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祁连医录
9731200000006

第6章 肺病证(3)

知母30g 元参30g 夜交藤60g 首乌60g

山药60g 茯苓60g 白芍30g 冬花30g

瓜蒌60g 枇杷叶30g 黄芩20g 燕窝10g

甘草15g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次1丸,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

按: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不耐寒热。本案患者肺家受病已达十余年之久,其肺失润养可知,秋燥之邪再犯其肺,肺病则水不下输,燥甚则火自内发,虚火灼液而成痰,肺燥已失清肃之令,再加痰涎壅遏,故哮喘咳嗽因此而剧烈发作。治法先以润肺降气为主,佐以行气化痰,使诸症好转以后再添滋养肝肾之佳品,配制丸药长期服用,以善其后。

例3:鲁××,男,48岁,工人。

初诊:1990年1月3日。患者患慢性支气管炎已七八年,并发肺气肿近五年,原嗜烟酒,面色萎黄,每至冬季复发,咳嗽,痰白,气促,胸闷,早晨尤甚,动则胸闷不舒,气促加重,胃纳差,夜寐不安,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而弱。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

辨证:肺脾气虚。

治法:培土生金,补脾益肺。

处方:肺脾益气汤加味。

党参15g 黄芪10g 当归10g 白芍10g

白术10g 茯苓10g 半夏10g 紫菀10g

五味子6g 陈皮6g 远志6g 旋覆花6g

煅牡蛎30g 炙麻黄3g 桂枝2g 防风2g

水煎服,每日1剂,服20余剂,眠食转佳,痰少咳止,病情稳定。

例4:马××,男,63岁,干部。

初诊:1993年10月6日。患者喘息已6年,近年发作频繁,少动即喘,呼长吸短,不能自制,喘甚则不得卧,自汗,食欲减退,身困疲乏,消瘦,四末发凉。经西医检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屡经治疗,未获显效。舌苔薄白,脉虚细。

辨证:肾不纳气,虚喘咳嗽。

治法:强心益肺纳肾气。

处方:生脉散加昧。

人参10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茯苓12g

陈皮10g 沙参15g 杏仁10g 仙灵脾15g

补骨脂10g 炙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93年10月9日。服上药后,汗出止,喘稍定。前方加胡桃肉25g、蛤蚧1对,共研细粉,分数次随药送服。

三诊:1993年10月25日。上方共服10余剂,喘息已平,余症均减,病情稳定,配制丸药以巩固疗效。

处方:

人参40g 沙参50g 紫河车60g 胡桃肉60g

蛤蚧3对 茯苓40g 玉竹30g 冬虫草30g

五味子30g 肉苁蓉30g 麦冬30g 白果20g

杏仁30g 巴戟天30g 补骨脂30g 橘红20g

粟壳15g 贝母30g 远志15g 仙灵脾60g

炙甘草15g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日早晚各服1丸。

按:久患喘息,肺心俱虚,肾不纳气。方用仙灵脾补肾助阳,生脉散加味以强心益肺,蛤蚧、胡桃补肾纳气;杏、桔等味化痰止咳,配制蜜丸巩固疗效。随访半年,喘息未发,体力较前大有好转。

肺痨(肺结核)

例1:武××,男,56岁,工人。

初诊:1985年11月6日。患者5年来咳嗽频繁,近期因气候寒冷感受风寒,咳嗽加剧,伴发烧,痰黄,胸痛等症。故此前来医院胸片检查,发现右肺结核伴空洞形成,慢性支气管炎。舌质稍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肺热痰恋。

治法:清肺除蒸,止咳化痰。

处方:自拟方。

炙百部15g 黄芩10g 丹参12g 元胡15g

杏仁10g 陈皮6g 紫菀10g 瓜蒌15g

鱼腥草30g 桔梗10g 贝母10g 桑皮10g

夏枯草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85年11月12日。服上药后,热退,咳减,胸痛改善。再以原方嘱服6剂。

三诊:1985年11月18日。上药服完,咳痰已减,舌苔薄白带黄,脉滑。原方加海浮石12g、半夏曲6g,连服10剂。

四诊:1985年12月1日。上药服完,诸症缓解,病情稳定,但略有胸痛,口燥咽于,盗汗,五心烦热等阴虚之象。故用月华丸加减配制蜜丸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以巩固疗效。

处方:

天冬60g 麦冬60g 生地60g 山药60g

炙百部60g 沙参60g 阿胶60g 贝母60g

茯苓30g 三七30g 菊花20g 桑叶20g

白头翁120g 玉竹30g 百合40g 黄芩30g

白芨子40g 鱼腥草100g 牡蛎30g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

按:肺结核的中医治疗,一般以甘寒养阴为大法,用大量养阴之品。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肺结核的“阴虚”是由于“火旺”过盛而灼津液之故,只有着重于泻肺火,才能釜底抽薪,去其病根。本例身热,痰黄,苔黄腻,脉滑数,均说明其火势亢盛,痰热留恋,故重用清肺除蒸兼以止咳化痰之药。这样二者相互配合,在较短期间就收到显著效果。

例2:张××,男,28岁,教师。

初诊:1987年4月2日。患者咳嗽已半年余,音哑近3个月,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浸润性肺结核。现症:咳嗽不多,音哑喉痛,食欲不振,腹痛便溏,日渐消瘦。舌苔薄垢,脉细滑。

辨证:肺脾两虚。

治法:清肺健脾。

处方: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味。

太子参15g 炒白术12g 茯苓10g 半夏曲6g

橘红10g 紫菀10g 炒苡米12g 炒白芍12g

桔梗6g 杏仁8g 炙百部10g 枇杷叶10g

诃子肉12g 蝉衣6g 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87年4月8日。服药后,便溏好转,日只1次,食欲增加,精神好转,咳嗽甚少,喉痛减轻,音哑如旧,遵以前方加减。

处方:

茯苓12g 橘红10g 桔梗10g 炙百部10g

炒紫菀10g 炙白前10g 杏仁10g 炒苍术10g

炒白术10g 炒白芍12g 海蛤粉10g 青黛6g

诃子肉12g 蝉衣6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三诊:1987年4月15日。服上药后,除音哑未见显效外,其余各症均消失,方改用诃子亮音丸加味治之。

处方:

诃子肉30g 桔梗30g 青果30g 蝉衣15g

胖大海15g 孩儿茶20g 凤凰衣15g 甘草15g

上药共研细粉,每次6g,再加冰糖适量白开水溶化代茶饮之。

按:肺伤音哑,古人所谓“金破不鸣”,治宜清肺。便溏纳少,治宜健脾,前世医家所谓“培土生金”。本案通过脾肺双治,咳嗽便溏等症状消除甚速。治声音嘶哑,用诃子亮音丸加味最效。

例3:李××,女,26岁,农民。

初诊:1994年5月12日。患者于一年前开始咳嗽,吐痰,食欲不振,疲乏无力,逐渐消瘦,有时略有胸痛,睡眠差,月经延后10余天,近三月闭经。经某医院透视拍片检查,诊断为浸润性肺结核。现患者基本丧失体力劳动,在家服用异烟肼等抗痨药物,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故前来求中医中药治疗。症见身体消瘦,舌质略红,舌苔薄白,脉象沉细。

辨证:脾肺两虚,血瘀痰结。

治法:益肺健脾,行瘀化痰散结。

处方:加味益肺汤。

沙参10g 紫菀12g 桔梗10g 杏仁10g

炙百部10g 夏枯草12g 陈皮10g 半夏10g

白芨子15g 山药24g 白术10g 内金10g

白蔻10g 丹参15g 焦枣仁15g 桑皮10g

枇杷叶10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20剂。

二诊:1994年6月3日。上药服完,患者饮食大增,自觉有力,体重增加,咳嗽、吐痰等症基本消失。睡眠正常,病情稳定。以上方配制末药以固疗效。

处方:

夏枯草120g 鱼腥草120g 益母草60g 当归60g

桔梗30g 丹参60g 沙参90g 陈皮30g

百合50g 半夏30g 贝母50g 炙百部60g

三七30g 山药50g 鳖甲50g 甘草15g

上药共研细粉,冲服,每次6g,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

半年后患者偶感风邪,寻余就诊。问其旧病,月经正常,已恢复体力劳动。

附:经验方(一)

枇杷叶200g 冬虫草40g 白果60g 炙百部60g

地骨皮30g 五味子20g 白芨子40g 三七30g

贝母40g 丹参60g 鳖甲60g 龟板60g

蛤蚧2对 苍术15g 炙麻黄10g 竹沥膏1瓶

冰糖300g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次1丸,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

经验方(二)

蛤蚧2对 白芨子90g 太子参90g 白术90g

茯苓60g 杏仁60g 橘红60g 瓜蒌90g

五味子50g 冬虫草50g 白蔻30g 黄柏60g

百部90g 红花25g 炙甘草20g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次1丸,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

按:对久病的慢性结核病患者,不能只想到阴虚一个方面,阴分久伤必及于阳,故久病之后最易导致肺、脾、肾三脏俱虚之候。常云“新咳治在肺,久咳治脾肾”的提法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以上二方,对肺脾肾三脏同补,扶正驱邪,标本兼固,用于各型肺结核稳定期疗效显著。

悬饮(渗出性胸膜炎)

例1:赵××,男,48岁,农民。

初诊:1986年9月2日。患者数日以来,寒热,咳嗽,气促,胸痛,咳时加剧,食欲不振,周身倦怠,故此前来医院就诊,经“胸片”确诊为胸膜炎、胸腔积液。舌苔薄白,脉浮数。

辨证:外邪袭肺,寒热互结,水湿内停。

治法:和表里,调气机,清热逐饮。

处方: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枳实10g 赤芍10g 陈皮10g

茯苓15g 丹参15g 冬瓜仁30g 芦根15g

桔梗6g 杏仁10g 丹皮10g 车前子10g

葶苈子10g 桑皮10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86年9月5日。服药后寒热诸症均减轻,原方加力。

处方:

柴胡10g 枳实10g 赤芍10g 陈皮10g

茯苓15g 丹参15g 瓜蒌15g 薤白10g

桔梗6g 杏仁10g 车前子10g 葶苈子10g

桑皮10g 芦根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三诊:1986年9月11日。服上药后,寒热全除,小便增多,咳嗽胸痛大减,经“胸透”显示积液消失。脉濡软,正气未复,方改用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昧。

处方:

沙参15g 白术10g 茯苓12g 陈皮10g

半夏10g 杏仁10g 冬瓜仁20g 桔梗5g

丹参15g 桑皮10g 鱼腥草15g 芦根15g

炙百部10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药服10余剂而愈。

例2:石××,女,45岁,工人。

初诊:1988年7月15日。患者自述春季开始胸闷,憋气,呼吸不畅,尤其在夜间加重,左侧卧位时呼吸更觉困难,仰卧才能感觉舒畅。多方求医治疗无效,故寻余诊治。经“胸片”确诊为渗出性胸膜炎,现症:咳嗽胸痛,胸闷,气短,呼吸不畅,头痛,四肢乏力,食欲欠佳,大便干,小便黄,舌苔微黄,脉弦数。

辨证:肺虚复感外邪,肺失肃降,水饮阻肺。

治法:宣肺清热,理气祛痰利水。

处方:小柴胡汤加味。

丹参15g 柴胡12g 半夏10g 黄芩10g

瓜蒌20g 枳实10g 陈皮10g 桑皮10g

白芥子8g 茯苓10g 炙百部10g 葶苈子10g

内金10g 大黄6g 元胡15g 甘草6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3剂。

二诊:1988年7月18日。服上药后,自觉咳嗽减轻,呼吸较前舒畅。嘱以原方再进10剂。

三诊:1988年7月30日。上药服完,自觉诸症大有好转,“胸透”左侧肋隔角有少量液体,膈面不清。再进汤药20余剂,胸透证实已获痊愈。

例3:毛××,女,32岁,个体户。

初诊:1995年11月6日。患者在3个月前感冒后,一直咳嗽,低热未解。来院作胸片诊断为渗出性胸膜炎,肌注链霉素每日1克。异烟肼片200毫克顿服。治疗一月余,效果不显,故求中医中药治疗。仍憋气较甚,胸痛,且轻度咳嗽,无痰。舌苔薄自,脉滑数。

辨证:外邪袭肺,痰湿内停,肺失宣降。

治法:祛邪宣肺,化痰逐水。

处方: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味。

葶苈子10g 大枣6枚 茯苓15g 杏仁10g

银花15g 黄芩10g 炙百部10g 丹皮10g

苏子10g 莱菔子10g 白芥子10g 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6剂。

二诊:1995年11月12日。上药服完,憋气等症自觉明显减轻,嘱以原方再进15剂。

三诊:1995年12月1日。上药服完,憋气等症基本消失,胸片复查胸腔积液消失,嘱停药观察一周。

四诊:1995年12月8日。患者一般情况尚好,除偶有胸痛外,无任何不适,患者要求再服中药巩固疗效。

处方:

瓜蒌15g 薤白10g 半夏10g 枳壳6g

黄连10g 丹参15g 桃仁10g 炙百部10g

郁金10g 甘草5g

水煎服,每日1剂,嘱多服以愈为度。

按:渗出性胸膜炎,属于祖国医学的“饮”证范围。“稠者为痰,稀者为饮”,饮证中又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分。《金匮要略》说:“颏唾引痛,谓之悬饮。颏逆倚息,气短不得卧……谓之支饮。”从这些症状的描述,可以初步认为渗出性胸膜炎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悬饮”和“支饮”的范围之中。饮为阴邪,其一般治疗原则为“当以温药和之”,随证可用宣肺清热,降逆化痰,逐水之剂。药后积液吸收而愈。