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与思考
9733400000036

第36章 加快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和新农村

建设有机结合

□薛金山

一、贫困地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省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贫困群众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绝对贫困人口由196万减少到149万,低收入贫困人口从560万减少到355万,农村贫困面由37%下降到25%,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44元提高到1578元,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这不仅为贫困地区稳定解决温饱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省是一个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解决温饱的难度大,扶贫任务十分艰巨。一是贫困群体庞大,扶贫任务依然繁重。全省有8790个贫困村,占行政村的50.25%;有504万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25%。二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全省贫困村中有16%的村不通车,3%的村不通电,还有160万人没有彻底解决饮水困难。贫困村文盲劳动力占1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3个百分点。据典型调查,因学致贫的占24%,因病致贫的占18%。三是绝对贫困人口减少速度明显减缓。“十五”期间平均每年解决绝对贫困人口不到10万人,不足20世纪“四七”扶贫攻坚每年解决33万人的三分之一。目前尚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特别严酷的石山区、深山区、高寒阴湿山区、林缘区和极端干旱带片,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四是巩固温饱成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已经基本解决温饱的低收入贫困人口,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加之增收渠道单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特别是灾年返贫问题比较突出。这种状况表明,在我省解决温饱难,巩固温饱任务艰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贫富差距更是任重道远。

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群众参与式整村推进是新阶段扶贫工作方式的重大转变,这是我省扶贫开发的新创造。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以重点贫困村为单元,以减少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始终瞄准了扶贫对象和扶贫项目的进村入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扶贫成效非常明显。最近几年,我省创新整村推进扶贫方式,在实践中总结提出的扶贫开发六大建设,即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建设,改变村容村貌的文明新村建设,规范有序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以班子建设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为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探索了一条成功的路子。这六大扶贫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目标基本是一致的,既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目前,全省有2230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凡是实施了整村推进的项目村,农民收入显著提高,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人畜饮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多数村二三年后基本实现了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达到了中共甘肃省委〔2005〕16号文件制定的整村推进八条验收标准。去年以来,我们总结推广静宁、康县等地的经验,积极探索以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建设带动贫困村的发展,形成了整片、整流域推进的一些模式,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践证明,整村推进极大地推动了整体扶贫开发,不仅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贫困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较快发展,而且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好抓手、好平台。

三、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

(一)充分认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甚至比扶贫解决温饱花的年限还要长。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新农村是扶贫开发的奋斗方向,扶贫开发是建设新农村的工作基础,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绝不能割裂开来。贫困地区的当务之急是尽快解决温饱问题,打不牢这个基础,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因此,应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防止扶贫工作被淡化、边缘化。尤其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应坚持以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坚持扶贫开发方针不动摇,因地制宜,以村为单元,分区域、分阶段、分层次推进新农村建设。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村,各项建设要紧紧瞄准贫困群体,打好扶贫攻坚战,尽快解决温饱问题;已稳定解决温饱的贫困村,建设项目要向新农村目标靠拢,不失时机地向新农村建设推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县与县、村与村之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能按同一个标准模式和方法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应量力而行,不能赶急图快,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如果2010年占全省50%的村、25%的人口稳定解决了温饱,全省新农村建设就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二)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继续抓好整村推进

首先,对全省8790个贫困村进一步完善整村推进规划,既考虑近期发展目标,又注意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十一五”重点抓好3000个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其次,要抓好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工作。根据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我们今年在扶贫资金中安排3000万元,在51个国扶、省扶贫重点县,每县选一个村,在原来搞整村推进投入70万~80万元的基础上,每个村再投入60万元,并整合各方面的资金,进行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工作。近期我们准备举办51个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培训班,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示范村干部进行先期培训。通过试点,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做好示范。第三,要把整村推进作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投入。今后,按照资金整合的原则,每年将财政扶贫资金的60%左右安排整村推进项目,尊重群众意愿,解决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问题。

(三)加快培训促进转移,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一,要加大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今后每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10%将用于农民就业技能培训。2006年共安排扶贫劳务培训资金4000万元,完成订单技能培训13万人,努力实现培训转移就业的比例达到90%以上,年均工资性收入达到5000元左右的目标。第二,要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县确定的64家扶贫劳务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加快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术型转变。第三,要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八大科技推广行动”,每年培训农民40万人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四)继续推进产业化扶贫开发,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

围绕草畜、马铃薯、中药材、果品、瓜菜基地建设,集中资金搞一批产业带,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引进和推广一批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五大特色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增收支撑。继续进行信贷资金贴息改革试点。2006年安排贴息资金3000万元,预计拉动扶贫贷款6亿元左右,用于支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和龙头企业。这项改革,不仅能够作大支柱扶贫产业的资金“蛋糕”,还可以增强农民使用扶贫资金的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帮扶,形成全社会关注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

在总结推广社会帮扶工作的同时,在贫困地区大力推广临夏、天水等市、州“四个一”的经验,即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中,有一个县级干部联系、一个单位帮扶、派一个科技特派员、建一个后续管理的协会,把省、市、县的帮扶力量集中在整村推进项目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作者系甘肃省扶贫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