因过度换气后的呼吸暂停可使胎儿的氧分压降至危险水平。此外,产妇用麻醉剂、止痛剂、镇静剂时一定要严格掌握指征及剂量。

新生儿肺炎

(1)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感染可以发生在出生前、娩出时及出生后,所以发病的时间不一。患儿的反应差,食欲不佳、吸吮无力、口吐泡沫,常有呼吸艰难、青紫等表现。有的患儿有咳嗽症状,有的则出现呼吸暂停。大部分患儿肺部有细水泡音,但有部分小儿并无明显体征,需经X线检查才被证实。除根据病原体选用抗菌药物外,气急、青紫者尚需供氧,营养维持和保暖亦很重要。大部分患儿要住院治疗。母亲临产有感染或羊膜早破者,可酌情给新生儿用抗生素预防,新生儿有上呼吸道感染时应及时治疗。

(2)吸入性肺炎。是由于吸入羊水或胎粪引起的肺炎。胎儿在宫内或娩出过程中如缺氧会出现呼吸运动以致吸入羊水或带有胎粪的羊水。足月小儿及过期产儿相对较易发生这种情况。一般在出生后即有气急、青紫等症状,肺部听诊可闻及水泡音。胎粪吸入者较易并发气胸。病情轻者1~2天内症状即可减轻,重症会导致呼吸衰竭。避免宫内缺氧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若已有羊水或胎粪吸入,在刚娩出时应尽量将吸入物吸出。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因血清胆红素升高而引起皮肤及巩膜黄染,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1)生理性黄疸。在生后第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疸高峰期不超过12毫克/分升,早产儿不超过15毫克/分升;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第2周内消退,小儿体温正常、食欲好、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2)病理性黄疸。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分升。黄疸较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黄疸减轻后又加深。有的患儿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有的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

出现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某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应积极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引起死亡或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严重的全身性的细菌感染。由于细菌进入血液循环,不断繁殖及产生毒素而致病,也可以同时停留在某些脏器上,发生转移病灶。

新生儿容易发生败血症,一方面因经过分娩过程时有感染机会,另一方面新生儿本身免疫能力差,皮肤嫩薄,皮下血管丰富等,所以细菌比较容易进入血液循环,尤其当脐部未愈合或发炎时,更易导致细菌侵入。

未成熟儿表现为厌食、拒奶、溢奶、虚弱、面色苍白、口周发青、体重不增长,体温不恒定,可以发热、正常或不升高。足月儿(生后2~4周),多表现发热、精神反应差、吃奶不好、烦躁不安、皮肤老化等。

重症患者可出现不规则的体温、甚至高热,有明显中毒症状,面色苍白,发青或发灰,安静时出现心律增快,黄疸加重,可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败血症常并发肺炎,可见呼吸增快、不规律、呛咳、呛奶,并伴有腹胀、腹泻和呕吐。有时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引起呕血、便血或因肺出血而死亡。早期病例往往局部病灶不明显,只表现为全身症状。因此,当局部症状不重,难以解释全身中毒症状时,应考虑败血症。

虽然新生儿容易发生败血症,但了解细菌入侵途径后,还是可以预防的。

孕妇要做好产前检查,保证孕期健康和接生时无菌操作。对出生婴儿应每日清洁全身皮肤,大小便后清洁臀部,脐带未脱落前,要防止大小便污染,包脐带的纱布应消毒,脐部如有少许渗出或脓性分泌物可用3%双氧水清洁脐部后涂1%龙胆紫,如处理无效应到医院就诊。避免用布擦口而损伤口腔黏膜。室内需保持空气新鲜。孕母如有感冒,喂奶时须戴口罩。婴儿如有皮肤感染、感冒、腹泻等,须及时治疗。

新生儿结膜炎

婴儿娩出过程中,如果产妇阴道内的病菌侵入婴儿眼中,便可发生新生儿结膜炎。倘胎膜早破,胎儿在宫内也可受到细菌的感染而发病。出生后往往也可由于母亲或护理人员的手指和毛巾污染而发病。常见病原菌为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巨细胞包涵体病毒等。

一般在出生时或生后2~3天出现症状,两侧眼睑红肿,有脓性分泌物。由于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所致的结膜炎常发生在温暖季节,发病缓慢,于出生后5~10天出现症状,以结膜下穹为显著,球结膜亦可受到波及,如不予及时治疗,经过1~2周后易迁延成慢性,可长达1年之久,偶可引致脉络膜视网膜炎及视神经萎缩。

治疗用025%氯霉素或05%卡那霉素点眼,每日4次,每次点眼前清除两眼分泌物,直到痊愈为止。一般治疗1周左右即可。

新生儿脐炎

新生儿脐炎是一种急性脐蜂窝组织炎,可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侵染脐部所致。

新生儿脐带脱落后,伤口延迟不愈,且有溢液,即为受染的最初症状。其后脐的四周皮肤红肿,深及皮下。或限于脐部,或蔓延至大部分腹壁,更有继发腹膜炎者。因此病程长短不一。

预防宜注意脐带无菌处理。脐肉芽肿常会妨碍脐创愈合,可用硝酸银棒烧灼后,敷以油膏,每日细致观察,更换敷料,直到创愈为止。如有发热、脐部红肿,应给以青霉素或其他广谱抗生素。化脓后应予排脓。

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所致。破伤风杆菌广泛地生存于泥土、尘埃、水、人类和畜类粪便中。

新生儿破伤风可通过脐部伤口感染而得病,主要是在接生断脐时消毒不彻底,通过接生员的手,或各种用具(包括剪刀、纱布和绷带等),将破伤风杆菌带到新生儿的脐部伤口,细菌在脐部伤口繁殖生长,不断放出毒素,毒素和神经结合后,通过神经传到脑部和脊髓。

新生儿破伤风的起病时间多在婴儿出生后第4~6天,所以俗称“四六风”。发病时间越早,病情越重,则预后越差。早期症状有哭闹、烦躁、张口困难、不会吸吮奶头等。进一步发展,便可出现新生儿破伤风的典型表现,如“苦笑面容”,表现为牙关紧闭,面部肌肉痉挛,眉毛上抬,额纹明显,口角向外牵引,一张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痛苦面容,全身肌肉呈强直性抽动。此外,外界刺激如微不足道的声、光、轻触、喂水、换尿布等,都能诱发患儿抽动。所以,要使周围环境安静,并立即送医院治疗。

本病多因使用未消毒的剪刀断脐及污染的绳线结扎脐带,破伤风杆菌从脐部侵入所致。故预防应做到,一强调新法接生。二若遇急产、脐带未适当处理后,宜重新处理,可用无菌操作剪去一段,另行结扎。也可肌肉注射青霉素及破伤风抗毒素1500单位预防。

新生儿呕吐

新生儿由于呕吐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全,胃容量小而呈水平位,胃入口(贲门)处括约肌较松,所以,容易发生呕吐。

刚生下不久,还未开奶就开始呕吐,吐出物像泡沫样或含少许咖啡样物,但全身情况尚好,胎粪排出正常,无腹胀,分娩时有产程过长或窒息者,可能因吞入过多羊水所致,待羊水吐尽后呕吐自然停止。少数呕吐严重者可用导管抽出胃内容物,并用生理盐水洗胃,症状便可缓解。对于因难产、高位产钳、吸引助产等引起分娩损伤的和有窒息的小儿发生呕吐,需注意颅内出血,这时常伴有嗜睡、突然尖叫、抽筋、前囟前饱满等神经系统症状,全身情况亦较差。

出生不久,或刚开奶,一吃即呕吐,无胎粪排出或排出量极少时,常常有可能为胎粪黏稠引起梗阻,或消化道畸形所致的梗阻。由胎粪黏稠引起的,灌肠后大便通畅即能解除。消化道畸形可有食道闭锁、十二指肠闭锁、肠旋转不良、无肛等,除呕吐和无胎粪(或极少)排出等共有症状外,如梗阻位置较高,则呕吐频繁,腹胀不明显,或上腹胀而下腹空虚;梗阻在十二指肠以下的,呕吐物含胆汁;梗阻位置低的,呕吐发生较晚,呕吐物中可有粪便,腹胀明显。对这类畸形的患者,应尽量争取早日手术治疗。

出生1~2周后发生呕吐,全身情况很好的常常因喂养不当所致。当小儿食量已增加,而母奶不足或牛奶过稀,小儿饥饿,吸奶时咽下大量空气,或人工喂养时奶头开孔过小、过大,牛奶不充满奶头,都可以让小儿吞入空气,当咽入的大量空气从胃内排出时便发生呕吐。此外,牛奶过热、过冷、量过多或吸奶后翻动小儿等也会引起呕吐,有时呕吐可呈喷射状。只要注意喂养方法,吸奶后竖抱起小儿轻拍背部,待至嗳出吞入空气后再半卧,就不会发生呕吐。如果胃出口(幽门)处肌肉痉挛、乳汁不易通过,也会发生呕吐,吸奶前给予解痉药物能有效。因新生儿的胃游离度和活动度大,进食后会发生胃扭转而呕吐,可于吸奶后取身体稍抬高右侧卧位以预防。对于小儿喂饱后不久吐出小量乳汁,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吐后不啼哭,亦不伴有其他任何症状和体征,通俗称为“溢奶”,这是属于正常现象。

如出生2~3周后开始呕吐,每天数次,逐渐频繁并发展为喷射性,每次进食后半小时左右就发生剧烈呕吐,吐出量有时比进入量还多,吐出物无胆汁,吐后食欲仍正常,并因长期持续呕吐而逐渐消瘦的,可能为先天性幽门肥大性狭窄,男婴多见,进食时在腹部可见到胃蠕动波,有时在右上腹可摸到像橄榄大的硬块是肥大的幽门,一般需要手术治疗。

新生儿在胎内、出生时、出生后都很容易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呕吐可以为这些疾病的症状之一,因此,新生儿任何时期出现呕吐,伴有这些疾病的相应症状,或全身情况差时,应及时就诊治疗。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为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发热病。其发病特点是突然高热3~5天,全身症状轻微,体温下降,同时,全身出现皮疹,并在短时期内迅速消退。幼儿急疹可能是由病毒引起,可通过唾液飞沫而传播,但不如麻疹传染力强。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大多数为6个月~2岁的婴儿。患过此病后,一般不再患第二次。

幼儿急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大约需10天。其临床症状为起病急,小儿突然高热39~41℃,伴有烦躁、倦睡、咳嗽、流涕、眼发红、咽部充血、恶心、呕吐、腹泻等类似伤风的症状。少数病儿在高热时可出现惊厥,但惊厥后神志清晰,精神食欲仍好,从外表看来毫无病容,这是和其他发热性疾病的不同之处。发热第2~3日,患儿的枕部、耳后、颈部淋巴结轻度肿大,但无压痛。高热持续3~5天后很快下降,退热后或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皮疹。皮疹为淡红色斑疹或斑丘疹,最先出现在躯干和颈部,以腰臀部较多,面部及四肢较少,一日内出齐。皮疹多在1~2日消失,且不留色素沉着。因此无疤痕脱屑。幼儿急疹预后良好,皮疹退去后能顺利康复,极少有合并症。

患儿宜卧床休息,给予充足饮水、容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等。高热可用冷毛巾敷前额或服退热片。烦躁或抽搐时可给予镇静剂。个别患儿可并发呼吸道继发感染、中耳炎、脑病;此时必须送医院治疗,多数能完全康复。极个别患儿留有癫痫、轻度瘫痪、精神障碍等后遗症。

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小儿时期以原发性肺结核为多见。小儿抵抗力弱,致使结核病变容易播散,可发展为粟粒性肺结核或扩散到身体其他器官,如脑、肾、肠、骨骼等,引起结核性脑膜炎、肾结核、肠结核、骨或关节结核等。

结核病主要由结核杆菌通过飞沫、痰液和灰尘经呼吸道传染,也可以通过与患者同进饮食、共用食具或饮用含结核杆菌的牛奶经肠道而传染。结核杆菌在人体侵入处产生原发病变,但多数人在受感染后并无症状。原发病灶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完全被吸收,而机体对结核菌素产生阳性反应,只有在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才能发病。如果小儿平日缺乏锻炼、营养不良或密切接触结核病患者,都是发生结核病的重要因素。

小儿结核病常见类型如下:

(1)原发性肺结核。患儿有不规则发热,一般呈低热,伴有轻微咳嗽,食欲减退,多汗,略显消瘦,有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肺部体检常无异常体征,X线检查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部有时可见初期病灶阴影,且“OT”试验阳性。

原发性肺结核一般预后良好,多数患儿经过治疗,6个月至1年后逐渐痊愈,但如不及时彻底治疗,特别是年龄小、营养差,或同时患麻疹、百日咳等传染病时,结核病变可能播散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