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当代世界科技创新与发展问题研究
9732800000012

第12章 中国(8)

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建成

时间:2004年7月29日

中国北极黄河站落成,黄河站位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78°55′,东经11°56′,距北京的直线距离约5980公里。中国在北极建立考察站,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此次建站是中国继20年前在南极建站之后,又在地球的另一极——北极建站,这将极大地提高中国极地科考能力。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它与南极地区一样,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科学考察的重要领域。站区面积约500平方米,设有一栋两层楼房,楼内设有科学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和储藏室,可供25人同时工作和居住。楼顶建有观测平台。首批进入考察站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共有11名。中国的建站地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深入北极圈,除了各国科考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外,没有其他常住居民,自然环境很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而被人们称为“北极地区天然的科学实验室”。黄河站投入运行后,中国科学家重点开展对北极地区的海洋、大气、地质、空间物理、地球物理、生物和生态的长期观测和研究,同时进行矿产和生物资源调查。

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时间:1980年5月18日

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获得了圆满成功。这枚运载火箭在高空中顺利完成了火箭级间的分离、发动机关机和火箭头体分离等一系列程序,精确地沿着预定轨道飞完全程,最后在预定区域准确入海。

这次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是继我国进行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研究和发射人造卫星成功后,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里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就。我国这次发射的运载火箭属于远程火箭。这次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我国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后,逐步实现了系列化、通用化和商业化,还开始为国外用户提供服务。

“七五”期间,我国共成功地发射了14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12颗是通过运载火箭发射完成的。

1990年4月,长征三号火箭将“亚洲一号”卫星送上天,使我国的运载火箭正式进入国际发射市场。

1992年,长征火箭又成功发射了“澳星”和“瑞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航天技术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第一台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制成功

时间:1988年10月16日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这是中国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台正负电子对撞机。10月24日,邓小平同志亲自来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参加了科技史上的这一盛大庆典。正负电子对撞机是高能粒子加速器的一种,是研究核物理、高能物理,认识微观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成为我国继原子弹、氢弹、卫星之后,在高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一机两用”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主要用于探索微观世界的高能物理研究,也可用于同步辐射应用。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对撞成功,标志着中国的粒子物理研究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第一次成功发射洲际地地导弹

时间:1980年5月18日

西北导弹试验基地的发射场上,洲际导弹静静地屹立在发射台上,只等发射指挥员一声“点火”的口令,它将进行一次举世瞩目、永载史册的飞行。北京时间上午10时,顷刻间一声轰鸣,洲际地地导弹从浓烟烈焰中腾空而起,沿着预定弹道,从银川、太原、石家庄、济南等城市和黄海、东海上空掠过,风驰电掣般飞向太平洋赤道上空,准确溅落在预定海域目标内。总飞行时间30分零6秒,射程9070千米。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历尽千辛万苦,继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之后,又研制出洲际导弹,并成功地进行了射程超出国界的全程飞行试验。第一次发射洲际地地导弹成功,标志着中国的战略武器已经达到实用阶段,中国的导弹靶场试验和测控、通信能力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随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洲际导弹开始装备部队。这表明,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已成为具有一定核反击作战能力的战略导弹部队。

第一次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岛素

时间:1998年4月15日

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应用20世纪90年代最新的分子伴侣理论,经过1995年至1998年三年间的努力,成功运用基因方法研制、开发出我国自己的重组人胰岛素。

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的研究与开发属于药物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高新技术领域,该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的空白,加速了国内动物胰岛素的淘汰和替代进口产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生产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的国家。糖尿病是目前世界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据统计,我国已有3000万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而且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人胰岛素因其结构和纯度有着比动物胰岛素更确切的疗效,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最重要的药物之一,过去世界上只有美国和丹麦可以生产人胰岛素,我国人胰岛素一直依赖进口。

此后,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及其注射液,于1998年通过了卫生部鉴定,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生物制品生产批件,批准生产研制出重组人胰岛素药物。

第一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夏网芯面世

时间:2004年5月

四位美国硅谷学子联手国内一流工程师,在中国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成功开发出我国第一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路由交换核心芯片——“华夏网芯”TS2410。

这项重大科研成果已经通过鉴定,从此改写了中国高性能路由交换机没有“中国芯”的历史。“华夏网芯”TS2410每一行源代码都由南山之桥的工程师编写完成,该公司在此芯片的设计过程中已申请了10项发明专利,2项版权登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该芯片在采用中心架构的网络处理器NFP、网络的安全管理性、可集成接入网功能和用户管理功能等方面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整体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可以替代国外同类产品。

第一个SARS疫苗研制成功

时间:2004年3月

在2004年3月上旬召开的“SARS疫苗研究与开发国际研讨会”上,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对我国在SARS疫苗研究与开发方面的进展给予高度评价。

围绕我国提出的SARS灭活疫苗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专家们就病毒株的选择、制备、动物实验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世界卫生组织(WHO)代表团认为中国政府为加速疫苗的研发做出了巨大努力,对中国在世界第一个SARS疫苗研发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鉴于我国SARS灭活疫苗研究已走在世界前列,WHO专家将与我国专家进行合作,利用SARS恢复期血清共同建立抗SARS抗体WHO标准,这将对全球SARS疫苗研究的标准化起到重要作用。据介绍,世界上至少还有10种不同技术路线的SARS疫苗在加紧研制。

第一张水稻基因组精细图绘制完成

时间:2002年12月12日

中科院、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宣布:中科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等单位成功绘制出基于精确DNA测序和基因组物理图谱的水稻(籼稻)基因组“精细图”,确定了水稻(籼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和定位以及育种的遗传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