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缺点是:①随着地区的增加,需要更多具有全面管理能力的人员,而这类人员往往不易得到;②每一个区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加上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往往是“天高皇帝远”,总部难以控制;③由于总部与各区域是天各一方,难以维持集中的经济服务工作。总体来说,事业部必须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相对独立的市场;相对独立的利益:相对独立的自主权。
4.模拟分权式组织结构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的逐渐宽松,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了钢铁、化工、汽车制造等重工业领域。在这些领域,企业大多选择了模拟分权式的组织结构。这是由于许多大型企业,如连续生产的钢铁、化工企业由于产品品种或生产工艺过程所限,难以分解成几个独立的事业部。又由于企业的规模庞大,以致高层管理者感到采用其他组织形态都不容易管理,这时就出现了模拟分权组织结构形式。所谓模拟,就是要模拟事业部制的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而不是真正的事业部,实际上是一个个“生产单位”。这些生产单位有自己的职能机构,享有尽可能大的自主权,负有“模拟性”的盈亏责任,目的是要调动他们的生产经营积极性,达到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各生产单位由于生产上的连续性,很难将它们截然分开,就以连续生产的石油化工为例,甲单位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就成为了生产单位的原料,这当中无需停顿和中转。因此,它们之间的经济核算,只能依据企业内部的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也就是说这些生产单位没有自己独立的外部市场,这也是与事业部的差别所在。这是一种介于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之间的结构形式。
模拟分权制的优点除了调动各生产单位的积极性外,就是解决企业规模过大不易管理的问题。高层管理人员将部分权力分给生产单位,减少了自己的行政事务,从而把精力集中到战略问题上来。其缺点是,不易为模拟的生产单位明确任务,造成考核上的困难;各生产单位领导人不易了解企业的全貌,在信息沟通和决策权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二、非公有制经济在组织结构的设计和调整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如果说企业战略决定企业的成败,那么企业的组织结构就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关键因素。根据战略发展的需要合理地设计组织架构,适当地授权以及制定和执行管理制度,是战略之外最紧要的管理。
1.非公有制企业在设计组织结构时,要突出灵活、精干、高效,合理分权,尽可能使责权利相统一。同时要适应企业规模扩张与发展需要。
(1)要考虑产品(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如服务类企业与产品加工类,其组织结构设计就截然不同;
(2)要考虑企业规模,组织结构要与企业规模相适应;
(3)要考虑业务流程,如果业务流程复杂,相应组织结构也会复杂一些;
(4)要考虑企业发展速度,如果企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组织结构设计要考虑的长远一些,以适应规模化管理;
(5)如果是多元化产品结构,还要考虑产品之间的关联程度;
(6)要考虑老板的管理风格,好多管理书籍在提到组织结构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老板的管理风格,实际上这很重要。如果老板管理风格与组织结构不一致,对企业的影响很大。
非公有制企业在设计组织结构时应该避免组织的设计不是出于总体战略考虑的需要,而是受到太多其他因素的影响的情况。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基础应该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设计的目的是为保证战略得到贯彻和落实提供坚实的保证。有些人认为非公有制企业的组织问题主要是不规范,容易导致人治,而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并不存在一个抽象的规范标准,非公有制企业的组织设计更应该着眼合理与否,一定要以所处行业的特点和企业自身的战略发展需要作为基础,而不能受其他非核心因素甚至个人因素的影响。
2.非公有制企业要适时地进行组织结构调整
一个组织如果只保持今天的眼光、今天的优点和成就,必将丧失对未来的适应力。因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维持现状,就不能在变化了的明天中生存。未来的企业组织如何变化,朝着什么方向变化,是人们关心和探索的问题。国内外许多有开拓精神的公司,都在对新的企业结构进行试验。非公有制企业也应当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状况,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适时地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发达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又出现了一种集团化发展的趋势,这标志着非公有制企业配置资源能力的提高和配置资源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一些企业在经营战略多元化基础上,开始实行各种类型的集团化模式。以浙江温州为代表,非公有制企业还出现了以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融合的企业财团,这是非公有制企业集团化趋势的另一特征。集团化对非公有制企业投融能力、竞争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集团化不仅仅是简单的规模扩张和多元化经营,而是包含从产权结构、融资结构、经营理念和公司战略等各个方面的一系列重大的系统创新以及相应的制度转换。因此,那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据企业组织变化的规律适时调整其组织结构,以适应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这方面,西方国家的研究和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3.西方的经验
近20年以来,面对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情况,为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条件和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发达国家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管理界的学者积极探索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经营环境的新的组织结构形式,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质的组织结构形式,包括三叶草结构型组织、虚拟组织、尾型组织、扁平化组织等等。这些新型组织结构被称为N型组织结构。这些新型组织结构形式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通过企业的组织重构简化内部组织结构,弱化等级制度,促进组织内部信息的交流、知识的分享和每位成员参与决策过程,使得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敏感、更具灵活性和竞争实力。在这些新型组织结构形式中,三叶草结构型组织和扁平化组织更具代表性。
三叶草结构型组织是由英国的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提出的。他用三叶草的三片叶子比喻现代企业所应具备的组织结构形式。这是一种以基本管理人员和员工为核心、以外部合同工人和兼职工人为补充的组织结构形式。在这种组织结构中,第一片叶子代表从事核心业务经营的核心员工,他们受过良好的专业化培训,拥有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所需要的核心技能、信息和智慧。第二片叶子是由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合同关系的组织或个人组成的边缘性结构,他们为企业提供维持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管理和技术服务。可以说,第二片叶子基本上是由流动性大且日趋职业化的各类咨询人员或咨询公司构成。第三片叶子代表具有很大弹性的劳动力,如兼职工、临时工和非全日制劳动力。他们不断更换企业,以便把成本和承担的义务降到最低限度。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中大型企业在用工制度上的一种趋势,是减少长期雇佣的固定工数量,增加“随叫随到”的临时工数量。汉迪认为,尽管弹性劳动力在企业中的工作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但仍是企业取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力量。因此,企业不能把他们完全视为外围人员,而要通过给予他们某种地位和权利,提高他们自发参与企业活动的热情。
扁平化组织的出现是十多年来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致力于组织结构缩编的结果。为了废除滋生官僚主义的等级制度,赋予一线管理人员更多参与决策的权力,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很多企业围绕削减“肥胖”的中间管理层数量,创建“精瘦”的管理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结构性调整。在采用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大型公司中,每个管理人员的管理范围增大,对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中间管理层次减少,一线管理人员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他们直接面对市场,行使企业家职能,负有为公司创造和寻求新的增长机会的责任。而公司的高层领导负责确立宗旨和总体战略,通过授权来界定纳入控制和协调的企业家活动,并为企业家活动制定标准。
类似三叶草结构型组织和扁平化组织这类新型组织结构,创新的着眼点是简化结构,把企业的非核心管理职能逐步分离出去,集中力量增强核心能力和建立在核心能力之上的竞争优势。在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诸多因素中,组织管理效率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组织结构简化后,企业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降低了管理成本,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从而增强了竞争实力。然而,在这些创新型组织结构中,精简掉的不仅仅是多余的管理人员或职能部门,还包括企业中不经常发生、处于非核心地位的管理职能。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这些管理职能服务,只能通过外购的方式获得。
4.如何借鉴西方企业组织结构选择的经验
第一,基于信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能够恰当地进行沟通,沟通幅度合理。而合理有效的沟通幅度取决于信息是否能在上下级之间通畅地传递,雇员的意见是否能被上传并得到及时反馈。每个雇员都应明白组织对自己的期望与自身应负的责任,并确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达成组织目标。网络经济时代,所有的企业都将经历从控制经营走向自由经营的历史性的转变,人们将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在自己服务的领域更具创造性。
第二,在企业由小变大的过程中,通过并购等手段适度地追求规模的增大,建立并完善M型组织结构。但应当注意突破M型组织结构内各事业部之间分工行事、互不相干的局面。
第三,在继续强化事业部型组织结构、完善各事业部建设、追求并达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逐步形成N型组织结构,构建内部市场组织。未来的内部市场组织,超越了传统的等级组织结构,不再将公司原有的各个单位都视作自己的部门,在保留核心部门的情况下,将非核心部门均外化出去。非核心部门可以是生产、管理、营销等部门或诸如此类中的任何一个。内部市场是实现企业组织彻底扁平化的根本途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一个最佳的设计部门、生产部门、营销部门,把各个部分组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有效率的整体。
§§§第六章 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经济功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随着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以至于最后完全改变了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认识,同时也改变了对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党和国家更是经历了从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出现到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逐步形成并完善了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理论、方针、政策和制度。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都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正是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非常迅速,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力量。可以预料,非公有制经济将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非公有制经济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强有力推动者,是推动对外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力量
非公有制经济是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市场的发展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发展互为因果。在我国,首先是商品经济的登台启动了市场。有了市场、有了非计划经济的狭小天地,各种非国有经济、非计划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也就破土而出,它们捷足先登,成为市场经济的首批座上客。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动也促进了市场的发展,或者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拓者,他们与市场经济是同命运、共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打破了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一统天下,改变了国营经济的垄断地位,使各种经济成分都逐步走向市场,形成相互竞争的格局。
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广大干部群众较早地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造就了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了专业市场的发展,较早地形成了市场体系,尤其是商品市场体系;促使国有、集体企业较早地走向市场、较早地进行改制,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创造了有利于资产流动重组和吸纳安置下岗职工的外部条件。所以,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先导和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