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9733100000006

第6章 辅导员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界定(2)

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班主任负有在思想、 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十六号文件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此可见,辅导员的宏观角色可以定位为:

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辅导员工作的微观角色定位。

为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将高校辅导员工作具体定位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①教育。 根据十六号文件归纳如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公民素质教育、学校规范教育(校规校纪律等)、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民族精神)、时事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②管理。 队伍管理、信息管理、日常规范管理、事务管理。

③服务。 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等。

2.从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功能角度定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传统的教育观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群体构成、学习方法及生活追求都在发生变化,这些都对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过去,辅导员的职责主要限于灌输理论,说服教育,师生之间是直接的传递和接受关系,辅导员更多的是担任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角色。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可见,在教育改革的深化过程中,辅导员传统内涵有了新的延伸,辅导员的工作责任有了更新的要求,辅导员的传统教育功能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辅导员的角色愈加多样化,辅导员的角色已经由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向以学生成才为核心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概括起来,辅导员应该是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体贴人、学习上的指导者和心理上的疏导者。

(1)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这是学生辅导员的基本定位。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极其重要的阶段,是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是独立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他们又往往将社会简单化,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评价社会,甚至对人生和社会产生很多的疑虑和困惑。学生辅导员是在此阶段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师长,其工作的好坏对学生的成长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辅导员在引导学生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纠正大学生价值观方面发生的偏离,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成为有理性、有思想的人,让他们做好踏入社会的思想准备。

(2)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学术导师。

学业成就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所在。在大学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辅导员。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大学生学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辅导员没有教师给学生授以知识的天然威信,因此,只有靠优质的服务来赢得,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不断学习,修炼自己,完善自己,以刻苦钻研,深入研究的学习态度和精神感动学生,启迪学生,以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的学习方法和行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准管理与服务育人的结合点,因人施教。

辅导员要主动和专业教师配合,在专业上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大学生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专业方面的一般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及表达能力是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居主体地位,它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因此,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不仅是专业教师的责任,辅导员同样负有重要责任。

(3)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心灵的呵护者。

心灵的呵护者是时代赋予辅导员的新角色。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由于社会、家庭、学习、恋爱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者有递增趋势。如一些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受挫不得;一些学生常处于孤独、苦闷、压抑等情绪状态,有的甚至悲观失望,精神失常,由于心理障碍导致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也屡见不鲜。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他们将无法把精力放到学业发展中来,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成长。 学生辅导员与学生接触频繁,理应肩负起对学生心理疏导的责任,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 辅导员要面向全体学生(而非仅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根据各种相关信息,及时了解和调节大学生的群体情绪,对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要有一定的敏感性,要明白如何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对于这些由于独特的原因所导致的心理疾病,辅导员可以充当心理治疗者的角色,通过课堂内外各种途径与他们接触、交流、了解,深入分析他们致病的原因,对症下药,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辅导员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加以最优组合,并将这种技巧具体运用到教学和管理中。

(4)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的指导者。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五条规定,辅导员工作职责的第五点是: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对在校学生进行长期、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 当前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和就业岗位缺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就业指导是一项繁琐、细致的系统工程,应贯穿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具体应该包含以下内容的指导: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求职能力;为大学生推荐求职单位或岗位;对学生的求职方法与技巧进行指导;疏导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困惑;向大学生宣传国家、学校等各方面的就业政策,通报就业需求信息、就业工作程序等信息;帮助大学生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跟踪考察大学生就业后的发展。

3.从辅导员工作效应的角度定位

学生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线工作者,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学生,担负着把大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其工作中呈现出的全员性、全过程性、全方位性,教育管理方法的多样性等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大学生心目中特殊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工作的特殊效应。

(1)辅导员是大学期间“任课”时间最长、“课程”最多的老师。

大学生活可能是人生在求学期间遇到老师最多的阶段,因为学生要学的课程很多,一门课就有一位老师。 而辅导员则会伴随大学生走完大学求学的几年时间,他们是“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

一批好教师就会造就一所好学校,一个好辅导员就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 一般来说,辅导员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职业型,即把担任辅导员当成一种谋生手段;二是学者型,用知识武装自己,有兴趣和能力使之成为任课时间最长、课程最多的老师;三是事业型,就是把担任辅导员当成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事业, 把培养学生成才视为生命价值的体现;四是教育家型,这是辅导员包括所有教师的最高层次。

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同的辅导员带给他们不同的收获和人生回忆,但是,不管怎样,辅导员仍然时是大学生们“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

(2)辅导员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知情知心的益友。

大学校园里,学生光有老师还不够,还应有朋友,而辅导员与大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更加健康、更加丰富多彩。

大学有一批在辅导员岗位工作多年的教师。 他们对工作兢兢业业,对教育规律认识深刻,对学生爱如子女或兄弟姐妹,亲如朋友,无论是对已经离校的校友,还是对在校学生都有极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而一些新进入辅导员岗位的青年教师思维活跃,更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 热爱学生、深入学生,与学生的朝夕相处,在知情知心基础上建立的感情,让学生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