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中国文学大作(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9736500000040

第40章 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清代长篇小说,作者曹雪芹,全书120回,一般认为后40回为高鹗所续。后40回尽力描摹前80回对后来情节的暗示,一一交代人物的结局,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的作品。但续作不少情节背离了原作精神,如写宝玉的中举及贾府的复兴等,在人物描写中也有不少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其思想和艺术成就与原著有相当距离。

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指出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已经日暮途穷,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小说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以精雕细琢的功夫,描绘了一批富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其中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他一生下来,家庭就为他安排了一条功名富贵、荣宗耀祖的道路。但他却在一群天真纯洁的女孩子们的影响下,养成了放荡不羁的性格,女孩子们冰清玉洁般的世界和以世俗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统治势力形成鲜明对照,使宝玉受到感染和启发。姑娘们的被侮辱、被损害又极大地激起他的义愤,激起他对统治势力的憎恨,渐渐地形成了他的叛逆性格。他尊重个性,尊重女子,认为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善恶、美丑、真假之别。贾家把重振家业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他却偏偏看不起科举仕宦,视仕途为畏途。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主义人生道路的基础上的。因此更带有鲜明的叛逆性。这种爱情愈发展,和封建势力的矛盾就愈尖锐,终于在封建势力压迫下酿成悲剧。

作者在宝玉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显示了一种新的时代特征。但宝玉毕竟是个贵族公子,他对自己所属阶级的认识不可能是彻底的,他的反抗偏于消极,除了追求真挚的爱情和自由的生活外,还找不到更新、更明确的理想和出路,最终只有逃避现实,循入佛门。

林黛玉是作品中的另一个贵族叛逆者,她出身于“清贵之家”,因父母早丧而寄居贾府。环境的冷酷龌龊,使她过早地体会了世态炎凉,形成了多愁而又敏感的性格。她孤僻、任性,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揭露自己看不惯的现象,并且和宝玉一样,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因此在封建家庭里显得落落寡合,只有和宝玉之间的爱情,才成为她生活中的精神支柱。但由于她感到随时可能失去爱情,于是更加脆弱、伤感,陷入痛苦而不能自拔。黛玉与宝玉的爱情遇到了极大的压力,但她始终保持与封建势力不妥协的态度,对宝玉的爱情也至死不变。临终前,她一面吐血,一面焚诗稿,以死向这个黑暗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

和林黛玉相反,薛宝钗仅受封建道德影响很深,表面上“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实际上有她的“青云”之志。在关系复杂、彼此勾心斗角的贾府里,她“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与上上下下的人处得十分融洽。她为了达到做宝二奶奶的目的,极力逢迎讨好贾母和王夫人。她常常用“仕途经济”等封建说教规劝宝玉,由于生活理想的不一致,她并没有得到宝玉的爱情,最终也做了封建主义的牺牲品。其他人物如聪明泼辣、虚伪恶毒的王熙凤、奴颜婢膝的袭人、聪明灵巧的晴雯、仗义倔强的尤三姐等,小说都有出色的描写。

小说的结构宏伟而又自然,似乎是生活的再现。它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式结构,把人物和事物放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与生活里的各种矛盾线索齐头并进,并揭示出中心情节和其他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尤其工于生活细节及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这些描写既发展了故事情节,又使人物性格显得有血有肉,细腻生动。同时,作者把以女孩子为中心的大观园和以男性为中心的统治者群对比着写,以后者的庸俗、虚伪衬托了前者的纯洁美好,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红楼梦》的语言是我国历代小说中最成熟、最优美的,洗练而自然,朴素而多彩,准确而传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红楼梦》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给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借鉴。200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大量研究著作相继产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个系统,一是“脂评本”,一是“程高本”。“脂评本”是早期抄本,附有“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仅80回,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个系统较有影响的是“甲戌本”,存16回;“己卯本”,存43回又两个半回;“庚辰本”,存78回。另有《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稿》,为120回,前80回据“脂评本”抄集校改。“程高本”是程伟元、高鹦用活字排印的120回《红楼梦》,于乾隆56年(1791年)出版,称“程甲本”,第二年程、高又进行修订出版,称“程乙本”。“五四”以后,社会通行的是标点出版的“程乙本”。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校注本,前80回主要以“脂评本”系统的“庚辰本”为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