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9732500000034

第34章 对策思考篇(1)

§§§第一章 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我国各类经济成分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更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为贯彻兰州市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战略举措,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深入研究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现状、特点和差距,展望发展趋势,并提出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一、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的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单一的国有、国营经济体制被一个多元化的、充满活力的经济格局所替代。20多年改革开放和建设发展的实践已经向人们证明,兰州市的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且日渐繁荣,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培育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大军,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消化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重要载体;成为深化改革、维护稳定、繁荣市场、增加税源、扩大就业、加快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20世纪80年代,当刚刚零星出现的个体商贩进入兰州市场时,人们不曾想到20多年后的今天,非公有制经济已创造了近25%的GDP,解决了城镇35%的就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从补充地位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宪法已赋予其完整的合法地位。兰州市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79年—1991年)。从1979年到1982年,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个体经济开始出现。在城市,大批返城知青急需解决就业问题,个体经营者开始出现。1979年兰州市工商局的统计报表中第一次出现了个体工商户,当年的个体工商户只有110户。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把发展和保护个体经济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在法律规定范围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1982年到1988年,一些省市出现了私营经济,当时国家对超过8个员工的私营企业,实行“三不”原则,即:“不提倡、不宣传、不抵制”。兰州市私营经济的出现落后于其他省市,到1987年才有4户私营企业登记注册。1988年第二次修改宪法,党中央明确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当年全国的私营企业数已达8万户,兰州市的私营企业已近30户。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1992年—2000年)。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和1994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到2000年年底,兰州市共有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5.27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4.55万户,私营企业0.72万户,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7.8万人,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39.9万元。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国民生产总值68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

第三阶段(鼓励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2001年,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把私营企业主定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提出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六类人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政治上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2002年,中共十六大指出:“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05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表明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预示着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遭受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将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逐步消除,非公有制企业将逐步实现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国家允许的经营领域里平等竞争的权利。这一切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好的环境,禁区越米越少,门槛越来越低。在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到2003年底,全国私营企业达到300.55万户。从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间,私营企业户数、注册资本、从业人员、产值和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了33倍、52倍、12倍、48倍和近56倍。2003年出口创汇的私营企业7.4万户,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1749.68亿元。到2003年底,兰州市共有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6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万户,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9.5万人。从1999年到2003年的五年间,私营企业户数、注册资本、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1.7倍、2.4倍和1.9倍。

(二)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6.8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76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5.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4万户;私营企业1.4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36万户;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5.4万人。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109亿元,户均达到75.21万元。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3%,高于全市经济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工业增加值44.9亿元,同比增长23%,高于全市工业增长9.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呈现出六个特点:

1.经济总量迅速增加。1998年—2004年兰州市私营企业从5000户增加到14510户,年均增长9.37%。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从18.4万人增加到27.2万人,年均增长6.73%;注册资本金从23.6亿元增加到109亿元,年均增长29.05%;实现增加值从49.2亿元增加到125亿元,年均增长16.8%;占全市GDP的比重从19%提高到24.8%。

2.经营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已从分散经营和作坊式的小商品加工逐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从第三产业为主逐步向第二产业延伸,从传统产业为主逐步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从经营领域看,非公有制经济从主要从事商贸、饮食服务业已扩展到涉及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电子、轻工纺织、食品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房地产和交通运输等36个行业,同时在生物制药和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技术和节能环保等新技术产业方面有所突破。从竞争能力看,非公有制企业注重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注重发展外向型经济,创建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出口创汇企业72户,2004年出口创汇2.5亿美元。非公有制企业创“陇货精品”5个,“甘肃名牌”14个,“兰州名品”19个。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有100多家非公有制企业与国内有关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累计申报专利数达280多项;非公有制企业承担国家、省级火炬计划分别为23项和22项,占全区总项目的33.3%和36.7%;承担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21项,占全区总项目的44.7%;承担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1项,占总项目的38%。

3.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0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施重点建设项目95项,项目总投资41亿,落实资金约16亿元。其中49项已建成投产。兰州众邦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总投资9800万元的二期电线电缆改扩建工程已建成投产;兰州沃尔凯采暖设备有限公司引进意大利制暖设备并购进部分国内配套设备,建成了国内采暖行业第一条全自动生产线;兰州庄园乳业公司新建标准化生产车间,引进瑞典利乐公司和法国百利无菌灌装生产线,形成年处理鲜奶4万吨的生产能力。这些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将成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4.各类园区的非公有制企业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提高。以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代表的各类园区,2004年已入驻企业3510户,其中工业企业1180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33.76亿元。在园区中非公有制企业1959户,占园区全部企业的55.8%,其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850户,占园区工业企业的72%。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

5.创业基地建设有所突破。截至目前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分别建设了国家创业中心、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留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基地。仅国家创业中心已孵化小企业170户,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机电一体化和节能环保等行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4亿元。今年又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48亩的“创新孵化园”,项目完工后,将为360家企业提供3.6万平方米的孵化平台。我市第一家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甘肃联创企业孵化园,已有30多家企业和个人创业者人园孵化,涉及电子信息、农业科技、机械加工、建筑工程等行业,孵化园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6.非公有制经济在第三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增强。2004年,流通领域民间资本投资活跃,连锁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覆盖率迅速提高。截至2004年底,全市各类连锁店达到了360多家,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0%,涉及餐饮、医药、百货、副食品等行业,实现了大型连锁超市、便民店、专业店等共同发展,初步形成了业态多样、业种广泛、辐射城区的连锁经营网络。以国芳百盛、天津家世界连锁超市、华联集团等为龙头的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引领兰州商贸发展的主力军。世界品牌“可口可乐”和“嘉士伯”已落户兰州,非公有制经济在第三产业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非公有制经济在兰州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成为拉动兰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在兰州经济中地位在逐步上升,作用在不断加强。1998年与2004年相比,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GDP绝对值增加了75.8亿元,增长了154.1%,同期兰州市GDP绝对值增长了244.8亿元,增长了94.33%。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工业增加值29.3亿元,增长了187.8%,同期兰州市工业增加值增加了111亿元,增长了108.3%。非公有制经济实现GDP占全市GDP的比重由1998年的19%上升到2004年的24.8%。

2.成为增加就业的主渠道。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7.2万人,占全市就业总人数的35%。1998年至2003年全市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净减少22万人,集体企业净减少5.9万人,而同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净增加8.3万人。1998年—200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数占全市城镇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由1998年的19%上升到2003年的35%,相对比重增长了15%。同期国有、集体企业占全市城镇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由1998年的81%下降到2003年的64%,相对比重下降了17%。非公有制组织已经成为吸纳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国有企业下岗再就业和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为妥善安置下岗职工,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3.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以好为尔、庄园、雪顿为依托的奶牛养殖基地,以各类保鲜库为依托的蔬菜基地,以正大公司、润通猪场为依托的养猪基地的建设,加快了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市场化。促进了工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领域拓展,西脉记忆合金、奇正藏药系列产品、大得利注射抑肽酶、陇星散热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实现了产业化,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在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推动了商业流通体制改革,连锁店、专卖店、仓储式等多种新型商业业态和经营方式相继出现,市场覆盖率迅速提高。初步形成了业态多样、业种广泛、辐射城区的连锁经营网络。

4.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助推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实施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为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途径,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为国有企业深化内部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减轻了国有企业安置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的压力。同时,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既盘活了国有资产,也使民营企业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5.成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生力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乡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而且对壮大农村经济,吸纳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