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与思考
9733400000034

第34章 加快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

□侯生华

卫生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必须进一步明确卫生工作的思路,找准关键,采取措施,努力发展好农村卫生事业。

一、必须明确加强农村卫生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总体目标,除了管理民主之外,其他十六字都与卫生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加强卫生工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

生产力是生产发展的基础,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依靠不断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增强劳动力身体素质来实现。我省自然条件严酷,疾病始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根本保障,是一项非常紧迫的现实任务。

(二)加强卫生工作,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重要保障

当前,农民的最大压力来自于看病就医。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解决好农村群众看病就医的问题,那么,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局面还将进一步加剧,既增加农民的疾苦,又将严重消耗经济发展的资源和成果,农村生活宽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加强卫生工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增进群众科学的、健康的生活意识,改变生产生活行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当前,农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还不强,有的地方陈规陋习还不少,封建迷信盛行,不健康、不文明的行为仍很普遍。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提高农民群众防病意识,弘扬健康文化,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地投入到改陋习、讲文明、讲卫生、爱环境和树新风活动中,逐步建立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卫生行为,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四)加强卫生工作,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

爱国卫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工作方式,它以爱国为核心,以卫生为内容,以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为主要方式。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广泛深入地开展以改水改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卫生村镇创建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爱国卫生工作,对于有效预防控制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农村卫生工作是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维护广大农民身体健康,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切实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必须深刻认识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近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农村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06年年初省委、省政府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及时召开全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确立了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地位,农村卫生事业正在迎来一个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但是用科学发展观来进行审视我省农村卫生工作,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适应农民健康需求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卫生公共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还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一)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突出

调查显示,当前有42.1%的农民有病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38.1%的应住院而不住院,因病致贫的比例高达30%。主要原因是医疗卫生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服务条件差、设备短缺、服务能力低下;农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口不到一半,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农村医疗卫生投入有限,医疗机构服务市场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止。

(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加强,预防保健难度大

我省农村疾病谱广,国家37种法定传染病中我省就有35种。越贫困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越重。近几年农村炭疽、鼠疫、霍乱、禽流感、出血热等烈急性疫情均有发生,艾滋病向农村蔓延结核病、乙型肝炎发病率居高不下,非典、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加重了防控难度,恶性肿瘤、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意外伤害等成为威胁农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农村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乡村两级难以有效控制重大疾病的流行。

(三)农村卫生人才匮乏,队伍不稳定

由于待遇差等的原因,多年来我省大专以上医学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人到农村基层工作。全省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仅占14.5%,无正规学历者占27.7%,高级职称仅为1.9%,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占29%。75.1%的乡村医生没有正规学历。有40%的乡镇卫生院院长和技术骨干属于招聘或合同制人员,待遇很低。乡镇卫生院缺编问题严重,按照每千农业人口卫生人员数1.2(目前我省仅0.78人)测算,全省卫生院缺编8539人。

(四)农村卫生发展不平衡,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尚无突破性进展

我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欠账很大,还有17个县未达到第一轮10年规划目标。农村人均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仅57.9%。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严重滞后,85所县级妇幼保健站中,32所不能开展产科业务,45所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农村中医事业发展缓慢,中医医疗机构业务普遍萎缩,服务能力低下。农村医疗急救体系不完善,缺乏必要的紧急医疗救援手段。

这些问题有些是历史形成的,有的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而难以避免的,但主要还是由于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工作不力,政策措施不到位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实现农村卫生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三、必须明确卫生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本任务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别于过去农村建设之处在于突出了一个“新”字。农村卫生也要在“新”上下工夫。具体讲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农村卫生工作要有新思路

要牢固树立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卫生的观念,自觉地把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按照巩固村一级、强化乡一级、提高县一级的总体思路,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好全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利用中央补助资金和各级财政投入,力争5年内基本完成县、乡、村卫生机构业务用房的建设任务,逐步解决县、乡、村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设备。实施“医疗卫生大中专毕业生进农村计划”,落实乡村卫生人员培训规划,力争到2010年,使乡镇卫生院60%以上的专业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90%以上的临床人员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大力开展“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及卫生下乡、巡回医疗工作,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农村卫生工作要有新机制

深化农村卫生改革,完善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政策,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农村卫生工作,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把卫生资源增量投向农村,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好农村卫生发展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增强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坚持“以县为主、分级负担”的原则,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保障机制,积极落实乡村医生每人每月100元的劳务补助,力争到2008年实现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全额供给。建立健全农村卫生工作的领导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将农村卫生工作列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抓手,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加强协调,强化责任,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三)加强农村卫生工作要有新制度

要进一步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在已试点38个县的基础上,扩大试点县规模,到2008年在全省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农民住院的报销比例,扩大群众的受益面。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尽快在公立医院设立一定数量的扶贫济困病房。要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打破乡镇卫生院人员身份界限,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管理,建立绩效挂钩、按劳取酬的工资分配机制。强化村卫生室服务功能,每个村至少配备1名取得乡村医生资格的村医。

(四)加强农村卫生工作要有新举措

要加强乡村两级中医药业务建设,到2010年,使卫生院具备中医科室和中药房,村卫生所至少有一名中医或中西医卫生人员,5年内培养8000名中西医结合的乡村医生。要依法加强农村卫生监督管理,严格规范农村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等准入审批和监管,加大对农村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医疗服务市场等卫生执法监督力度。要抓好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逐步实施孕产妇住院分娩补贴制度,提高住院分娩率,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要大力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和以“健康教育社区行”、“亿万农民健康教育行动”为主的健康教育工作。力争到2010年,我省使60%以上的农村居民用上卫生厕所,50%以上的农民用上自来水,农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达到80%以上,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作者系甘肃省卫生厅厅长)

突出税收职能,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甘肃省地税局

税务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行政执法部门和财政资金筹集部门,必须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准确把握建设关键,明确地税职责,紧扣税收职能,做好促进发展文章。

一、把握关键,明确职责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目标中的第一要务和关键,把握住这个关键,就掌握了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权。影响和制约生产发展的因素和条件有很多,如:政策环境、自然条件、技术水平、人才保障、资金支持、领导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等,但当前对我省的生产发展来讲,最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是资金短缺问题。资金筹措大体有两种途径:一是对外争取,如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和民间投资,或争取项目贷款、社会捐助以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等;一是对内筹措,即国、地税部门通过税收渠道筹集。两种途径中税收因其所具有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特点,使之成为政府最可靠、最稳定、最自主的财源。实施分税制以来,我省地税部门年组织收入由1994年的16.16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73.97亿元,十二年来累计组织各项收入720亿元,地税收入已经成为我省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新农村建设更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而税收具有的筹集财政资金、监控经济运行和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就使得筹集新农村建设财政资金的重大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税务部门。地税部门自1994年分设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初步建立了健全的征管机构、完善的征管制度、良好的税收环境,同时也锻炼造就了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干部队伍,这些为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奠定了坚实的干部队伍基础和组织基础。把握好筹集资金这个关键,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这支队伍积极参与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用的关键所在。

二、紧扣组织收入职能,提供资金保障

按照税收经济观的观点,经济决定税源,税源决定税收,而税源只有通过税收部门的征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税收收入。因此,地税部门通过税收要为新农村建设筹集财政资金,必须依据税源而又要培植税源,征收中既要宏观把握找潜力,又要洞悉微观找措施。

(一)宏观把握找差距,增强工作责任感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只有认识和掌握全国的税收工作水平,对比我省情况找出存在的差距,方能找到工作的着力点。因此,我们要算好“两帐”找差距,分析差距增动力。

一是要算宏观税负账寻找差距。据国家税务总局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平均税负(包括国税、地税、财政)为17%;2005年甘肃省GDP达到1928亿元,按此比例推算,税收完成数应为327.76亿元,而实际征收数仅为254亿元。这样,甘肃省2005年税负与全国相比低3.83个百分点。

二是算实际征收数与法定征收数的账,寻找差距。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资料显示,我国实际征税额约占法定征税数的70%,按全国这个比例推算,2005年全国的法定征收比例应是24.3%;全国法定征收数与实际征收相差7.3个百分点,而我省则差11.13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当然,由于我省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等因素的制约,我们在上述两项指标上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差距有一定必然性,因此,不能简单地去比照。但科学分析,冷静思考,至少可以看出,客观因素造成的差距是存在的,但税收工作上的差距也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距的存在,说明我省税收可能还有一定的增收潜力,因此,我们要把税收收入存在的差距视为发展的潜力,将挖掘潜力视为压力,把压力化作前进的动力,增强工作责任感,才能有力地推动税收工作不断上台阶,才能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筹集更多的资金。

(二)微观分析找措施,财政增收建设资金,农民增收发展资金

宏观上找到了差距,只是分析出了增收的可能和提供了工作思路,要把差距激发出来的动力转化为工作措施,重点要在谋划增收措施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