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与思考
9733400000050

第50章 甘肃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问题(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改革开放初期,我省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从1997年以后,增速回落,1998—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还不及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一半,在这种情况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年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3%,仅为上海的26.2%,广东的42.4%,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位居倒数第二,而且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比达到4.08∶1。农村尚有低收入以下人口503.86万,贫困面达24.7%,增加农民收入刻不容缓。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我省劳动力素质偏低,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省农村文盲率(15岁以上)高达24.2%,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率高达17%。劳动者技能差,以省内转移为主,收入低,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我省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尤为落后,目前,全省有900多所乡镇卫生院、1.8万个村卫生所急需改造建设。人才匮乏,县以下卫生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19.9%,副高以上职称2.78%。乡村医生中无正规学历的占75.1%,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全省贫困人口中有30%是因病所致。

农村贫困问题仍然非常严重,我省目前有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个省扶县,17个有扶贫任务的非重点县,196万绝对贫困人口,500多万低收入人口,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成果的任务非常艰巨,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我省农村底子薄,长期落后,农民是最低收入阶层,农业是最薄弱的产业,现实问题积重难返。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建设新农村,一要从实际出发,二要尊重农民意愿。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抓住历史机遇,坚持不懈的做好工作。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长期艰苦奋斗,扎实推进我省的新农村建设

准确把握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是关系到能不能把中央决策部署的普遍性同本地的特殊性有机结合的问题,我们在以下问题上取得了共识。

第一,我省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情况千差万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的基础和条件也千差万别,所以,不能局限于搞一个模式或几个模式,甚至任何模式的作用也都是有限的,不能只注重建立模式的工作。要注意做一村一式的工作。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尊重农民群众的现实选择与发明创造,从实际出发,搞好规划,务求实效。

第二,始终要把生产发展和生活提高放在首位,要长期发展集体经济,坚持走农民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根本点。也要注意不能走过去的路,不能吃大锅饭,也不能搞平均主义。

第三,要真正把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政府应引导农民逐步改变生活和生产条件,要防止地方政府好心做事,但有时包办代替,所作不是农民真正需要的。要防止有些地方只盯着村容建设,做表面文章。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基层干部也要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作者系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

□王宗礼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

8亿中国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背景。具体来说,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主要是:

(一)这是由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所决定的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发展相对滞后,这已经明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机遇

一方面,过去我们靠农业的积累、农民的贡献和农村的支持,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化体系,但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强化,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并没能很好地分享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成果。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很多有利条件和机遇。一是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步加大。在过去农村改革的基础上,从2004年起,中央又连续三年出台了指导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支持“三农”的重大措施,从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事业多个方面加大了投入,“三农”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是前所未有的;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广大农民盼望加快农村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农村发展,社会各界关心农村发展,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共识。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农村改革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开始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这些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三农”问题突出、内需不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是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

(四)国内外农村和农业建设的成功经验,昭示我们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一些国家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何处

(一)这次提出“新农村建设”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次是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这一新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就像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描述的那样:“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更具有全面性

党和政府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可见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地等同为经济建设,更不能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有机统一。

(三)新农村建设具有新的的途径

新农村建设要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通过培育新农民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四)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更具有全局性

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自身建设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业,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

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句话二十个字的总要求,是一种通俗表述,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但其内容十分丰富、含义极为深刻,涉及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一)要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放在首位

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繁荣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大力扩展农村非农产业,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体制创新,加强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建设,提高经济集聚效应,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二)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

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一要保持粮食和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控制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努力使种粮农民能够获得相应收益。二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还要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建立现代流通体系。三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健全完善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四要加快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机会。同时,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五要支持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依法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改进面向农民工的各项服务。六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

(三)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一是应注重搞好乡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土地管理,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切实做到减少占用土地,高效利用土地。二是改善农村公共设施状况,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乡村道路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三是结合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大力推广普及并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搞好农村环境保护,改变村容村貌,健全公共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需要指出的是,村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村庄建设。村庄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是整治村庄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方便生产生活。

(四)要推进农村社会事业

一是大力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二是加快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是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四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五是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等有条件的地方,应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五)要树立农村文明新风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邻里和睦团结、干群关系融洽的良好风尚,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农村政治文明建设,重点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

四、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有利条件和难点

尽管我省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公共服务不足、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农村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环节,但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们也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近些年来,全省各地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思路,实行工业强省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步加大,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稳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逐步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劳力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广大农民盼望农村发展,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农村发展,社会各界关心农村发展,加快农村发展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和制约因素,更要看到有利条件,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点有:一是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条件薄弱;二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贫困面较大。甘肃绝对贫困人口149万,低收入人口357万,也就是说贫困人口尚有500万人,农村贫困面仍然高达27%;三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滞后,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是农民思想观念保守,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五是城镇化水平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我们既要看到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机遇,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心,抓住机遇、利用好机遇;又要看到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困难,从而正视困难、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扎扎实实地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