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9733100000030

第30章 辅导员日常工作———大学生教育(4)

(3) 个别大学生不守行为规范,行为失范。

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每所大学都制定了各种管理规则,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作了规定,此外还有各种具体规则,如食堂有“食堂进餐文明规则”,宿舍有“宿舍文明规则”,考试有“考场规则”。 但一些大学生对这些规则视而不见,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当下我国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之普遍、手段之多样已是尽人皆知的事。为此,许多高校都出台了不少严厉的惩罚措施,但效果不佳,象牙塔内的考试作弊之风依然强劲;在学生食堂和宿舍,漠视规则的人也不在少数。 大学校园里的种种不文明行为每天都在上演,从中国最知名的学府到最普通的高校,所不同只是程度的轻重、人数的多寡,而决非有与无,这不能不引起一切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的忧虑。

(4) 部分大学生不会为人处世,过分看重自我。

当今的中国价值取向已经多元化,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上流行的一些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等思潮以及讲究享受、贪图安逸、重获得轻付出的不良价值观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整体上表现出的过分强调自我感受、忽视他人及集体需求;过于看重自身利益、忽视社会公共价值;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精神追求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密不可分。

2.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急剧转型出现的不良现象使大学生核心价值模糊。

首先,中国正经历着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及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的消极方面,使大学校园讲实惠、讲利益的风气逐渐蔓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其次,现代网络的泛滥、大众传媒的发达也使大学生承受着各色文化的冲击,网络的虚拟世界可以让人不必显露真实身份地宣泄自我,任何类型的内容都可以在网络中找到,使很多大学生沉迷在里面难以自拔,极易产生心理障碍和人际关系疏远等不良道德人格。 再次,大学生是当代社会最愿意关注的对象,大学生的一举一动都被人们所注视,媒体报道新闻时常冠上大学生之名放在头版头条,以个别现象作为整体现象来炒作,这种对大学生行为报道的夸大对他们价值观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最后,社会存在的贪污腐败、不择手段和好人没好报等现象,不断冲击年轻的大学生们,使他们的核心价值模糊。

(2) 提高大学生的文明道德素养,高校责任重大。

大学生文明素养的缺失不能简单地归之于大学教育的失职,但是高等院校有必要且必须担当起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重大责任。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大学教育是大多数学生能全面系统地进行在校学习和完善自我的最后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若对少数大学生的不良人格或不雅行为不闻不问,视而不见,无所作为,使得他们在上大学前缺乏文明素养,大学毕业后还依旧缺乏文明素养,那就是高等院校的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也是高等教育对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严重不作为和失职。

对于高校而言, 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如果高等院校在向学生传授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特别注重学生人格上的引导和文明习惯及基本礼仪的培养和训练,帮助学生创建一个丰富的、健康的精神世界,也是提高高等院校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还具有良好的性格和较强的交流、协调能力,那肯定是颇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的。 “从一滴水里面可看见大海”,大学毕业生其实就是高校教育的一面镜子。一个优秀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完全可以折射出他在大学阶段所接受的高质量的教育,也可在相当程度上展现他在大学阶段所受教育的诸多优势和独特之处。因此。高等院校完全可以通过培养大量的具有健全人格和较高文明素养的优秀大学生,并以他们为代表在社会上进行辐射和宣传,广泛地扩大影响,进一步提高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公信力。

3.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方法途径

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文明则国家文明,青年进步则国家进步。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青年中的精英和骨干。 教育和培养好大学生,让他们学会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把文明当成习惯,让习惯融入文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是各个高校和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师德先行,让教师成为校园文明的示范者。

《礼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教师对受教育者品行的影响有多大。教师的劳动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为人、怎样处世;教师的劳动工具不只是手中的教鞭和教材, 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有着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的人。 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能够影响许多学生的一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以社会和他人利益为重、自觉遵守公共道德的习惯;而一个举止粗俗、人格低下的教师则可能对学生的品格形成产生不良影响。造就文明的学生需要文明的教师。教师的文明素养是通过他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体现出来的。一个有良好文明素养的教师,他一定是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一个关爱学生的人,一个语言文明、衣着得体的人,一个遵纪守法、处处以身作则的人。

凡是提倡学生做的,教师必先做到;凡是禁止学生做的,教师必须令行禁止。只有这样,文明的风气才有可能在校园中形成,文明的习惯才有可能在大学生中养成。

(2) 强化管理,让规则落实在大学生的言行中。

文明与不文明是相对而言的,不文明的行为是指个体以自我需要为出发点、忽视或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 而文明习惯,则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尊重他人和社会利益、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方式和倾向。 这种行为方式和倾向的养成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培养过程。当学生进入大学后,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就使他们潜在的各种不良习惯得以充分显现出来。 所以,高校首先要坚持环境育人,其次要坚持制度管人。

(3) 倡导自律精神,让文明成为大学生的自觉习惯。

人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从他律逐渐走向自律并最终变成个体自觉行动的过程。自律精神的培育是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关键。 只有当一个人具有自律精神,他才能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自觉地遵守规则、服从规则,自觉地从他人和社会利益出发,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的选择。 培育大学生的自律精神,除了加强高校管理和师德建设,还应充分发挥各种学生社团的作用,将文明行为的要求渗透到学生社团的日常活动之中,通过学生社团这种学生群众组织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他们文明的行为习惯。高校党团组织和学工部门,要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引导,帮助学生社团制定社团宗旨、活动规则、成员文明公约,培养社团活动骨干,关注社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对那些健康、文明、在学生中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社团要给予活动经费、活动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对那些宗旨不明确、活动不健康的学生社团则要及时进行批评、引导或取缔。当多数学生能自觉地遵守校纪校规、自觉地维护校园教学秩序和生活环境的时候,就是学生自律意识形成的时候,就是文明开始成为学生习惯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