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与思考
9733400000026

第26章 认真履行巡视监督职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政治保障(12)

一、抓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奠定陇南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陇南的自然条件和比较优势决定了发展生产必须发展特色产业。陇南既有山大沟深、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经济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形成了开发利用的丰富性。我们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经济规律,扬长避短,把自身优势发挥到最为充分,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具体来讲,就是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十,就是建设十个百万亩基地。到“十一五”末,在现有464万亩特色产业总面积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建成十个百万亩(头)基地。即300万亩核桃、200万亩花椒、100万亩中药材、200万亩马铃薯,包括油橄榄、茶叶、银杏等在内的区域特色产业130万亩,新增生态林120万亩、出栏商品猪100万头,牛羊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只),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蔬菜达到50万亩。

百,就是树立一百个先进典型。要系统研究分析特色产业发展的分类指导体系,在结构调整、种植模式、技术规范等方面,建立不同的发展模式。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总结和树立一百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和村社,作为样板和旗帜,总结他们的经验,组织农民宣讲团,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典型说话。

千,就是实施“五个千人到村”工程。即千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到村,千名干部帮助指导到村,千名科技能人培养到村,千所农民科技学校创办到村,千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到村。通过实施五个千人到村工程,提高各级政府服务特色产业发展的水平,提高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发展后劲。

万,就是培育万户特色产业示范户。分产业、分区域确定不少于1万户的特色产业示范户,促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集中,通过他们的示范引领,推动特色产业的整体发展。

经过努力,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市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占到50%以上,使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稳定渠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抓基础设施,突破“瓶颈”制约,改善陇南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条件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陇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全国、全省,其中交通是最大的“瓶颈”。全市既无高速公路,也无铁路,更无支线机场,不通公路的村还有591个。即便是通路的乡村也普遍存在公路等级低、质量差、通行难的问题。交通不便,运输困难,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长期处于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状态,既割断了农村与市场的联系,也阻碍了现代文明在农村的传播。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把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乡村公路建设摆在重要地位,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农村交通建设和国道212线高速公路、兰渝铁路建设等重大机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县际公路油路化,乡乡通等级公路,通乡油路率达到90%,通村油路率达到30%。要广泛发动群众,整合社会资源,掀起农村路网建设的新高潮,通过国家补贴、以工代赈、农民投工投劳,兴修连通自然村、户之间的道路,改善农民出行条件,为群众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在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把扶贫资金和国家财政的支农资金,重点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倾斜。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加快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解决6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力争54万农户家家有沼气池、户户有太阳灶,解决农民生活能源,促进植被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步伐,尽快解决不通电村的用电难题。加快通信建设步伐,消除通信盲区,改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小学校危房改造的建设步伐,改善乡村医疗卫生设施条件,解决好农村孩子上学难、农民看病难等突出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抓农民培训,提高技能素质,培养陇南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大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自我发展能力、伦理道德观念、思想精神风貌,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进程。没有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一代新农民,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陇南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到全市总人口的85%,农村劳动力多达120万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转移农民、减少农民,这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之举,也是陇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从业技能单一。我国的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陇南农民受教育年限只有5.8年,素质门槛成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进入非农产业,进而自主创业的主要障碍。不仅如此,也成为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精神生活空虚,文明进步缓慢的重要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新农民。

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首先必须加快基础教育的发展,办高质量的教育,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更多的农村人口接受优质的国民教育。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好机遇,下大力气,建立面向市场,特色突出,层次分明,以基本素质和从业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要适应市场需求,科学规划教育布局,使全市的中专、中等职业学校有序地退出学历教育,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建立社会化培训网络,在缩短学制,节约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上下工夫,使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素质有较快提高。要高度重视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鼓励农民学习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坚持科技兴农,促进科技创新。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发现、培养树立一批新农民的典型,进一步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把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为陇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大军。

四、抓规划编制,加强分类指导,探索陇南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路子

要坚持规划先行。没有科学规范的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就会走弯路,甚至于造成政府投资和群众投入的浪费。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调动、引导广大农民积极有序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在试点的基础上,市县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从宏观上明确建设目标、阶段任务、主要产业、保障措施;乡镇要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建设方案,尊重群众意愿,合理确定建设内容,重点在村庄治理、产业布局、节约用地、公共服务等方面,明确发展方向和指导意见,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要坚持分类指导。陇南农村的发展很不平衡,市内各县区之间、川坝河谷与半山地区的农村之间,也有较大的差异。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不能笼而统之,更不能搞“一刀切”。要按照川坝河谷区、半山干旱区和高寒阴湿区三大区块,坚持分类指导。全市确定1个县、10个乡镇、100个村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试点,总结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特色的乡镇村社建设新农村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制定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建设产业规划、村庄规划、房屋规划,使之更加切合陇南实际。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新农村建设是亿万农民的事业,新农村如何建,农民最有发言权。因此,规划的制定,工作的推进,必须研究农民的现实需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着眼农村长远发展,在科学的引导下,让农民自己拿“大主意”。在规划建设上,坚持实事求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决不能搞形式主义,样板工程,更不能强迫命令,包办代替。

要突出陇南特色。我们要建设的是生态陇南、富庶陇南、和谐陇南;我们的目标是把陇南建设成有色冶金工业的大市,特色产业的富市,绿色食品工业的强市,陇上江南旅游文化的名市;我们要建设的城市将是陕甘川三省交界区域的中心城市,县城要成为散布在市内的八颗尽显江南特点的耀眼明珠。围绕这些总体要求,我们陇南的新农村建设也要突出陇上江南特色,注重绿色生态建设,尽现陇上江南风格,要把全市作为一个大花园来谋划,做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要挖掘和突出陇南的文化特色,使陇南的新农村既能看到具有现代气息、规划统一、功能设施完善的现代新农村,又能看到体现陇南特点的新型藏羌村寨、白马藏房和掩映在竹林茶园中的青瓦房,努力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把陇南的产业特色、自然特色、文化特色凸现出来,建设具有陇上江南特色的新农村。

(作者系中共陇南市委副书记、陇南市市长)

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工业化

进程的必然抉择

□李平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对此又作了进一步阐述:“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中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把“新农村建设”摆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全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近一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认真学习,结合经委工作,有三点感受:

第一,我省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处理好的七个重大关系问题,是认识省情基础上的科学把握,是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判断。充分认识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特殊性,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农村建设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新农村建设同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同阶段性任务、农村经济发展同社会事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中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政府支持同农民自身等七个重大关系问题,才能有效地保持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快我省新农村建设。

第二,我省新农村建设把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作为重要载体和抓手,这是加快农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在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发展农产品深度加工,有利于扩大内需,提高我省工业化水平。

第三,在我国工业化阶段进入中期以后,中央财政具备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在我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的有利时机,又要注意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加快我省工业化、市场化进程。

从整体上看,甘肃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演进的过程,这一时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由于农业的弱质性,许多矛盾集中在“三农”问题上。因此,贯彻省委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新农村六项重点工作中,经委要协同相关部门、各级政府和企业,着力落实好三项重大任务。

第一项,围绕特色产业的培育,在积极推进草畜、马铃薯、酿造原料、果蔬、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同时,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市场主体。重点培育壮大50户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20户出口额过1000万美元的加工贸易型企业,打造20个以上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甘肃农产品及加工品牌。我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着许多特有的、进化程度高的抗逆植物资源,是国家优良抗性植物的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在全省1527种药用动植物和矿物中,276种属国家重点品种。因此,要继续抓紧兰州大得利生化公司、奇正藏药有限公司、兰州佛慈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对当归、大黄、党参、红芪、苦生素等30种大宗地道中药材GAP论证和后续产业化开发。通过公司+农协+农户的形式,实现农民增收、关联产业发展、集约化经营的目标。

第二项,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抓好化肥、农药、农膜、农机用油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结构调整。通过制度创新、节能降耗、实施综合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程,实现刘化、兰化、金化等一批骨干农资生产企业的产业升级。要重点推进农药行业的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农药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位居世界第二,农药出口是我国化工行业贸易顺差的最大产业。而我省农药生产企业由过去的30家减少至10家,保留下来的企业仍处在步履维艰的境地。“十一五”期间,要重点解决农药生产企业品种单一,产品老化,效益低下,污染严重的状况。实现发展速度、产业层级、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等四个方面的提升,真正实现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第三项,结合全省劳务输出战略,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力度。今年,经委所属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4007人,就业安排3857人,其中劳动人事部门统派382人,学校安置就业3431人,自主择业44人,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35人,就业率达到96.8%。同时,在校生规模由2004年的4000多人达到3万人规模。在继续抓好“1+1+1”工程(一年在县职教中心学习基础课,一年在学校学习专业课,一年在企业实习锻炼)的基础上,要着力抓好20所机械电子重点骨干企业的中技、中专学校建设,力争经过2~3年的努力,这20所企业兴办的中技、中专在校生规模达1万人。届时,整个经委系统的在校生规模达到5万人。我们正在实施订单培养方式,使毕业生“进得来”、“走得出”、“站得住”。

工业与农业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经委工作将服从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继续在煤电油运、企业技术创新、节能降耗、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培育等方面,做好协调服务,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