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七
9736800000017

第17章 伯颜

伯颜(1236—1295)。元大将。至元二年(1265年)任中书左丞相。十一年,领兵攻宋。从襄阳沿汉水入长江东下。次年,下建康。进右相。十三年陷临安(今杭州),俘谢太后、恭帝等北去。此后长期统军北方与叛王海都作战。三十一年世祖死,他奉成宗即位,同年十二月(1295年初)病死。

真才受用

伯颜出身于蒙古族贵族家庭。祖父和叔祖父都是辅佐成吉思汗立国的功臣。伯颜的父亲晓古台,袭父职,成为蒙古朝廷的重臣。

伯颜在这样的名门望族家里,从小受着良好的教育,对蒙、汉及周边国家的文化都认真学习过。这些为伯颜后来成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伯颜十几岁的时候,就随父亲一起征欧亚。在征战中,他亲身经历了那异常激烈残酷的战争,并且在父亲的教诲下,研读兵书,提高军事理论修养。这为伯颜后来成为杰出的军事统帅创造了条件。伯颜父子随宗王旭烈征服了里海西南部和地中海东部地区,在那里建立起了伊儿汗国。这之后伯颜就留在伊儿汗国帮助旭烈王处理政事。

1264年,伯颜奉旭烈王之命入朝奏事。元世祖忽必烈见伯颜相貌堂堂,举止大方,就引起了兴趣,和他当堂对话,发现伯颜学识高深,才智过人且知识渊博,便下令:“这样的人才应该留下来辅佐朕。”

从此,伯颜被忽必烈留在元朝廷任事,每有大事,忽必烈总是召伯颜来商量,伯颜言语不多,但每次总是三言两语就能说中要害。出谋划策也不争先发言,而是待其他大臣说完他才开口,但话一出口就比别人的意见高明,因此,元世祖忽必烈把伯颜视为心腹。在留用朝廷的第二年,就被任用为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伯颜此后长期任元朝重臣和军事统帅,他任丞相,政令开明;任统帅,战无不胜,是忽必烈深为倚重的亲信大臣。

指挥渡江

1274年,忽必烈决定攻灭南宋统一全国,在选派谁担任主帅时,经比较,最终选定伯颜为主将,阿术为副帅,率20万蒙军南进。伯颜与阿术率军由汉江逼近郢(yǐnɡ)州(在今湖北钟祥),先锋武秀在进军途中遇到漫天大水,泽连成片,没有找到船,不能过水就在原地驻军不前。伯颜见先锋遇水停止进军,十分恼火,他说:“我们的任务是打到江南去,如果连个水泽都过不去,那碰到长江怎么办呢?”他亲自召来一名勇士,让他为先导,涉水前行,伯颜随勇士走在大军前面,将士见状,都没有怨言,全军继续向南开进。

蒙军到达郢州附近时,得知郢州为石头城,城高如山。为防备蒙军,宋军还另建一座新城,扼守汉水两岸,在水中打下许多木桩。宋军用铁索把数十艘舰船连成一体,横放水面,用来阻挡蒙军。南宋还在郢州驻有十万主力步骑兵和一千多艘战船,蒙军见宋军城池坚固,防守严密,都有些畏难。伯颜没有下令强攻,他先派人四处打探军情结果,发现离郢州不远处有个黄家湾堡,在此沟西边有条宽沟,水深数丈,顺这条沟走,可以到达汉江。伯颜决定,拿下防守薄弱的黄家湾堡,由此沟入汉江。有些将领觉得这样危险,应先攻下郢州,再入汉江。伯颜对他们说:“用兵要有轻重缓急,现在我们的目的是过江,怎能因为一座城,而影响了全军的战略意图。”

蒙军绕过郢州,直入汉江,攻下沙洋城,从南向北攻郢州,宋军不战自乱,有两名将领怯战投降,蒙军趁势攻下郢州城。

拿下郢州城后,蒙军准备在阳罗堡(在今湖北黄冈地区)过江。南宋都统王达派重兵守阳罗堡,夏贵率精兵屯于沙芜口。蒙军不得进。伯颜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分军包围汉阳,声言从汉口过江。宋将夏贵中计,带兵赶往汉阳。伯颜派阿刺罕率兵阻击沙芜口宋军,监视阳罗堡,然后率先锋经沙芜口入江。军中来了个相士对伯颜说:“天道难行,大江必渡,夜观金、木二星相犯,若二星交过,则江可渡,否则,不可渡。”伯颜驳斥道:“征战之事,在将之策划,胜败岂由天定。”在伯颜率先锋渡江之时,北岸尚有蒙军十余万之众。伯颜对将士们说,沙芜南岸,宋军船只多,正好为我所用。副帅阿术,逆江而上40里,寻宋军防守空虚之处,越江而过,闯入宋军船队血战一场,一擒宋将高邦显,击伤都统程鹏飞,夺得战船千艘。

蒙军大部队利用南宋军舰渡过大江。阳罗堡守军惊慌,宋将夏贵听说蒙军已渡过长江,率千余名亲信逃跑了,军无战心,蒙军乘机攻阳罗堡。几十万宋军都成了俘虏。夏贵逃跑时伯颜已知,有人建议立即派兵追杀,伯颜制止说:“有一位宋军大将主动回去吓唬宋主和沿途宋军,不是在帮我们的忙吗?”

他知道宋将爱面子,自己怯战逃跑,必定给自己找些借口,最好的借口是蒙军勇猛无比,势不可挡。果然,经夏贵一路宣传,南宋各处守军都胆战心惊。

灭亡南宋

伯颜渡江成功后,沿江宋军望风而降。1275年2月,元军进入池州。南宋朝野震惊,派出全部主力军抵抗。宋丞相贾似道率兵七万驻芜湖,指挥使孙虎臣率兵七万驻池州附近的丁家洲,夏贵率战船,2500艘在江中,各路散军数十万驻长江南岸。伯颜决定以丁家洲为重点,打此战役。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伯颜采用智取与强攻相结合的方式。先命人造大船十艘,船上装满干柴,宣言要火烧宋军战船。宋水军听到后都非常害怕。伯颜命蒙军用大炮不分昼夜的轰击宋船,炮声震天,宋军将士闻之胆寒。又令骑兵在江岸边列队飞驰,造出万马奔腾之势。夏贵早已被吓破了胆,他第一个带头逃跑。在路过贾似道的队伍时,还扰乱军心的说:“敌众我寡,势不可支”。宋丞相贾似道听说蒙军如此厉害,也跟着跑了,蒙军将士大呼:“宋军败了,丞相逃跑啦!”

宋军顿时大乱,人人争相逃命,伯颜挥军追杀。宋军死伤无数。蒙军缴获战船两千余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伯颜率大军奋勇追击,一路攻下太平、和州,直逼临安。正当伯颜乘胜进军。准备一举夺下临安消灭南宋之际,元世祖忽必烈却命令他撤军。伯颜并不盲从,他担心这大好的军事形势稍纵即逝,于是,一边上书对忽必烈陈述利害,一边派兵继续进军。

忽必烈认为伯颜言之有理,就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还是丞相说的对。”于是批准伯颜继续进兵。

在打仗时,伯颜还时常以身作则,冲锋陷阵,在攻打江南重镇常州城时,城坚墙高,宋军固守,月余未下。伯颜来到阵前,发起冲锋之后,他率先登上常州城头。蒙军将士见状都深受感动,个个不顾生死地向城上冲,宋军抵挡不住,伯颜占领了常州。

伯颜得常州后,分兵下太湖,水陆并进,直逼临安。不足四个月,蒙军攻入临安城。俘虏了谢太后和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南宋小朝廷终告灭亡。

在灭临安之战中,伯颜判断准确,用兵得当,多次以少击众,或用奇计,或靠奇勇,结果,最终取得了攻克南宋都城,俘虏宋室宗族,统一江南重镇的辉煌战果。

忽必烈得知伯颜灭了南宋的消息后,非常高兴,马上封伯颜为左丞相同知枢密院。

辅政平乱

忽必烈继承了汗位之后,蒙古族诸王经常纠集起来反叛作乱。忽必烈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只得出兵镇压,而平叛功劳最大的还得算伯颜。

1277年,宪宗之子昔里吉奉命与北平王木罕和右丞相安童一起平定窝阔台之孙海都发动的叛乱。不料在中途昔里吉叛变,劫持皇子木罕和右丞相安童,响应海都对忽必烈的反叛。忽必烈得知消息大惊失色,命伯颜率军往救。伯颜知道这次出征任务艰巨,既要胜敌,又要救人。他慎重迎战,与敌军在阿鲁坤河(今属蒙古人民共和国)相遇。伯颜下令,与敌人隔河列阵。伯颜军严阵以待,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相持终日,敌军出现疲惫松懈的状态,队形散乱。伯颜兵分两路,袭击敌人,并派出最精锐的勇士直插敌人中心营帐,力救皇子和丞相。经突击,大败敌军并救出皇子和丞相,伯颜收降,昔里吉死于逃亡的途中。伯颜处理事情,从不急于动手,而是先找到问题的症结,再做出决定。1287年,传闻宗王乃颜要联合西北地区的一些王爷造反。忽必烈召伯颜商议对策。伯颜说,如果宗王与西北诸王联合谋反,势必又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不如乘他还没有起事就派使者宣抚,或使其打消念头,或察看其动静,然后再采取行动。世祖忽必烈问谁可以去,伯颜说自己愿意去。获得批准后,伯颜带着几车皮衣出发了,每到一个驿站就给驿吏每人一件上等的皮衣,驿吏无不感激称谢。到了乃颜的营地,宗王乃颜设宴招待伯颜,伯颜发现杀机四伏,知道想说服乃颜不要叛乱已没有希望,于是,连夜潜逃。乃颜派兵追赶,可是,驿吏都很感激伯颜赠送给他们皮衣,为了报答伯颜,他们把最好的马献给伯颜骑,使乃颜的追兵无法赶上。伯颜返朝,面奏忽必烈,立即发兵剿乃颜。伯颜推荐汉将李庭等人,运用汉军战法,使西北诸王未及响应,就把乃颜生擒,收降其部众,西北诸王见乃颜被抓,都不敢起兵作乱,一场大祸就这样消除了。

1289年,忽必烈为防止海都叛乱,命伯颜率军镇守和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西南)。海都知伯颜深谙用兵之道,治军有方,自知难胜伯颜,一直不敢有所动作,后唆使铁木儿进攻和林,被伯颜打败,又几次出兵偷袭,均被伯颜击败。伯颜协助忽必烈平息了多次内乱,有力的打击了企图分裂国家的势力。

善于治军

伯颜无论在治军思想还是在个人修养方面,都很值得称道。伯颜晚年在交接西北地区的兵权时,接替者铁木耳问:“公去何以教我?”伯颜说:“要注意的是酒和女色。军中纪律应当严明,还要注意关心士卒。”

伯颜体恤将士辛苦,尽一切可能解决一些生活困难。1285年,伯颜奉命接替阿只吉指挥西北边关的平叛部队。当时正值秋天,无战事,伯颜就命将士采集“蔑怯叶”和“蓿敦根”,每人四斛,必须完成。将士们虽然不理解,但还是认真完成了。数月之后,已入隆冬,天降大雪,交通不便,就是靠这些东西,将士们才熬过饥寒。打猎是蒙军的一项任务,以往获得猎物后,总是吃完肉后,把皮扔掉,伯颜到军中,命令把所有的皮子都收集起来。入冬时节,伯颜把上万张兽皮送入京师,元世祖忽必烈知道后笑着说:“北方寒冷,这是伯颜用兽皮来换取棉帛以解决将士的冬衣。”他立即下令,给予帛和棉,从此北方将士可以及时穿上冬衣了。

伯颜带兵四处征战,有了功劳总是推给别人,跟随他作战的将领,即使是有一点功劳他也会上报。对每一个人的功劳他都详细记录下来,使他们及时得到该得的奖赏,而对自己的功劳却从来不提。在皇帝奖励他时,他还把自己的功劳推到手下将领以及一起征战的他人身上。相反,军中有了过失,他总是自己站出来承担责任。

在为帅用兵方面,伯颜从不恃勇蛮攻,而是以降服敌人为目的,以减少不必要的流血牺牲。对敌人的降将,一旦真心降服,就尽量任用,以发挥其瓦解敌军的作用。按照蒙古军的俗礼,每攻下一城,必定杀掉一批俘虏以祭军旗古礼,兵胜之后必祭旗于所征之地。伯颜认为这样做太残忍,坚决将其废弃。他对降将不杀不辱,“有官者乃居其官”,甚至抓到敌方的奸细他也不随便处死,而是诚心招降,设法为己所用。这些明智之举,瓦解了敌人,争取了人心,得到的结果是削弱了敌人的反抗,从而减少了自己方面将士的流血牺牲。

伯颜为将,总是从大局出发,而不畏他人谗言,不计个人得失。在防止海都反叛时,伯颜率兵,据守要隘,坚守不战。有人进谗言,说他已投降了海都,准备反叛朝廷。世祖忽必烈有些不放心,就让皇孙铁木耳去接管伯颜的军队。伯颜很坦然,一点儿生气的样子也没有。在准备交接兵权之时,海都派兵来攻,伯颜要求铁木耳缓行交接,待破敌后再行交出兵权。随后率军出战,每日先战后退,连退七日,竟然退出70里,有将说伯颜:“廷臣已谗将军勾结海都,今如此畏敌,不怕授人柄?”伯颜说:“带兵打仗,重要的是打败敌人,不能因畏惧谗言而丢弃打仗的章法。今敌强我弱,误以为我怯战,因此,我用骄兵之计诱敌轻我,然后一举胜敌。如果因怕谗言,盲目击敌,只会吃败仗,这对朝廷有什么用呢?何况,尽管表面上我强硬对敌,而结果却败于敌,这对我又有何益?”他依然我行我素。最后乘海都骄而轻敌、防备不严之机,一举击败海都。得胜之后,伯颜交付符印,整装返朝,轻松如常,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这些举动更博得将领朝臣们的敬仰。

忽必烈死时,命伯颜总百官以听,等待皇孙铁木耳从和林返回即位。伯颜总领朝政三个月,朝廷像往常一样,大小政事处理得都很妥当,铁木耳即位后,拜伯颜为太傅,开府仪同三司,录军国重事。

伯颜于1295年病逝。他一生在军队中威望极高,被将士们称为“军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