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与思考
9733400000045

第45章 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全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

(四)农宅建设稳步推进,村镇面貌不断改善的优势

抢抓两级市委、市政府扶持小康住宅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农宅建设作为改变村容村貌的重点,三年共扶持建设小康住宅示范点4个474户,农民自发修建砖混、砖木结构新式住宅663户,占到总户数的35%,在示范点配套建设道路、给排水、路灯等设施,实施绿化、美化、亮化、“一池三改”工程,增强示范点带动作用。先后制定出台了《花海镇集镇卫生管理办法》、《花海镇村庄和集镇管理办法》和《卫生管理制度》、《交通管理制度》、《树木和公共设施管护制度》、《市场经营管理制度》等两项管理办法和四项制度,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深入持久的治理整顿,特别加大了乱建房屋、乱摆摊点、乱停车辆、乱倒垃圾、乱扔纸屑、乱贴广告、乱泼污水、乱涂乱画、乱堆柴草、乱碾作物“十乱”治理力度,使镇容村貌有了新的变化,群众的责任意识、守纪意识不断增强。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优势

教育、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全镇8所中小学硬件设施完备,全面推行了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初中毕业升学率达72%,建立了25个村级信息点,为群众上网查询提供了极大便利;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为一级甲等卫生院,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医疗救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合作医疗稳步推行;建立健全综治网络,信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有序运转,成立了中心派出所,长期坚持社区警务联户联防制度,从严打击了盗窃等犯罪行为,保持了社会稳定;通过培育明星党员户、十星级文明农户,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美德在农家活动,全面实施“双培双带”工程,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破除陈规陋习,引导移风易俗取得明显成效,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现象得到根本遏制;广泛开展了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举办节会、书画、文艺比赛,扶持自乐班,设立读书角等形式,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了淳朴、健康、文明、向上的乡风民俗,文明新风逐步形成。

结合这些优势,我镇在新农村建设上形成的总体思路是:分类指导、科学制订规划;强化基础,建立产业支撑;以镇带村,典型示范引导;分步实施,整组向前推进;完善制度,促进乡风文明;深化改革,提高自治水平。

二、立足实际,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具体工作中,突出“一个重点”,即持续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攻破“两个难点”,即镇容村貌的治理与维护,群众文明习惯的养成与保持;实施“五大工程”,即规划编制、产业发展、环境改善、规范管理、文明创建工程。

(一)因地制宜,科学编制符合镇村实际的发展规划

找准发展定位,科学制订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我们以《花海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为基础,结合各居民点不同特点启动了规划编制工程。整体《规划》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特色化的要求,注重体现“三个面向”,即面向市场经济、面向未来发展、面向镇村一体化;坚持“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合理利用耕地,有利于促进村容改善,有利于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突出“三种意识”,即超前意识、配套意识、法制意识。城镇规划做到了乡镇企业、商品市场、专业经营、公共设施、城镇管理“五个”相对集中;农村规划依照自然条件,确定了三种不同的规划模式。一是城镇型。把镇区方圆2公里的村庄纳入镇区整体规划,打破行政村界限,将城镇道路、供暖、排污、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延伸到规划区,严格依照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不再另行编制规划,形成城镇带动乡村梯级发展,相互补充的发展格局。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最终实现“村民”到“市民”的转变。二是生态型。全镇所有村庄规划突出了绿化带和林网建设,绿化总面积达到50%以上,将发展设施养殖的住宅区统一规划为“一带”(绿化带)、一池(花池)、“两道”(生产道、门前道),实施“一池三改”工程(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做到方便、美观、整洁。三是生产型。在金湾村、西泉村等相对偏远、特色产业发展突出的村组,农宅建设规划中统筹考虑商业网点、市场建设,以满足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同时,各居民点还细致规划了群众性活动场所具体位置,确定了垃圾堆放的地点。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工程统一实施,做到了“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通过规划编制工程的实施,把全镇每一项工程都纳入了监管的范围,进一步规范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夯实基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我们始终把搞好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一是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示范性带动”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为重点,以建立新经济组织,发展品牌农业为动力,使棉花、草畜、特色农产品三大支柱产业优势进一步凸现。通过加强示范带动,建起了棉花套带种植、标准化管理、新品种引进示范点和食用瓜新品种连片示范点,带动棉花和食用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5000亩以上,引进新品种18个,进一步提升了种植效益;加大全镇牛羊新品种改良力度,农户户均养羊25只以上,牛羊饲养量达到10万头(只)以上,养殖业人均收入达到630元,成为仅次于棉花产业的主导产业;以组建棉花专业协会和完善镇食用瓜协会为重点,协调全镇棉花加工企业建立起了以产业办提供技术服务、企业提供保护价订单收购、种植户定向销售的契约型专业协会;食用瓜以引进新品、提供服务、扩大订单种植,拓展区外市场为重点,在去年协会成功组织销售的基础上,今年订单种植达到2400亩,同时,完成了“花海蜜”商标注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使“花海蜜”品牌影响进一步扩大。通过省农科院,将我镇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筛选西甜瓜品种的3个项目单位之一。二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区为载体,广泛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金,实施了“全民创业工程”,建成了农产品加工、工业加工、商贸流通三大项目体系。棉花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产业链从上游的种植延伸到下游织布企业,面粉、精制红花油加工能力满足了全镇加工的需求,在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依托芒硝、矿石等资源优势,建成了年产4000吨硫化碱、10万方花岗岩石材、4000吨铅锌粉的工业园区,就业人员达到800余人,带动运输业蓬勃发展;建成农产品、百货、建材等专业商贸市场,积极培育流通组织,农民自己的运销队伍和经纪人队伍活跃在区域内外。三是强化城镇聚集功能。通过不断强化管理和服务,城镇成为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平台,群众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镇区540个商业网点经营顺利,各类服务齐全,农民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四是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企业安置、外出务工、到周边农场租种土地等渠道,1700名剩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使全镇年劳务收入达到670万元。

(三)典型引导,加快村庄美化治理

按照示范带动、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建设思路,把重点放在小康住宅及配套设施建设上,并同城镇建设一起推进,加快生态文明新村建设。通过城镇带动、辐射周边、逐年延伸,四年共建成小康住宅1003户。同时,着力把处于城镇规划区的南渠村、黄水桥村建设成新农村示范点,增强示范带动效果。共建成小康住宅247户,配套建设了设施养殖、沼气入户工程,完成道路罩面2.4公里,建成门前绿化带6条,栽植各类风景树3000余株,绿化6500平方米,并架设了路灯。在示范点的带动下,我们以农民住房建设为重点,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美化治理为抓手,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在全镇上下掀起了新农村建设高潮。今年上半年群众自发新建住房的达到200多户。结合玉门市“村容村貌百日整治活动”,组织镇村组干部、相关单位成立了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小组,利用发布公告、宣传单、入户访谈等多种形式,动员农户积极参与村容村貌整治活动,群众自觉配合修道路、清“三堆”、绿化门前屋后等工作,在全镇铺开了一场卫生、美化竞赛。同时,抓住国家投资乡村道路建设的契机,广泛宣传发动农户,通过入户动员、召开户主会、农户代表会、党员会等多个层次的会议,调动农户参与“村村通”建设的积极性,克服了影响道路建设的组织难、资金筹措难等困难。全镇新完成道路罩面工程5条7.2公里,路基铺垫工程16.9公里,完成道路补强层铺垫11.4公里,绿道21.1公里,村容村貌与往年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四)强化管理,建立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长期坚持,做到换人不换思路。我们在坚持原有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管理,完善制度,依靠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一是抓好规划的实施管理。成立了规划管理办公室,坚持做到“一不、五统一”,即“没有规划不批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统一管理”。二是抓好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每一项工程镇城建站、安监站、镇村干部均负有质量安全检查责任,凡招标工程均按要求聘请监理人员全程监督,确保工程质量。三是强化纪律管理。严格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注重发挥好、保护好、引导好群众的自觉性,每项建设做到实施方案公开、集资投劳公开、拆迁安置补偿公开、基建招标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赢得了群众支持。四是完善村规民约。召集村民讨论制定了村规民约,鼓励群众自己的事自己定,自己管。教育群众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通过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在各村成立了村务理事会,定期开展检查、评议,使村民自治水平不断提高。

(五)创建文明新风,提高群众文明素质

按照“既要做富裕农民,也要做文明农民”的要求,以提高广大农民的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宗旨,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是树立文明典型。结合“三八”、“五四”、“七一”等节庆日,大张旗鼓地表扬了一批“青年星火带头人”、“双学双比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以他们为榜样,教育群众做勤劳、守法、敬老爱幼、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全镇各级组织开展“创业之星”、“好媳妇、好公婆”、“学习型家庭”、“文明农户”创评活动,“五五普法”宣传月活动,广泛举办科技、文化、卫生、法律、政策培训报告会,全面重建了镇文化中心、村级文化站,利用农闲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为每个群众都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调动90%以上的群众投入到文明创建之中,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营造浓厚的文明创建氛围。各村组都在显眼处张贴旨在教育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生活习惯的宣传语,制作了垃圾堆放、车辆停放、柴草堆放标志牌,通过编发“家庭美德歌”,“勤劳致富歌”,“敬老爱幼歌”三字经,以及家庭读书竞赛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强化宣传,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体会

一是建设新农村一定要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各地地域民情、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千差万别,不能搞“拿来主义”照搬套用,必须认真分析各自实际情况,发挥优势,找准突破口,才能取得实效。

二是建设新农村一定要有一套完整、详细、指导性强的规划。完整,就是既要有整体规划,又要有局部规划;详细,就是要统筹考虑规划范围建设、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指导性强,就是要符合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是建设新农村必须做到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按照一个模式去要求不同村庄的建设发展。

四是建设新农村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是面向所有群众的系统工程,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教育、指向作用,广泛宣传动员,尽可能组织群众参与到各项具体工作中。

五是建设新农村要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典型是新农村建设的榜样和参照,也是展示在群众面前的一个具体的标准,建好示范点,在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是推动工作的有效方式。

六是建设新农村必须建立推动工作、强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新农村建设仅靠乡镇自身的努力,靠个别部门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所有部门、所有人都团结起来,形成合力,才能把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系中共酒泉市花海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