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当代世界科技创新与发展问题研究
9732800000008

第8章 中国(4)

歼-10飞机是中国一航从1986年开始研制的。由中国一航成都飞机设计所设计、中国一航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生产。该机分单座和双座两种,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战机,它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性能先进,用途广泛。首批装备该飞机的空军航空兵部队,已成建制形成作战能力,对有效提高空军防卫作战能力,加快解放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

歼-10飞机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放宽静安定性的鸭式气动布局;

数字电传飞控系统将飞行员对驾驶杆和脚蹬的操纵,以及飞机的飞行情况输送给飞行控制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的运算处理再将控制指令传递到飞机各操纵舵面;高度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可以将各任务系统的操作进行集中控制,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集中显示,使得飞行员在作战过程中能够实现两手不离驾驶杆和油门杆,大大提高了飞机的信息处理和作战效能。歼-10的出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嫦娥”奔月,实现千年梦想。10月24日,嫦娥一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从西昌成功发射,精确入轨;11月5日,嫦娥一号成功“牵手”月球,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11月7日,以准确进入200公里使命轨道为标志,嫦娥一号完成中国历史上最远的“太空长征”;

11月26日,嫦娥一号传回的“第一幅月图”完美亮相,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

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以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调度指挥和精确控制下,历经8次变轨,经过调向轨道、地月转移轨道、月球捕获轨道三个阶段,复杂程度创下中国航天之最。茫茫太空中滑行的“嫦娥”,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牵动着国人的心。在远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梦想的“嫦娥”正轻轻萦绕。这是中国航天器迄今到达的最高高度,更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三个辉煌灿烂的里程碑。在不断传来的喜讯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劳和汗水。从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到“中国第一幅月图”完美亮相,这项浩大的科技工程仅仅用了3年多时间。

2004年1月23日,正是大年初二。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决策下,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2007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隆重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庄严宣告: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让全体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和自豪。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懈追求。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开展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长征系列实现百次发射。对于把嫦娥送上太空的长征三号甲火箭来说,2007年也是特别值得纪念的一年,6月1日,长征三号甲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鑫诺三号卫星送上太空,实现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0次发射。

百次长征,航天人把它看作一个新的起点。短短几个月,长征火箭就将发射纪录提高到了104次。其中,连续62次发射取得成功,成功率超过了93%。

在2007年的10次宇航发射中,长三甲系列火箭就担当了6次,长征火箭的第100次和第101次任务都是由它完成的。此外,嫦娥一号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以及两颗北斗导航卫星的重大发射使命都由长三甲系列火箭这支队伍承载。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情况在近年来的中国航天不是个案,长二丙火箭、长四乙火箭、长二丁火箭都以过硬的技术、高效的管理创下了连战连捷的纪录。事实证明,我国的运载火箭有能力接受更高层次的挑战。

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走过了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载荷到发射飞船的技术历程,形成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和长征四号4个系列,具备了发射低、中、高不同轨道、不同类型卫星的能力,先后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艘载人飞船,并多次承揽发射国外商业卫星,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

整星出口零的突破。2007年,中国航天向国际市场的开拓成绩卓著。5月14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送上太空。这是我国首次以火箭、卫星及发射支持的整体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

我国研制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并在轨交付,我国实现了整星出口零的突破。西非文明古国尼日利亚,也因此拥有了属于非洲国家的第一颗泛非通信卫星。预计这个项目实施后,将为尼日利亚提供超过15万个与通信运营相关的工作机会。卫星提供的双向高效宽带,预计为尼日利亚宽带用户每年节约超过9500万美元,为非洲用户节约电话中继和数据交换业务费超过6.6亿美元。此外,卫星还将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和电子政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尼日利亚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非洲大陆在卫星应用、地面通信、电信网络方面的进步。这次卫星发射成功,对于提高我国承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能力,进一步拓展我国商业发射服务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颗卫星作为我国第一颗整星出口的卫星,体现了我国和平利用外空、造福人类的一贯宗旨,表明中非友好合作已向更高领域挺进,掀开了中非人民传统友谊新的一页。

中巴“资源一号”:南南合作的典范。9月1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三颗“资源一号”卫星送入太空。中巴“资源一号”卫星系统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实现了优势互补。中国从巴西学到了航天器系统设计监造规范,巴西也从中国学到了卫星研制生产的众多技术。通过这种合作,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在尖端领域合作的典范。

为了能够为两国用户以及世界其他有能力接收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持续稳定的数据,另外两颗资源卫星已经立项研制,预计一至两年后发射其中的一颗,在适当时候发射另外一颗,如果进展顺利,将为用户提供数据至少到2015年。

北斗”卫星:织就自主全球卫星导航系统。4月14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新的发展建设阶段。

自2000年以来,我国已成功发射了3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建成了北斗导航试验系统。该系统可在服务区域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用户确定其所在的地理经纬度信息,并提供双向短报文通信和精密授时服务。目前,系统已在测绘、电信、水利、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渔业生产、勘探、森林防火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逐步发挥重要作用。

卫星导航系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自主研制生产卫星导航系统,正在运行的有美国的GPS系统和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欧洲的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中。

2007年成功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为未来系列卫星的系统组网、试验奠定了良好基础。该系统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为国家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清洁能源方面:

绿色能源风光无限。2007年9月,我国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到能源总消费的15%的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去年1月《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我国进入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底,可再生能源达到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8%。2007年,在一系列技术创新的推动下,绿色能源产业更是“风光无限”。

风电经济正提速。2007年12月26日,金风科技登陆深交所首日以131元的高价收盘。“风电第一股”的上市,引起了投资者的热捧。在值得期待的股价之外,是令人信服的现实。新疆金风科技公司首批33台1.5兆瓦风电机组已经矗立在北京官厅风电场,明年将为北京市提供1亿度“绿电”。金风公司在北京经济开发区建立了生产及研发基地,将大批量生产兆瓦级风电机组。

市场掀起了一股追逐风产业的热潮。2006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33万千瓦,超过过去20年的总和,2007年装机容量已达24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风力发电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随着风力发电成本的逐步降低,我国风力发电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样推算看来,国家目标已提前3年完成。《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500万千瓦。按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每千瓦7000元计算,未来3年风电设备每年市场容量为340亿元。

诱人的市场促使风电制造及相关零部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国家安排的风电设备研发项目,为提高风电机组的国产化率提供了技术支持。

2007年,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出国内最大的2兆瓦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成功并网发电;沈阳工业大学目前已掌握了1—3兆瓦双馈式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系列机型的设计,并成功向8家国有、民营企业实施科技成果技术转让,成果转让收入达上亿元。

永济电机厂在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组建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及产业化基地,专业生产大功率系列化风电机组用发电机,大大提升了风电机组主要部件产品产能。

南京高速齿轮箱厂在江宁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了全国最大的齿轮箱生产基地,1.5—3.0兆瓦风电机组用齿轮箱为该基地主导产品,在未来2年内将形成2400台生产能力,产值超过20亿元。连云港中复连众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在江苏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内极具规模的风力机叶片,研究开发和生产1.5兆瓦风力机叶片,一期工程已形成年产500套风力机叶片的生产能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着手开展海上风力田的研究工作。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将在渤海湾安装国内第一台1.5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填补国内海上风电项目的空白。

“我国已经掌握了兆瓦级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的生产能力,我国开始步入批量生产风电机组的国家行列,并形成一定的市场格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所长许洪华说,产业技术链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使中国风电“风头正劲”。

光伏发电热起来。在奥运场馆中,造型独特的国家体育馆让人耳目一新。也许你有所不知,它在节能设计上还有一个新颖之处:南面玻璃幕墙上镶嵌着24块双面玻璃太阳能电池,被称为“会发电的玻璃幕墙”。

常规的太阳能电池一面是玻璃,一面是有机材料,光线无法穿透。

为使光伏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人员专门为国家体育馆“定制”了这种双玻型光伏组件,直接替代部分玻璃,达到既透光又发电的功效。

北京科诺伟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奥运中第一次使用双玻型光伏组件替代部分建筑材料的高科技公司。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宣传节能、环保,向普通市民和游客展示光伏发电技术,让参观者体会到科技与人的紧密联系。

别小看国家体育馆100千瓦并网光伏发电,场馆地下车库的照明用电全靠它。在奥运场馆中,7个场馆建成了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480多千瓦,发电量每年58万度。同时,太阳能为90%的奥运场馆草坪灯、路灯提供照明。

与常规能源发电相比,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成本还相对较高。我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95%以上销往欧美国家。开展奥运工程光伏系统的示范,将有望改变这种局面,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

太阳能电池、并网逆变器是并网光伏系统的关键设备。北京科诺伟业科技公司还自主研制出国内容量最大的150千瓦高压并网光伏逆变器,安装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运行近一年状况良好,填补了我国100千瓦以上高压并网光伏逆变器的空白,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为降低光伏发电生产成本,我国多晶硅材料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工作正在加速进行。国家863计划支持的24对多晶硅还原炉项目已通过验收,并应用到300吨生产线上。这标志着我国多晶硅材料技术实现了突破。

同时,我国也积极开展低成本的非晶硅薄膜电池的开发和产业化。

由安泰科技公司与德国公司合作开发的5兆瓦铜铟硫薄膜电池生产线已经正式投产。这种电池具有材料消耗少、设备成本低、工艺简单等特点,每峰瓦成本可降到1美元以下,而且易于应用,发展潜力很大。随着科技的进步,光伏发电技术的价格将逐步下降,太阳能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新民镇架子村牧民住在名副其实的“太阳村”。

太阳能光伏发电解决了全村151户的日常生活用电。整个村落光伏电站的电站容量为19.4千瓦,包括一个8千瓦的光伏电泵提水系统,灌溉两个干旱草场。

内蒙古太阳村项目是中国与意大利环境科技合作的一个项目。自2003年双方建立中意能源环境合作基金以来,已签署合作协议25项,协议金额达3800万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