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与思考
9733400000032

第32章 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

(三)加快灌区配套建设,实施“节水增效工程”

加快以灌区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对景电一期等15个大型灌区、刘川等10个中型灌区、36个万亩小型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十一五”期间,我省要力争将河西走廊建成节水型社会示范带,在河东地区建设更多的示范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75万亩,努力实现农业用水“零增长”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加快生态环境治理,实施“绿色家园工程”

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要求,我省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治理原则,“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优化配置,继续开展黄河、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和小流域治理,建设水保生态示范区,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改善梯田300万亩,封育保护生态修复面积5000平方公里。强化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防止新的人为水土流失,为新农村建设打造良好的生态体系。

(五)加快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实施“防洪保安工程”

多方筹措资金,建设5座重点设防城市防洪工程、45座农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改建主要河流险段堤防400公里。治理山区中小河流、防治山洪灾害。积极实践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建设雨洪资源利用工程,推进由洪水控制向洪水管理转变,通过以上工程建设,使省内主要河流沿岸900多个村庄、190万人、87万亩耕地得到保护,努力建设农民的安居家园。

(六)加快农村水电建设,实施“清洁能源工程”

充分利用水能资源丰富和水电建设对带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维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加快推进以甘南、临夏、陇南两州一市为主的农村水电开发,完成2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新增中小水电装机100万千瓦以上,基本解决无电地区通电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廉价的清洁能源。通过政策引导,不断提高小水电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三、妥善处理新农村建设中水利发展的几个关系

建设新农村,对我省水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完成水利建设的艰巨任务,充分发挥水利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

(一)区域发展与流域发展的关系

流域是水资源赋存的基本形式,水利建设要重视区域,突出流域。针对流域自然、经济社会特点及生产力布局,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水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协调发展。上游地区要植树种草,保护生态,提高水源涵育功能;中游地区要节约用水、高效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下游地区要合理垦殖、促进生态恢复,实现全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新开水源与节约用水的关系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省农村干旱缺水问题的根本出路。以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为龙头,以43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县(市)为重点,明晰初始水权,建立宏观总量控制、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综合实施法律、行政、工程、经济、科技等多种措施,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积极倡导水权转让,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行节水灌溉向工业用水有偿转让水权,实现农业节水增效和工业发展的“双赢”。

(三)水利建设与保护生态的关系

我省要从保护生态和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的角度确立水利工作方针、原则和规划,积极探索建立河流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保护、修复水生态系统,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从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建立生态影响跟踪评价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的影响,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有所恢复,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环境美化。

(四)抗旱与防汛的关系

抗旱与防汛是水利工作的一对突出矛盾。丰水成涝、枯水成旱,水利总是在复杂矛盾的交替变化中生存发展。由于降雨稀少,抗御干旱已成全行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但由于我省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山道、沟壑纵横交错,突发性暴雨造成的灾害损失更为严重。在重视抗旱的同时也不可轻视防汛工作,必须加快防洪控制性工程和堤防建设,增强对洪水和险情的预警预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五)骨干工程与中小工程的关系

建设骨干水利工程,形成骨干供水工程体系,是解决区域性缺水的长效手段,是科学调控、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根本措施。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分散水源和雨洪资源,集中财力建设一批以井、塘、窖为主的中小型水源工程,提高农村供水能力,为新农村建设的区域经济、特色产业提供水利支撑。

(六)水利建设与水利管理的关系

建设与管理是水利工作的两大主题,是治水活动有机关联的两个方面。既要重视项目建设,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的“四制”,严格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使每一项工程都成为优质工程、阳光工程、透明工程;又要重视建后管理,改变重建轻管现象,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管理措施,专业管理与参与式管理结合,加强维修养护,确保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七)水利发展与水利改革的关系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激发农村水利发展的活力。第一,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水量、水质、水能、水域等涉水事务统一管理;第二,全面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定性准确、权责明晰、管理科学、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第三,积极推进水价改革,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优质优价的原则,促进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第四,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使其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

(八)政府主导与社会投入的关系

根据水利建设的性质和我省省情,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投资水利建设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和完善长期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农村水利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坚持政府投入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引入市场机制,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进入农村水利领域,促进水利建设。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积极投入农村水利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

(作者系甘肃省水利厅厅长)

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武文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的主攻方向是建设现代农业。根据我省实际,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需要从以下十个方面着力推进。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靠坚实的粮食安全基础支撑现代农业

粮食安全既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粮食一旦出现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我省要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必须守住两条底线:一是确保粮食占用耕地面积不少于3000万亩;二是确保粮食总产量不低于800万吨。总的思路是稳定主产区、突出旱作区,优化结构、提高品质,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保障供给。重点抓好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作物和30个主产县,在旱作农业区实施秋粮翻番工程,配套集成推广全覆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保护性耕作和生物抗旱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产。力争到2010年,全省小麦面积减少到1000万亩,玉米面积扩大到1000万亩,马铃薯增加到1000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